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有特殊生難題4》我的孩子在家不會這樣!如何與家長溝通孩子需要特教資源協助?

學生因情緒問題在班上引發的衝突不斷,告知家長卻獲得「孩子在家都不會這樣」的回應。可以理解家長不希望孩子被貼標籤,但老師又該如何溝通,不會造成親師間的對立,又能真正幫助到孩子?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要展開溝通前第一步是「理解他人的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事情的對錯不是絕對的,用各自的立場解讀可能得到的答案就不同了。

於是,老師將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行為告知家長時,家長很難接受,最大的關鍵在於他不在教學現場,無法體會到老師在教室裡面對全班孩子時要考量的問題很多,於是老師常得到的回應就是「他在家都不會這樣」,聽到這種回應時,我們心裡真的是會很無言,認為家長在推卸責任,而變成一種對立的氛圍,讓溝通無法順利展開,那該如何是好呢?

首先,建議老師:與其從「孩子造成的問題」來切入,不如從「孩子的動機和感受」出發,讓家長意識到老師是陪伴孩子成長的重要伙伴。

親師之間共同的連結就是孩子本身,老師觀察到孩子有狀況時,不妨先做一段時間的記錄。其實,沒有孩子不想被認同,在團體生活中與人的互動是需要練習的,學校除了提供學科能力的教育,也是進入社會生活的前哨站,陪孩子適應學校生活也就是要陪伴他發展將來的社交能力,這點常常是家長所忽略的,在家庭和學校的表現原本就不會一樣,當孩子進入團體生活後,受到挫折發脾氣和起衝突都是學習的機會,老師在學校裡做引導說明後,如果發現孩子無法逃脫慣性的行為,需要家長一起幫助孩子時,整理這段觀察時期陪伴孩子練習處理衝突的方法,再和家長進行聯絡,不打沒把握的仗或許有點誇張,但好的開場會讓這段親師合作有好的開始。(當孩子出現尖銳情緒影響學習時該怎麼辦?可以參考《搞懂教室內的對立反抗行為》一文)

與家長溝通孩子需要特教資源的3步驟:

在正式溝通時,以3個階段來進行:

第一步:正向解讀孩子的動機,以善意開展對話

首先談孩子在團體裡想被同學認同做的努力,有些容易衝動的孩子會和他人衝突的原因,是因為想表現卻做不好,如果只用結果來說,就不容易找到這類孩子的優點。

曾經遇過一個孩子在人際上較自我,常和其他同學爭吵,但觀察後發現,他大部份都是為了搶著幫忙,又不懂得和他人合作,於是我選擇這樣說:「媽媽,小凱很熱心,每次都會主動幫我做事,我覺得他是很貼心的孩子⋯⋯」

這樣的開場,讓原本以為老師要告狀而聲音緊張的家長忍不住對我說:「謝謝老師看到他的優點」,而卸下心防。

營造同理心班級,教學資源這裡下載:

第二步:積極面對孩子的困難,以理性取代同情

害怕被標籤的家長反應了他們不敢面對孩子的問題,如果一味去強調孩子和其他人的不同,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反彈。

曾有家長在孩子和其他學生發生衝突時,被對方一句「你有問題嗎?」激怒,引發了家長之間更大的衝突,之後對老師反應孩子學習的困境時採取消極的態度應對。

所以在陳述孩子在教學現場的行為時,盡量客觀不加評價,適時加入老師的班級經營理念和鼓勵正向思考的技巧:做錯事也是學習的一部份,不是做不到,只是要再修正。

我曾對家長說:「您很介意別人會不會認為孩子有問題,這點我們不能去左右別人,所以我不談孩子有沒有問題,但我確定孩子在學習上、在團體生活裡有困難,我想幫忙孩子解決他的困難。

接著說明老師陪伴孩子建立與他人互動的技巧,期待是要讓孩子內化為能力,為自己負責。

學校和家庭都是孩子練習這些技巧的場所,所以對家長的說明,也是一種邀約,讓家長理解,除了學業表現外,與他人互動也是需要因材施教。(特殊生情緒爆發,如何應對?延伸閱讀:《情障生情緒爆發中斷課程、影響其他人學習怎麼辦?》

第三步:「主動尋找孩子的資源,以陪伴彌補不足」

經過老師客觀善意的提出目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力猶未逮的部份,可能超出了在課堂裡能運用的資源,也相信家長已經嘗試過一些教養方式,或許透過專業的評估介入,能為孩子找到更多資源來幫助他。

曾遇過家長一直希望老師和同學包容,面對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的衝動攻擊同學時,家長對老師說:「大家不能包容他,就是在排擠同學,哥哥班上也有這樣的學生,另一位老師就可以一直要全班包容⋯⋯」

我是這樣回應:「哥哥班上的學生情形如何,那可能也要了解細節。但我想請問您,如果一個同學無法自制會動手打人,哥哥離開了學校後,還會主動去接近那個同學嗎?」家長答不出來,但老師其實並不是要證明對錯。

我接著說「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包容,卻沒有去面對孩子不好的行為,最後吃虧的還是他自己,找出能幫助他的方法,才是我們要努力的部份。」(當特殊生被班上同學排擠孤立,可參考《杜絕班上特殊生被霸凌,老師的態度是關鍵》) 

曾有人告訴我,「沒有不好的經驗,只有好的經驗或是學習的課業。」在教學生涯中遇過不少學生或家長的問題,有些很好處理,有些卻重複出現,解決的方法絕對不只有一種。

但可以確定的是「被別人理解」是人性深層的需求,一旦這個需求得到滿足,往往會發生很神奇的事情,負面的情緒消失了,敵對的情況不見,相互之間的尊重增加,彼此間問題也煙消雲散。

所以下次溝通前,我們就試著用這3個步驟來安排對話吧!(班有特殊生,老師也需要支援!延伸閱讀:《老師不是神!一個班各種特殊生狀況,上哪找資源求救?》

更多融合教育的教學挑戰解方,請看〈看見特殊兒-校園篇〉深度專題👇

延伸閱讀

大沈 大沈

大沈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一位很幸運能一直在低年級任教的國小教師,同時有三個可愛的孩子和一位強力後盾老公。喜歡在教學現場裡,聆聽孩子的想法,在和孩子的對話裡找到自己過去的迷思,讓自己更有自信能陪伴孩子成長。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