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活《我們與惡的距離》李大芝 化學咖陳妤賭氣申請戲劇系,意外合拍

如果哥哥是整個社會指責、唾棄的無差別殺人兇手,妹妹要怎樣活下去? 「你們新聞媒體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在公視大戲《我們與惡的距離》中,陳妤飾演的李大芝,如此對著上司宋喬安怒吼。 戲裡,無差別殺人案的兇手妹妹李曉文在不知所措下,被媽媽帶去戶政事務所改...

▲個性愛笑、倔強的陳妤,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飾演無差別殺人兇手的妹妹李大芝,表現令人激賞。照片:柯珂

▲個性愛笑、倔強的陳妤,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飾演無差別殺人兇手的妹妹李大芝,表現令人激賞。照片:柯珂

公視大戲《我們與惡的距離》叫好又叫座,戲中飾演無差別殺人案兇手李曉明妹妹李曉文(李大芝)的是新世代演員陳妤,戲份極重,表現出色。她是如何詮釋這個角色?她又是如何走上演藝這條路?

如果哥哥是整個社會指責、唾棄的無差別殺人兇手,妹妹要怎樣活下去?

「你們新聞媒體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在公視大戲《我們與惡的距離》中,陳妤飾演的李大芝,如此對著上司宋喬安怒吼。

戲裡,無差別殺人案的兇手妹妹李曉文在不知所措下,被媽媽帶去戶政事務所改名,變成「李大芝」,媽媽把她趕出家裡:「就說你父母都車禍死了。」她被逼著人生重新開機,休學、自己租房子、找工作、在新聞台當助理,她的頭髮遮住半張臉,只想當個隱形人,壓抑的心情沒有人可以傾吐,媽媽躲到鄉下,連電話都不接。

李大芝被上司宋喬安賞識,卻發現,宋喬安的兒子就是被哥哥殺害的死者之一,而自己必須在副控室處理哥哥被處死刑的即時新聞……直到宋喬安為了報復,用「獨家新聞」揭露她的身分,她才憤怒的向宋喬安大吼;即使生活恢復了平靜,竟然還是被大學學長「出賣」,一篇報導兇手家人後續的雜誌報導,又讓李大芝陷入被媒體追逐的憤怒中。

 

▲ 陳妤飾演的李大芝強忍內心悲痛,處理哥哥被槍決的新聞。圖片來源:公視提供

替李大芝加入一些倔強

今年才24歲的陳妤,詮釋這個內心轉折豐富、戲份吃重的角色「李大芝」,表現令人激賞。現實生活裡,陳妤很愛笑,笑起來有個酒渦,她也愛讓別人笑。陳妤表示,拿到劇本後,去查了鄭捷殺人的新聞,發現唯一一則跟兇手家屬相關的新聞,是鄭捷的弟弟去探望他,看到哥哥沒穿鞋,把鞋脫下來給哥哥穿。「他(鄭捷弟弟)跟我年紀差不多,他爸媽後來就出國了,沒有人關心他後來怎麼了,」陳妤說,「我就有一種責任感,一定要把這加害者家屬角色詮釋好,她的壓力、哀傷、憤怒和不解。」

個性開朗的她,是如何揣摩這個膽怯、謹慎,自己「完全不拿手」的角色?前幾集的李大芝,陳妤是模仿一位爸媽離異又再婚、導致有點狀況的親戚。「她動作、反應都很慢,好像深怕任何動作都會得罪人,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因為覺得沒資格,或沒有任何人在乎他的想法。」原劇本中李大芝是個非常可憐、悲情的角色,但後來,陳妤和導演討論,加進了一點倔強,「我的長相是比較固執的,有一種『要證明給你看』的那種倔強。」她也讓自己在拍戲的兩個月,都沉浸在一種孤獨的情緒和狀態中,去揣摩李大芝的心情。

雖然演的戲還不算多,陳妤的演技就受到金鐘獎的肯定。她參加植劇場的第一齣電視劇《戀愛沙塵暴》,就獲得戲劇節目新進演員獎。但她並沒有從小就立志要當演員,「我完全是半路出家!」她笑著說。

真實世界裡,她也有哥哥,從小她為了跟哥哥爭寵,必須「很愛現」,才能贏得親友的讚賞和關注。但陳妤對電影廣播卻不陌生。爸爸是錄音師,媽媽是配音員,陳妤小時也配過一些卡通,「代表作」是10歲時配的「錢櫃KTV招財咕哩」。

