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非萬能|雙語、本土語加數位混成,老師不只衝百米也要學撐竿跳

108課綱帶來巨大改變,促使從國小到高中的老師必須「跨」界學習,跨科目/領域、跨虛實、跨年段,甚至要跨越自己求學、成長階段完全不曾體驗過的形式和內容。隨後又加入雙語、本土語、生生用平板等新政策,讓老師們應接不暇。超能力的增能轉型,帶來哪些壓力和辛苦?

邊增能邊上場的「喊價」政策!老師不只衝百米也要學撐竿跳。圖片僅為示意。黃建賓攝

邊增能邊上場的「喊價」政策!老師不只衝百米也要學撐竿跳。圖片僅為示意。黃建賓攝

本文重點摘要

Omicron 疫情又起。全台學校經歷部分班級或全校的開開停停,更有老師在家居隔、在線上對在教室內的學生上課,虛實整合的混成式教學,較去年518全台停課不停學更為複雜。2021年因疫情緊急,老師們的數位轉型被迫「從馬拉松變成衝百米」。但其實這幾年,在教學現場的老師,承受著很大、不同於以往的增能、轉型壓力,「不僅要衝百米,連撐竿跳都得學」。

從國小到高中,老師們「跨」界學習已經稀鬆平常。跨科目/領域、跨虛實、跨年段、跨城市,甚至要跨越自己求學、成長階段完全不曾體驗過的形式和內容,再去引導學生。108課綱導入第三年,老師們卯足勁,展開各種超能力的學習和嘗試,從素養導向、探究與實作、生科動手做、自主學習、學習歷程檔案⋯⋯

但,這些華麗轉身的新改變都還沒能穩健,新政策又加進來——本土語、雙語、生生用平板等,讓老師們應接不暇。這些正在進行,或即將落地的新政策,都面臨著師資準備不足、就急著要上路的窘境。

急上路1:本土語課程9月列國高中必修,師資、教材還在盤點中?

以全新的本土語為例。根據2019年的「國家語言發展法」,從今年9月新學期起,國、中小、高中都必修本土語(包含閩南語、客語、原住民族語和手語)課程。各語別師資、教材至今還在盤點、製作、審定中。屆時,各級學校必須根據每位學生的興趣和選擇,提供國小每週一節;國中七、八年級必修,每週一節,九年級屬選修的彈性學習;高中則是部定必修二學分、選修四學分(可不選)。

面對新政策,各校教務主任首當其衝,得想辦法執行「這半年一直進來的公文」。高雄市中山高中教務主任歐進祿表示,本土語強調要尊重孩子學習的意願和選擇開課。但高一新生必須在暑假、新生都還沒入學前就得調查,才趕得及開課,因此,中山只好從高二開始規劃。

教務主任親自上陣 參加研習

不僅如此,108課綱下,高中老師被認為承受最大的增能壓力。歐進祿感嘆,「這六年下來,108課綱好不容易上手,都還沒有穩定,新元素、新要求又來了!」他直言,「本土語的師資沒到位就要實行,有點本末倒置,我只好被動的急就章去應付。老師們不願參加研習,我也不勉強。」許多高中教務主任只好自己去參加為期五天的研習培訓,「培訓上課沒問題,但不見得都能通過認證考試,」他無奈地說。 

台北市景美女中生物老師游雲霞在2021年主動參加研習,並通過閩南語中高級認證,實際體驗這過程絕不如想像中容易。游雲霞真心建議,「未來的閩南語教學,絕不能過度強調閩南語拼音,否則難度太高會扼殺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延伸閱讀:生物老師苦學本土語!游雲霞寫100天閩南語漢字日記

小學現在已經有母語教學課,國、高中的同語別教材將如何銜接?一位北部小學的教務主任自己就在教閩南語,學校同時還開出客語和新住民語課。但下學期將更複雜,若小朋友有興趣,還得開出手語課。「我不懂手語為何算是本土語?未來若請耆老來教,他不懂班級經營,我是否還要再配一位老師當助教?這樣真的對小朋友有幫助嗎?」她問。

急上路2:雙語校數激增 一個「雙語」教學各自表述

雙語教育,是另一個需要老師邊增能邊上場的大工程。

教育部的「雙語教育」自2021年9月,隨著二十億元預算正式上路,在國中小展開,期望在2030年,全台三千四百多所中小學,英語課都能全英語授課,3成中小學能進行部分領域的雙語教學。高中職部分,則用補助50所高中開出「雙語實驗班」來推動。

雙語國家政策,讓各縣市也積極搶進。台北市就率先宣布,預計至2026年,台北市所有公立國中小學、完全中學210校,將全部轉型為雙語課程學校。今年台北市雙語學校將達79校(占學校總數38%),未來4年將花費15億元,推動百分之百雙語教育。

教育政策追求數字的達成率,一位台北市國小教務主任形容,「很像『地攤文化』,用『喊價』的方式喊出目標,但配套措施不足,不保證做到,卻讓基層老師疲於奔命。」

 推雙語的公校激增,雙語師資卻有極大缺口,參與增能課程的資格也不斷調整。根據國教署統計,從109學年度起至今年6月,累計有1,288名國中小教師,參與師藝司委託各大學舉辦的「中小學雙語教學在職教師增能學分班」(表一)。原本規定申請老師必須通過「英文能力檢定 B2等級或以上,須包含聽、說、讀、寫4項檢測」,但後來發現,有B2的大多都是英文老師,這項規定反而阻擋有意願嘗試雙語的其他學科老師,因此調整為只要通過學分班6學分的課程,教師三年內通過英語檢定B級,則可在教師證上加註雙語次專長。

本土語、雙語、生生用平板新政策認證師資人數與計畫預算圖表

註1:教學支援工作人員,指學校行政人員,或如耆老等深諳該種語言的人。 註2:師藝司委託各大學開設的「中小學雙語教學在職教師增能學分班」,教師三年內通過英語檢定B級,則可在教師證上加註雙語次專長;另有台北市、新北市教育局舉辦的雙語增能課程,只需英檢A,但不加註次專長。資料來源:教育部資科司、國教署

英語好才能雙語教學?

