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有特殊生難題1》尖銳,是為了維持戰鬥能量?搞懂教室內的對立反抗行為

教室內經常出現來自學生各種的對立與反抗行為。究竟,「對立與反抗」是共病下的影響、還是故意的行為?唯有先了解背後複雜的成因,不直接落入孩子的態度及問題,才有可能找到解方。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如果一個孩子經常出現對立反抗的傾向,若能去醫院接受衡鑑,我覺得是個好的開始。看醫生最重要的目的,是要了解他有沒有其他共病。有了這個診斷,是幫助我們了解這個孩子的起點。

對立反抗與 ADHD 共病

舉一個常見的例子:一個有 ADHD 的孩子,在沒有服藥的情況下,比較難憑意志讓自己專注的接受大人的指令。尤其因為坐不住又會分神,上課就常找同學聊天、或是作弄同學、甚至在教室走來走去。老師叫他乖乖坐在位子上,他可能「根本沒聽到」(因為腦袋在注意別的東西),或是聽進去沒5分鐘又坐不住。

老師疲於管控,口氣就愈來愈嚴厲。孩子覺得被針對(因為上課只有他一直挨罵),開始討厭老師。久而久之,就變成故意挑釁老師、故意不服從老師,變成真正的「對立反抗」了。

在這個例子下,即使透過輔導等方式化解孩子跟老師之間的心結,但關鍵的 ADHD 問題沒有改善,這種惡性循環只會一直捲土重來。

倘若這個孩子能透過藥物提升專注力與情緒穩定度,不受控的情形會比較少。老師發現孩子有改善而對他改觀,改投以更多正向的關注。孩子覺得老師有變好而減少刻意的挑釁。這樣的模式就會走向正向循環。

因此實務上,有藥物可解的共病,其對立反抗改善機會反而比較大。

所以我會建議,如果對立反抗的孩子有機會接受衡鑑或診斷,以此發現其他的共病,我們就能理解他的一些行為背後成因,可能不是我們想的那麼「故意」,從而減少對孩子的憤怒與較勁,還可能透過藥物改善生理因素的影響,進而造成好的正向互動循環。(若情緒障礙學生影響其他同學學習時怎麼辦?可參考《情障生情緒爆發中斷課程、影響其他人學習怎麼辦?》一文)

對立反抗與亞斯共病

對立反抗另一個常見的共病是亞斯伯格症。

他們會比其他孩子更有固著、固執的傾向。尤其是他「心中」認為對的事情,就會堅持到底,並以此當面「糾正」別人(因為是他自認為對的,所以不一定是客觀事實上的正確,很多時候也只是價值觀不同,並非對錯問題,但他們堅持就是要這樣)。

可想而知,他有可能在課堂上滔滔不絕自己有興趣的事物,而佔用太多時間;或是執著於老師、其他同學的看法和自己不同,而引發爭辯;而且,他們也鮮少會「賣誰面子」,因為他們對於人情、臉色、社會情境的識別能力較弱,不知道老師、同學已經臉色很難看了,而持續做大家反感的堅持。又或是下課跟大家遊戲,堅持自己的玩法規則,不願妥協,也不懂得在同學明顯弱勢時禮讓,因而時常與同儕衝突。

除此之外,他們也很討厭臨時的變動,像是更換教室,或是原本要進行的活動更動做別的事情,這都可能讓他們不悅、不配合、甚至抓狂。

亞斯伯格症的孩子,常覺得委屈,不懂「為什麼別人都討厭自己?」、「我又沒錯,為什麼要配合別人?」、「有錯的是他人,為什麼老師不懲罰他們,卻要我去道歉(可能他先出手攻擊)?」如果他認為大人總是對自己不公平,又常常在針對他,久了,也會形成對大人指令的厭惡,變成真正的「對立反抗」。

然而,目前的醫學還沒有直接能作用於亞斯伯格症生理機制的藥物。但是,我們可以透過瞭解這類孩子的特性,找到與之相處的方法,產生敵對的可能性就會小很多。

當然,如果孩子沒有診斷出其他共病。或是在我們的溝通努力下,孩子(及案家)不願去看醫生,加上課堂觀察又沒有看出明顯的 ADHD 或亞斯伯格症特質,我們就不要再執著於此。

執著於「他就是有病,他就是不去接受治療」,只是讓我們對他更火大。而孩子每天還是出現在課堂,我們一直抱著這份不平,對我們自己內傷、日子更難過下去。(這樣的孩子容易讓班上的一般生不理解,進而出現排擠與孤立的現象,這時候可參考《杜絕班上特殊生被霸凌,老師的態度是關鍵》一文) 

想營造同理心班級,以下教學資源也可以參考下載:

如何分辨「對立反抗症」,或有其他共病因素?

所以接下來要談的是,該怎麼分辨,孩子是純粹展現出 ADHD、亞斯伯格症的特性,還是已經演變成對立反抗了?