高中藉練舞、排演透風

直到進入一所很保守、嚴格的私立高中,陳妤的表演才華才逐漸嶄露頭角。高一競選模範生,她拱一些男生出來一起表演,「只要一點點跟人不一樣,就算是很突出、會表演了,」陳妤俏皮的說,「在嚴格的學校,參加練舞、排演,都是出來透風的時刻。」後來,學校各種大型活動、晚會、嘉年華,都少不了她的身影。

 

▲ 個性活潑的陳妤,從高中開始,把練舞、排演,當成「透風」時刻。圖片來源:陳妤提供

但這一切都還不曾讓她想要當演員。高三預備個人申請入學時,化學成績不錯的她,原本選的都是理科相關如化妝品科學、生命科學、生物科技等「看起來很有出路」的科系,但後來跟班導賭氣,她故意申請了媽媽畢業的文化戲劇系,放榜就上了。

「準備第二階段備審資料時,我超快就寫完了,各種照片、活動內容都很豐富,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好像真的很適合念戲劇,不像同學們都超痛苦,什麼都掰不出來,」陳妤回憶。

真正在戲劇上的學習都在文化戲劇系,一進去就遇到啟蒙老師徐堰鈴。陳妤不只受到表演上的啟發,價值觀、世界觀都受徐堰鈴影響。她也受鼓勵開始寫日記,真實的記錄自己。這個習慣她維持至今,不僅常檢視自己的想法,也在日記中找到角色的詮釋。更重要的,她學會獨處。

大三時,卻完全選不到徐堰鈴的課,陳妤察覺自己的學習飢渴,開始到校外找劇團、工作坊,透過這些學習,發展自己的表演方式。但都還屬於舞台劇的學習。

誤打誤撞進入植劇場

進入影視圈純屬誤打誤撞。大三時,她看到王小棣的Q Place表演教室招人,興奮的以為又可以上很多課,就去應徵,沒想到是徵影視演員。她接受了戲劇訓練,第二年,QPLACE竟然要學員要取藝名、還要開粉絲專頁,才知道要開拍植劇場了,她演的第一部就是後來得金鐘獎的《戀愛沙塵暴》。

從舞台轉到影視,表現方式很不一樣,陳妤邊演邊調整。「我每天都在驚嚇中,常會犯很低級的錯誤,例如要拍跑步戲,我根本忘記有攝影機,會跑得超過攝影機;或者你要某種程度的讓話,才好剪輯。」

 

▲ 陳妤說自己曾是難管教的小孩,高中住校反而和爸媽關係變好。圖片來源:柯珂攝

但戲劇的核心價值都是去理解人、分析人之常情。陳妤梳理自己的成長歷程,有一種超齡的沉穩。

「我是外傭帶大的」,她說,小時爸媽剛開始創業,很忙碌,高中之前情緒常爆衝,是爸媽眼中很難管教的小孩,跟爸媽關係在高中時才變好。高中因為住校,爸媽開始搶著送她去學校,「那趟約40分鐘的車程,什麼事都不能做,只能講話,就算冷戰也得聊,」她說,有一次跟爸爸冷戰,在車上就把彼此對對方哪裡不爽全說出來。

她強調,「爸媽一定要有一個人能打開小孩心房,但真的不容易,一開始一定彆扭、很卡。」從很少講話,到敞開心談心事,陳妤發現,關鍵在於爸媽認真傾聽,並且把她當大人看待。媽媽是她的心靈捕手,「平常很胡鬧,但認真跟她講心事,她好像會突然接上線,給你建議突破盲點。」爸爸則是解決問題高手,任何問題丟給他,他一定會很重視,並且幫忙解決。

在家人的支持下,陳妤努力演好每一個角色。接下來,她將在和Netfliex合作的另一齣大戲《國際橋牌社》裡,飾演一位報社記者。為此她正研究九O年代的台灣新聞開放史,逐漸向她心目中「有智慧,又有正面力量」的演員理想邁進。

小檔案|陳妤

1994年出生,文化大學戲劇系畢業、「Q Place表演教室」好演員班結業。
代表作:《戀愛沙塵暴》、《我們與惡的距離》

延伸閱讀

賓靜蓀 賓靜蓀

賓靜蓀

親子天下記者

曾在不同國家生活,喜歡觀察世界各地的社會、文化、價值和教育,期許自己成為台灣和世界間的一座橋樑。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