目前在公立中小學展開的雙語課,多半融入非大考科目的體育、美術、音樂等領域,年級愈高愈不能讓雙語教學影響成績。從融入課室英語開始,有花蓮的代課老師,因學校轉型為雙語學校,被規定每一堂課前面10分鐘必須講英文,師生都覺得很怪。又如國中體育課用雙語讓學生很緊張,高雄瑞祥國高中教務主任鄭潔慧觀察,「剛開始時向左轉、向右轉等指令都聽不懂,好在一個月後就習慣了。」

許多老師對雙語教育卻步,是因為擔心自己英文不好,或者邊增能邊做雙語教學,擔心自己做得不對、做得不夠。尤其在國中推雙語,特別辛苦,不僅要面對學生能力的M型化,也得先過自己這一關。

前年起,台北天母國中童軍老師江潔因認同林子斌的理念,參與其「部分領域課程雙語教學計畫」,從任教的八年級開始進行雙語教學,就面對兩種「眼神死」的窘況。「一種是英文超好,聽不下我的台式口音,一種是把英文當考科,你突然講英文他開始緊張,以為你要考試,」28歲的江潔說。她必須先放下當老師的偶包和權威,克服那個覺得丟臉的恐懼,從3句課室英語說起,每周增加2句,大約要8-10週時間,學生才不會抗拒,才能逐漸加入英文課程內容。

學生的反應很容易讓雙語老師「原本如盾牌的自信心,變得玻璃心碎滿地」。但透過天母國中雙語團隊(包含校長、主任約20位成員)彼此打氣,漸入佳境,並且創造出融入雙語的各種活動和校園環境。「我和學生們發展出一種不同於以往的革命情感,因為我們是一起學習、一起在進步,最重要的是他們慢慢能安心開口說英文了,」江潔說。

高雄瑞祥高中的生科老師曾文暉,同樣克服自己英文發音不標準的障礙,在雙語實驗班,開設新媒體藝術雙語課。他每週花大量時間備課、自己用英文試教,反覆練習,但「每次上這堂課前,都還是會緊張」。他用生科、資訊專業彌補英文口說的不足,示範「敢開口就沒什麼好怕的」。(延伸閱讀:別怕不完美!瑞祥高中生科老師曾文暉 跨出舒適圈 投入雙語授課

急上路3:生生用平板之前,「師師用平板」了嗎?

今年9月開學時,另一件校園大事就是全台近4,000所的高中職及國中小學教室,都將有平板電腦。台灣教育史上金額最高、影響最大、速度最急的數位轉型投資「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計畫(生生用平板),從2022到2025年4年內將投入200億,其中七成是採購平板和相關網路設置,4.6億投入在師培支持和教師增能。

「生生用平板」的關鍵得先「師師用平板」。根據資科司規劃,到2021年已有 5.5萬名(28%)中小學老師參加過研習,2022年將有 9萬人、到2026 年全國教師都能使用平板教學(表一)。但參加研習不見得就立刻能上手,老師的研習需要循序漸進。

和雙語教學類似,很多老師對學新科技、改變教學之所以卻步,是無法允許「自己可能會不完美或犯錯」,但更多是擔心來自家長的批評。台中立人國小六年級導師林琬茹觀察,有些家長進入學校,竟在教室外直接拍老師上課。尤其居家線上上課就像打開觀課大門,「有的家長會直接搶 mic 來指責老師說,『你教錯了』,」林琬茹感同身受,認為親師更需要有效溝通,以免老師想嘗試新教法、新技能的熱情被澆熄。(延伸閱讀:平板融入教學不酷炫,林琬茹用「自己會的功能」教出自學力

台灣未來需要的人才養成,關鍵在於老師現在如何教學。本土語、雙語和數位教學,都立意良善,但老師們從認同、到長出實際教學的能力,都無法速成,也急不來。要求數字的達成率,並無法確保教學品質。延續性教育政策,用長期眼光細緻規劃的增能計畫,才能幫助老師自信的展現教學能力,也才能帶動、影響台灣最重要的轉型。

面對教育政策的「急」 趁假日為自己增能

假日是老師們研習與增能的時刻,今年七月,翻轉教育攜手噗浪講堂,推出了6堂數位必修課,讓老師們可以趁著假期裝備超能力!

訂閱翻轉教育,就能回看精彩研習內容!歡迎老師點擊下圖,選擇歷屆活動,參考更多資訊。

老師非萬能系列報導一覽

延伸閱讀

賓靜蓀 賓靜蓀

賓靜蓀

親子天下記者

曾在不同國家生活,喜歡觀察世界各地的社會、文化、價值和教育,期許自己成為台灣和世界間的一座橋樑。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