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珍:108課綱想要培養的孩子,是怎樣的面貌?

108課綱開始在校園推動之後,這幾年我到校園演講時,老師或家長最常問:「到底108課綱想要培養出怎樣的孩子?他在生活中會呈現出怎樣的能力?學校中習得的知識,如何變成他未來可以應用的能力?」我在一位高中女生身上看見了答案。

黃國珍,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暨數位平台總編輯。楊煥世攝

黃國珍,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暨數位平台總編輯。楊煥世攝

本文重點摘要

專為5-8年級設計,結合探究實作的素養教材>

最近我在錄製 Podcast 的時候,邀請到一位來賓,是高中女生李宛軒。宛軒在國中時做了一件大事,當時,她覺得,大家在功課上碰到問題時,為什麼只想到去補習,或找家教,而沒有人想到可以在臉書社團上,請問其他的國中生呢?

從國中起創立上萬人學生互助社群的學生

這樣一個念頭,讓她開始在臉書創建《國中課業討論群》,目前已經有超過30萬個成員在上面了。

後來,她升上高中之後,繼續創建了《高中課業討論群》,目前也有超過10萬個成員。(看李宛軒的故事:成員破30萬人!2國中生創「國中課業討論群」,要大家功課一起變好

▲「國中課業討論群」創辦人李宛軒(右)與管理員鍾和靜(左)樂於分享學習經驗,因此創辦臉書學習型社團,期待全台灣的國中學生都能因「課業討論」大幅提升成績。楊煥世攝

除此之外,她一直覺得自己有一個使命,要幫助學生跟父母們溝通。所以,她有了想法之後就立刻行動,創建了另一個社群《學生的心聲筒》。

她說,創立的初衷,是「希望有個地方,能讓學生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及想法,即使這些聲音是多麼微不足道,也希望被更多人聽見。」

聽到她的事蹟,我意識到,宛軒就是108課綱想要培養出來的孩子,不是嗎?

我們來看看宛軒做的事。首先她發現,除了她以外,也有很多人在課業上有問題,有困惑。所以,除了補習或家教,她嘗試去尋找另外一條可以解決問題的路徑。

後來,她發現社群可以共創學習經驗,產生交流。所以,她開始找資料、閱讀研究,開啟了共讀社群的雛形。過去我們碰到課業問題,首先就想要到找老師,不論是班上的老師、補習班老師還是家教老師。但是,宛軒完全顛覆了過去我們學習的經驗,她想到更多可能性:她去整合身邊的資源,透過敏銳的觀察、系統性的思考,去察覺問題的根源,一步一步地完成對未知之事的學習。

如果說,新課綱所要培養的,是一個「能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終身學習者」。宛軒完全體現了這樣的過程,讓老師心中原來模糊的未來學生圖像,變得清晰。

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字面上看,不難理解。但在生活面,其實不容易覺知。學生的能力,除了表現在學校的成績之外,還可以表現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

「素養並不是一個知識系統」老師也從自己的經驗出發

在那次 Podcast 錄完之後,我也試著回想,在我自己的學習過程中,有沒有像宛軒一樣,曾經試圖要解決真實情境中的真實問題呢?

我國中時念的是北投國中,那時,我遇到一位鼓勵我們參加科展的老師。北投地處大屯火山群,有溫泉也有豐富的地熱資源。當時,每個班級中午都要蒸便當,每一班每天會有值日生幫忙把全班便當抬到鍋爐室去蒸。當時那些巨大的鍋爐,可能是以柴油為燃料,蒸便當的過程中,會有不好的味道飄到教室裡面來。

因為在自然科剛好學到地熱,我就想到,如果今天用地熱來蒸便當,是不是可以節省能源,而且不會產生異味呢?當時北投的溫泉管線是可以申請的,如果是營業使用可能要多付點費用,但如果在學校使用,說不定不太需要付費,或只需要付很少的費用。

當時,我整天都在想這件事。我想到,當時北投溫泉出水口的溫度是很高的,高到可以把蛋煮熟,如果可以接一條地熱的管線出來,接到一個熱水池,環繞很多圈,把熱力留在水池中,說不定就可以把水加熱,產生蒸氣。就算是需要額外加熱,也可以從北投溫泉已經有的基本熱度(攝氏40度~90度)開始加熱,讓蒸便當的速度快一點。

一想到這個點子,我很振奮!很快就畫了一張圖給老師,當時老師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發想,但是後來跟其他自然課的老師討論後,老師認為,這是一個已經被驗證的事情,雖然有新的應用,但並不是有太高深的理論,或是層次太高的應用。所以後來就沒有參加科展比賽。

儘管如此,如今回想起來,我還是很開心,因為這是有史以來,我第一次試著用有限的知識發現問題,並且嘗試要用在地資源解決問題,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寶貴的真實經驗。

很多老師現在也嘗試設計這樣的課程,希望能讓學生創造出素養導向的學習經驗,包含知識、探究實作。但是,很多老師似乎是試著從別人的情境裡去找到問題,外求答案。

我鼓勵現場的老師,我們不如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做為探究的題目。因為「素養」並不是一個知識系統,而是透過自身經驗逐步深化知識,或操作知識的學習歷程,將知識、經驗、操作跟學習四者合一。

所以,我們需要仰賴的是真實情境和真實的問題,才能讓我們有系統、有組織、有目的地提取過去的知識,來面對眼前的問題,這樣才是具體而且目標明確的學習歷程。如果老師們可以從過去的經驗及記憶中,找到相對應的材料來設計課程,那麼,我們在操作課程時,比較不會那麼生疏,好像在做別人的功課,反而因為自己曾經歷過那樣的思考歷程,更能給同學明確的指引。(本文取材自黃國珍的 Podcast 《閱讀未來雙素養》,品學堂文化長丘美珍文字整理)

延伸閱讀

黃國珍 黃國珍

黃國珍

品學堂創辦人

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暨數位平台總編輯。出身於文學世家,40歲前,是一位設計思考者,以創意協助企業將文化題材與創新思考,應用於企業形象與經營策略。40歲後,關注青少年閱讀素養問題,成為閱讀素養推廣者。2012年創立「品學堂」,2013年發行華文世界第一本培養閱讀素養的雜誌《閱讀理解》,為華文世界青少年的閱讀素養與思考能力扎根,讓下一代有能力「閱讀生活、理解世界、創造未來」!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