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世國文老師的手語學習之路:本土語列必修下的無聲選擇

111學年度開始,國中小及高中生一定要選修本土語文或台灣手語,在師資不足的狀況下,為了配合學校的課程開設,在高中任教的厭世國文老師參加了今年三月的台灣手語培訓與認證,而從那一天起,他連睡覺都夢到自己在比手語。

圖片僅示意。Shutterstock

圖片僅示意。Shutterstock

是非題:根據《國家語言發展法》,台灣手語是國家語言之一?

給各位3秒鐘時間思考,1秒、2秒、3秒,時間到!請問你的答案會是什麼呢?正確答案為「是」。

除了台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台灣手語也是國家語言,並且與國語文、英語文,以及本土語文一樣,都屬於新課綱的部定課程,係由國家統一規劃的內容,之後學生也必須要選擇修習。 

願意的話,再繼續作答以下兩題是非題:

  1. 學會台灣手語後,便能夠與外國人用手語溝通?
  2. 台灣手語就是以前高中社團照著歌詞順序打出來的手語歌?

想好了嗎?這兩題的答案則皆為「不是」!

由於文化差異,各國都有自己獨立的手語語言系統,彼此並不能夠達成溝通的作用,過去認知的那種依照中文文法打出的手語,也不等於是台灣手語,台灣手語擁有自己的造詞策略、語法結構,以及表現方式。

在過去的有限經驗裡,長期對手語存在著誤解與誤用,本學期正好有機會參加台灣手語教師培訓及認證第一期計畫,能以實體課程、線上課程,還有觀看教學影片的方式學習台灣手語,我當然立刻報名參加。

包括我在內的多數老師,為了取得手語教師資格,大概已經開始感覺肩膀變重許多,原本已經繁瑣的工作,又再加上另外一種語言的學習,實在是太累人了。但我認為這個想法偏離了重點,台灣手語教師培訓與認證所帶來最困難的狀況應該是:會想學得更多。

手語培訓當然辛苦——或多或少,那些教學方法、課程設計、聾人文化,手語語法,以及手語辭彙,皆要反覆記憶與練習。每次影片自學的時候,總是要放慢播放速度,這項功能我從來沒使用過,平常都是1.5倍加速在看影集的。

最大的挑戰:4個月受訓完就要開課

然而,學習壓力不是最大的問題,老師們真正應該擔心與抱怨的是:教學的責任感。

因為老師站在教室的講台上,必須對課程的內容負責,我們已經習慣有準備的教學,畢竟一位老師要經由超過5年的訓練,才能取得本身學科的教師證明。

同樣的,在4個月的時間內,馬上從初階的手語學習者,轉換身分成手語教學者,以順利銜接到下一個學年度,開設一門手語課程,怎麼不會讓有責任感的老師,想要學得更多,想要教得更好,投注更多的時間和精神在手語呢?

沒錯,我覺得記憶手語詞彙很難,手語語法和教學設計也不容易,但這一次的手語培訓課程,影響著我的生活與思考,是腦袋裡出現許多有趣、重要的東西。

手語辭彙像是一張張繪製著圖片的牌卡,語法則是如何使用圖片說出故事。進一步來說,這個牌卡其實像是會動的 Gif 圖檔,為了表現某些狀況,需要你幫它稍微調整移動的力道、方向,還有過程,這個圖檔的播放速度和方式便會產生變化。

你若要表述一件事,則必須將這些 Gif 圖檔的牌卡放置在正確的位置上,才能夠傳遞訊息給旁人知曉。

不只學新語言 也學到重新看待世界的位置

然後,在我習慣的文化裡,手指指人或東西,被認為是權力的展現或是不禮貌的動作,但手語裡有「實物直指」的狀況,常不得不用手指出人或物;又或是強調面部表情,手語必須搭配表情,以顯現自己情緒,或是表達出疑問,在我習慣的文化裡,臉上露出喜怒哀樂有時候也是人際關係距離的冒犯,因為這可能被視為一種情感的越界。

最令我感到驚喜的部分在於:視線的聚焦——也就是我看待世界的位置,要是沒有接觸手語,大概不會注意到我有一位聾人鄰居,住在離我兩條街的地方,從他的手勢和表情,我可以大概知道他想表達什麼;更不能發現詩聖杜甫晚年耳聾,造成生活上很大的不便,要用寫字的方式代替口語的溝通,而後來的蘇軾亦以杜甫的狀況自喻:「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雖存耳先聵。」

我是一位正在學手語的高中國文老師,雖然只接觸了一點皮毛,這依舊讓人感到興奮,我無法預測未來國家語言的發展會去向何方,但想到能重新認識自己、他人與知識之間的連結,怎麼想也不會是太糟糕的事。

老師非萬能系列報導一覽

延伸閱讀

厭世國文老師 厭世國文老師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高中國文老師及導師,著有《戰鬥吧!成語:歡迎登入厭世國文伺服器》、《厭世國文教室:古文青生涯檔案》、《厭世廢文觀止:英雄豪傑競靠腰,國文課本沒有教》等書,最新出版《厭世讀論語:千年名師神回覆,開解你的人生疑難》。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