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心底的紅熊貓!皮克斯動畫《青春養成記》給孩子面對自我的勇氣

Disney+首部獨家動畫電影《青春養成記》,由首位皮克斯華裔女導演石之予製作,上映不久就榮登收視冠軍。以00年代亞裔女孩為主角,結合毛茸茸紅貓熊的奇幻元素探討親子關係,也適合做為認識情緒的教學素材。

Disney+《青春養成記 Turning Red》官方劇照

Disney+《青春養成記 Turning Red》官方劇照

本文重點摘要

還記得《包子》這部影片中令人震撼的一幕:媽媽把包子吃了,象徵佔有和掌握。

因為你是從我肚子裡面出來的,怎麼可以不聽我的話!換句話說,你不是你,你只是部分的我⋯⋯。《包子》這部動畫短片,精準的呈現多數華人社會中的親子關係,父母覺得孩子是自己的,也因為如此,對於孩子的一切將不由自主的掌控。

動畫片《包子》主題曲。來源:DisneyMusicVEVO YouTube

 《青春養成記》延續《包子》這部作品,更深刻的探討親子關係,從家庭延伸至家族,三代間的矛盾與糾結,最後如何在衝突過程中和解。 

家,不是枷!孩子如何和過度壓抑的自己和解?

片中的女主角「美美」原本是個從不違逆母親的乖乖女,但步入青春期後,她的身體發生巨變,每當情緒激動時心底的猛獸就會爆發,變成巨大的紅熊貓(Red Panda)。其實,這是她家祖傳的獨特「女力」——媽媽、外婆以及家中所有女性都經歷過這種「變身」。但面對宿命,美美的選擇卻與長輩們截然不同,她和閨蜜們必須一起找到新的生活方式。 

常有人說「家」不是「枷」!是什麼樣的鎖鏈會讓這樣原本親密的關係變得動彈不得?其實一切都源自於愛!爸爸媽媽愛孩子,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因為爸媽一切的安排都是為了孩子好!體貼一點的孩子,為了不辜負爸媽的期待,選擇隱忍壓抑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求取表面上的平和,但內心卻不斷地在淌血。 

《青春養成記》提醒我們不要過度壓抑自己的情緒,要學會覺察。影片中有許多段落,都是當美美要變成紅色熊貓時內心調節的策略:想一想快樂的時光,想一想愛自己的人,這樣的想一想可以讓自己平靜。

劇中將抽象的情緒和自我覺察化作具象的紅色大熊貓,這樣的比喻讓孩子們有機會更好的整理自己的內在狀態,面對真實的自我,接受自己的所有面向,即便是家族成員間的禁忌紅色熊貓。

預告中可窺見女主角在成長中的內心糾葛。來源:迪士尼影業YouTube

 

 

(注意!以下含劇情透露)

(注意!以下含劇情透露)

(注意!以下含劇情透露)

 

 

不只電影中的超級英雄,所有人都必經的自我認同歷程

美美選擇和真實的自我和平共存,而非像其他家族成員一樣把熊貓封印起來,這樣的鋪陳也代表著過去和現在對於「情緒」的認知差異。情緒是中性的,情緒是自然的。情緒本身沒有對錯,過去我們常會聽到大人說:不要生氣!不要難過!因為沒有用!這樣的觀念是非常錯誤的。

其實情緒很有用,情緒也很重要!情緒是生活中的燃料,是驅動我們行動的催化劑。認識自我的歷程充滿矛盾,面對自己內心的聲音,面對外界的眼光和評價⋯⋯。 

要在這樣內外夾擊的情況下存活著實不易,不僅如此,還常常背負著他人的期待。就像《蜘蛛人》電影中的台詞: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成為超級英雄(super hero)的過程是痛苦的,蝙蝠俠、蜘蛛人、超人⋯⋯嗯,就連一拳超人也不例外。

超級英雄的蛻變無非也是自我探索與自我認同的歷程,只是稍微比較戲劇性一點而已。當美美和自己的紅色熊貓合而為一後,美美就成為完整的美美。這些本來就與生俱來的特質不應該是詛咒,《青春養成記》想讓孩子們體會接納真實的自己,面對自我的情緒,學習發展所需的調節策略,每個人都應該擁抱自己的紅色熊貓,與自身和解。 

迪士尼這幾年的電影不斷聚焦在探討自我,在家庭中如何尋找自我,在這個社會上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無論是《路卡的夏天》、《魔法滿屋》到最新上映的《青春養成記》都不斷提醒著我們認識自我的重要性。

延伸閱讀

曲智鑛 曲智鑛

曲智鑛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陶璽特殊教育工作室創辦人。現為臺灣特殊教育工作推廣協會理事長/臺北市實驗教育機構無界塾副塾長。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輔系/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學生事務組碩士/師大特殊教育博士班進修中。曾獲GHF教育創新學人獎、關鍵評論網教育領域未來大人物、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 。出版《不孤單,一起走:曲智鑛的教育思索》、《曲老師的情緒素養課:在生活中教出孩子的高情商與好品格》等書。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