孩子是否只在特定情境、或針對特定對象,才出現反抗?一般來說,當孩子不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學校,面對多數大人的指示都不願配合,會發怒,並且刻意挑戰或挑釁,那他符合「對立反抗症」診斷的可能性就很高。

相對的,如果他只針對課業的情境反抗,其他生活習慣的要求他卻能配合,代表他在學習上可能感到挫敗想逃避,而非是想挑戰大人;如果他只針對特定對象不聽令,代表的是他不爽這個人,而非是想對所有權威反抗。(若孩子在學習上有挫敗,可能要留意是否是學習障礙,如何判斷可參考《我可以不要再擦掉重寫了嗎?別再讓寫字成為學習障礙生的噩夢》一文)

對立反抗類型的處理建議

1.順著孩子共病特性相處後,仍然處處不合作怎麼辦?

首先,必須掌握不同孩子狀況的特性。例如:ADHD 的孩子,眼睛還在注視著我們,代表他沒有分神,他甚至記得我們剛剛給他的指令,卻不願配合,代表此刻的不合作並不是受到生理問題的干擾。

例如:我們了解孩子平常的興趣與堅持的點,此刻我們沒有做臨時的變動,也沒有出現可能會產生爭執的點,他卻完全不肯聽從,而這種情況近來已經出現很多次了。代表是我們可能已經讓他感到不爽,讓他想要挑戰了。

所以,我們對於這些共病的特性愈理解,就愈能幫助我們判斷孩子對立反抗的可能性。

2. 除了醫療之外的協助方法?

首要原則:大人避免落入跟孩子挑釁、較勁。雖然大人可能憑藉著經驗、知識和資源,在場面上一時壓制孩子。但輸贏只是一時爽,輸的一方會懷恨在心,孩子下次就會用更激烈、更狡猾的方式來惹怒你、挑釁你。而這種戰爭會永遠持續下去,沒完沒了。跟孩子比這種「堅持」,大人絕對會輸。別忘了他們的固著性不是我們能體會的。

尤其,最好不要用錄音錄影的方式「存證」,當下不僅會讓孩子更為憤怒,日後他也可能「反蒐證」回來讓你雞飛狗跳。就算家長看到了這些「證據」,他也不一定有辦法給你什麼回應和承諾。這樣只是徒增大人間的嫌隙和怨懟。(至於如何與家長溝通特殊生的情況,可參考《如何與家長溝通孩子需要特教資源協助?》一文)

3. 判斷他只跟特定對象反抗,還是跟所有大人反抗?

如果事態還沒演變成一見面就要針鋒相對,我會建議嘗試跟他建立關係。關係連上了,即使有不滿也不會引起那麼大的怒氣。磨久了,彼此脾性都清楚,雙方互能理解才是長久根本之道;倘若已經水火不容,或是孩子已經跟所有大人反抗了,建議要由第三方先介入輔導。

前者的輔導重點是透過第三方的同理來鬆動雙方,讓雙方開始能看見彼此背後可能的善意。當我們對一個人的解讀不是只有滿滿的惡意,而是參雜一些善意時,惡性的互動循環就有打破的機會;後者是透過輔導來給孩子一些彈性的出口,鬆動他覺得所有大人都是要來限制他的既定印象,再逐步加回限制,讓他最終能回歸一般的環境裡。

4. 確認他會當眾跟大人對嗆,還是只敢煽動其他人一起不合作?

如果孩子還在只敢煽動其他人一起不合作的狀態,他單獨一人面對你,就不像在班上時那麼桀驁不遜,代表或許可以透過私下找他來談的方式,化解彼此的心結。

如此還可以應用在其他被煽動的同學身上,各個擊破。只要有人覺得群體挑釁不再有趣,這樣的群體反抗就會開始漸漸散掉。

但是,孩子如果已經敢常常跟大人對嗆了,直接找他來談或許他的態度就會讓你再次七竅生煙,這種情況還是循上述的做法先找第三方來對他輔導吧!(畢竟一個老師能力有限,要兼顧特殊生與一般生的學習,相關的特教資源與支援可參考《老師不是神!一個班各種特殊生狀況,上哪找資源求救?》一文。)

面對對立反抗的孩子,大人會經歷一段艱辛的過程。孩子會透過對立來達成反抗的目的。所以情況一旦落入兩造對抗,辛苦的往往是大人,孩子並不會學得任何改變。因為孩子缺乏的不是認知規則對錯(爭論對錯又是沒完沒了的對立),而是情感上沒有感受到大人並非是要否定他、控制他。

這考驗著大人的智慧與重重耐心,如何一步步去找到一個與他合作而非對立的位置。同時又能在一定的界線下,建立讓他表達意志、滿足需求的空間。

尖銳,是為了維持自己的戰鬥能量。如果孩子能重拾對大人的信任,他就不需要讓自己那麼地緊蹦,他就能拿出與別人相處時的柔軟,來與我們互動。讓彼此都能在放鬆的氛圍下感受被尊重。(針對不同孩子的細節處理方法,可閱讀:《愛唱反調的兩種孩子:他只想惹你生氣,還是想挑戰所有大人?》

更多融合教育的教學挑戰解方,請看〈看見特殊兒-校園篇〉深度專題👇

延伸閱讀

林維信 林維信

林維信

諮商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專長學齡兒童與青少年諮商、戲劇療癒方案、人際議題,經營粉絲頁「自發性與療癒-林維信心理師」。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