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師用一張圖讓你看懂:如何靠閱讀理解將資訊「去蕪存菁」

108課綱對學測、會考影響大,動輒超過萬字的多文字、長文章,跨領域、圖表與文字混合的題目大增,十分考驗學生的閱讀理解與批判思考能力。在建中教書超過25年的黃春木老師擅長教學生思考,透過易懂的舉例,讓學生理解到資料、資訊與知識的差異。文中也透過簡單的練習,讓孩子能試著閱讀資料並轉化成對自己有用的資訊!

▲ 茫茫資料要轉化成有用的資訊或知識,需要透過一連串的吸收和轉化,而閱讀理解就是開端,取自《高層次閱讀與思考》

▲ 茫茫資料要轉化成有用的資訊或知識,需要透過一連串的吸收和轉化,而閱讀理解就是開端,取自《高層次閱讀與思考》

本文重點摘要

  • 死記死背,資料無法變知識
  • 練習:閱讀資料並試著轉化成對自己有用的資訊

資料(data)、資訊(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是我們常常看到的字詞,似乎沒什麼大學問,但就高層次思考的學習而言,三者的區分可是很重要的!

資料,其實是指還沒有經過自己處理的原始紀錄,尚未跟自己有任何關聯,只是零散的待在實體世界或網路空間中某個角落,譬如一份文件、一本書、一疊雜誌、一個 Excel 檔案、一則廣告等。

資訊,就是在眾多資料中找到某種焦點或重點,因此將這些資料加以篩選,進而有所組織及分類,藉以呈現一種跟自己有關聯的意義。

譬如做為一名新生,我想要知道從家裡到學校有哪些通勤方式可供選擇,這時市區公車或捷運的路線圖、時刻表,或者 Google Maps 等,都可能是我的資料來源。從這些資料中加以篩選、比較、分類,發現某一條路線的公車應該是通勤上學的最佳方案,這一份公車路線圖及時刻表,就從原來的「資料」轉變成「資訊」了。

此外,當我早上抵達公車站時,在站牌的行車動態系統告示上,看到不同路線公車即將抵達的時間,這些時間其實都是「資料」,但我只會注意想要搭乘公車的到站時間,對我而言,這個時間才是我需要的「資訊」。

所以,「資訊」應該是我在眾多資料中篩選出某一個對我有意義的資料,這個資料就是我要的資訊。

翻轉教育訂戶專屬

NT365元/年

享受無限的文章以及豐富的教學資源下載、教育研習活動。

立即訂閱

已是訂戶?用以下方式繼續

延伸閱讀

黃春木 黃春木

黃春木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台北市立建國中學歷史科老師,已於中學任教逾25年,但也在大學兼課15年,協助高中(School)和大學(College)兩邊進行對話。曾獲得教育部師鐸獎、入選「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現在擔任臺北市中小學特聘教師。已出版作品:《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學》、《我做專題研究,學會獨立思考!》、《中學專題研究實作指南》、《高層次閱讀與思考》。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