首屆108課綱新生異質性高、更自主,11所大學跨校備課迎戰

108課綱提升高中生自主學習力,11所大學也跟著起身改變教學策略,今年9月跨校備課,研究如何用既有教科書,教學生探究問題,同時提升學習動機。

11所大學教師齊聚清華大學備課,討論如何教首屆108課綱大一新生。探索者計畫提供

11所大學教師齊聚清華大學備課,討論如何教首屆108課綱大一新生。探索者計畫提供

「108課綱高中教學生素養、自主學習,如果他們升上大學,發現老師還是一樣放投影片、考試,會不會覺得大學騙了他?」

今年9月1日,來自11所不同縣市大學、約40名大學教師,趁開學前齊聚清華大學共學研習,與會的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特聘教授吳肇銘這麼說。

這場研習,是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焦傳金發起的「探索者計畫:跨校共學活動」,邀集各校代表探討如何調整作業、評分,以及如何訓練教學助理(TA)、促進自主學習等實務,以迎戰今年入學的108課綱首屆大一新鮮人。

和歷屆學長姊相比,108課綱大一新生有哪些不同?出席活動的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計畫總辦公室主持人鄭雯,首度發表辦公室問卷調查內部大學與高中教師結果,指出15%參與申請入學審查的大學教師認為,108課綱高中生書審資料比往年完備,主動找資料和自主學習能力較佳,興趣多元且更敢於表達。

鄭雯發表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計畫調查結果,指58%高中教師,肯定108課綱學生的溝通表達、團隊合作和自主學習能力。探索者計畫提供

鄭雯發表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計畫調查結果,指出58%高中教師,肯定108課綱學生的溝通表達、團隊合作和自主學習能力。探索者計畫提供

高中師肯定108課綱生更懂自主能力、傾向選系不選校

陪伴學生成長3年的高中老師,則有高達58%肯定108課綱學生的溝通表達、團隊合作和自主學習能力。另有33%發現學生自我意識比往年強,報考大學更傾向「選系不選校」。同時也有33%教師認為,108課綱生學術基礎能力下降。

看著高中教學現場變化,「如何引導大學生自主學習?」是與會大學老師最關注的焦點之一。「讓他們探究與自己有關、有用的問題!」屏東大學 STEM 教育國際碩士學位學程主任吳聲毅認為,鼓勵學生從身邊事物展開自主學習,更能提升內在動機,強化學習效能。

教公關前先交朋友!銘傳大學從學生身邊事務導學,提升學習動機

銘傳大學廣告暨策略行銷學系助理教授王皖佳的課堂,就是一個實例。

她分享,系上今年暑假針對大一新生開設 AP(Advanced Placement,又稱大學先修)課程,打破以往慣例,不再從「公關的定義」等教科書內容展開教學,取而代之的,是傳達公關是一種溝通、塑造人設的方式,接著鼓勵學生從「怎麼認識新朋友?」、「怎麼改變他人對我的看法?」等問題開始思考。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詹明峰分享,老師們平常用的教科書,是一本本「沒有問題、問句的答案集」,而自主學習,就是把問題加回教科書,並把探究問題的工作交還給學生。但別要求學生們像專家一樣求解,而是投入探究問題的過程。

清大把「問問題」工作還給學生,促進自主學習與反思

多年來開設清大熱門通識課的焦傳金分享,傳統課堂都是「答出好答案」才能拿高分,他試圖翻轉此事,讓「提出好問題」成為拿分關鍵之一。(看更多>前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學歷世代已過,未來孩子要會「製造問題」

在他的課堂上,學生要分組討論「要向全班提出哪些問題?」接著,授課老師按問題深入的程度評分,分數高者,可優先提問,開放全班討論。此外,老師的評分並不會決定全部,學生也會互相給彼此分數,肯定他組提出問題的好壞。

為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焦傳金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提問,並根據提問內容評分。探索者計畫提供

為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焦傳金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提問,並根據提問內容評分。探索者計畫提供

從持續重覆提問、互動的過程中,焦傳金發現,學生學會愈問愈深,而他也落實分組做自主學習的4步驟:學生自學、組內共學、組間互學與教師導學。

不過,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反思過程給分,要做到公平,並不容易。

「台灣課堂多數評量都是總結性評量,只看最後行為成果,未來能否推展形成性評量,讓老師更重視過程,是一大挑戰,」詹明峰說。

少子化拉大同班學生差異,成第一線教學新挑戰

108課綱學生除自主學習較強,也在少子化加劇的環境中成長。鄭雯舉今年大學考試成績分布統計為例,指落在每一分數區間的考生人數減少,但多數大學擬招收人數不減,將迎接異質化的學生組成,是未來要面對的新課題。

出席活動的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婉琪也提到,多元入學上路至今20年,大學選才不再標準化,增加學生選擇大學科系的權利,允許不同領域學生有不同偏好,確實讓多元、異質成為可能。

陳婉琪提到今年是多元入學20週年,大學選才打破標準,也提升各校學生異質性。探索者計畫提供

陳婉琪提到今年是多元入學20週年,大學選才打破標準,也提升各校學生異質性。探索者計畫提供

多元入學打造新的校園風景,如何在一間教室裡頭落實差異化教學?清大招生策略中心助理研究員彭心儀和台北醫學大學跨領域學院執行長吳明錡指出,與其為學生參差不齊的程度感到頭痛,不如轉換心態,把異質化轉換成課程資產。

比如班上學生來自不一樣的縣市、國家,或有不一樣的成長背景,可邀請他們分享彼此經歷,促進同儕認識,讓每個學生都有歸屬感。

彭心儀和吳明錡建議,大學老師可按學生既有的學術能力和動機,把班上學生分成4類,並投以分眾的教學資源。包括:

  1. 願學也有能力
  2. 有能力不願學
  3. 願學但沒能力
  4. 不願學也沒能力

開學準備建議:做問卷促進師生互動,關注新生適應情形

近期各大學正好結束加退選流程,即將展開新學期正式的課堂教學。談到學期伊始的準備工作,吳肇銘等人表示,可聚焦關注學生適應情形,同時透過問卷了解班上學生樣態和學習期望。

政治大學與輔仁大學多名教師則分享,他們致力和家長溝通,強調自己了解108課綱,已經準備好迎接他們的孩子。

適用108課綱的大學生只會愈來愈多,彭心儀建議各校持續發展素養教學與評量能力,也可籌組跨校或校內教師社群,一同共學、共備課。

同時也能到高中觀課,或參加高中各學科中心的成果發表、工作坊等活動,促進大學與高中端相互了解。

延伸閱讀

潘乃欣 潘乃欣

潘乃欣

親子天下記者

資深記者。分類控。希望教育能將每個人放進合適的角色、舞台,或創造獨特的分類,進而喜歡自己的樣子。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