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2017國中會考作文

我試著就以下幾個層面來分析:

編按:會考公布成績,作文題目:「在這樣的傳統習俗裡,我看見⋯⋯」,再度引起討論。到底寫作文該怎麼布局、敘述,缺少生活經驗就寫不出好文章嗎?

作文題目:「在這樣的傳統習俗裡,我看見……」,閱讀以下圖表及文字,按題意要求完成一篇作文。在結構表裡,傳統習俗下分:歲時、祭祀、生育婚喪、其他等四例。歲時:端午節配戴香包、中秋節吃月餅、春節不能掃地倒垃圾……祭祀:求平安符、焚香燒金紙、西拉雅族祀壺……生育婚喪:父母分贈新生兒彌月油飯、女兒出嫁離家前要潑水、以毛巾致贈參加喪禮的親友……其他:搬家要挑吉日、禮物不能送「鐘」、紅包金額要湊雙數……

從小到大,許多傳統習俗伴隨我們成長。在這些傳統習俗裡,你也許感受到它所傳遞的情感,也許發現它值得保存的內涵,也許察覺到它不合時宜的地方。請就個人生活見聞,以「在這樣的傳統習俗裡,我看見……」為題,寫下你的經驗、感受或想法。

我試著就以下幾個層面來分析:

一、題目說明:命題者希望考生可以讀懂結構表的內容,像這樣的結構表,考生並不陌生,從國小三年級就已經運用結構表來分析國語課文結構。我相信考生應該也可以輕易讀懂結構表的文字。

以傳統習俗示例,其實相當生活化,相信大部分的考生跟我一樣,除「西拉雅族祀壺」外,大都曾經親自參與或看過或聽過。命題委員只是為了凸顯特殊的傳統習俗,特別列出「西拉雅族祀壺」,藉以引導考生可以就自己特殊的生活經驗來寫作。

例如:客家人掃墓時間訂在農曆正月十六日,類似這樣與結構表列舉的特殊傳統習俗,如果考生勇敢的寫出自己的生活經驗,相信會吸引評審的注意。只是,這年代的孩子,有多少人願意深入了解傳統習俗的意涵,可能有看過有聽過,就是對傳統習俗的意涵不甚了解。

二、選擇寫作主題:當考生普遍缺乏對傳統習俗的深入認知,可能很難真正的感受到它所傳遞的情感,發現它值得保存的內涵,察覺到它不合時宜的地方。

在有限的寫作時間裡,考生在選擇寫作主題時,要選擇曾經的生活經驗,若要擇定單一主題,我猜以下幾個主題可能是考生較熟悉的:歲時:端午節配戴香包、中秋節吃月餅,祭祀:求平安符、焚香燒金紙,生育婚喪:父母分贈新生兒彌月油飯,其他:搬家要挑吉日、紅包金額要湊雙數。擇訂一個主題,鉅細靡遺的寫出經驗、感受或想法。當然,也會有考生採用「分說」的概念,分別寫出三至四個主題,分別寫出經驗、感受或想法,但恐只能簡單的敘述而已,但篇幅結構看起來完整有序。

三、布局結構:題目說明,要考生寫出「我」的經驗、感受或想法。單一主題類型:三大意義段,先寫出經驗,再從經驗中寫出感受,最後,藉由感受寫出想法。經驗要寫的是親身體驗或所見所聞,感受要寫的是傳遞的情感,想法要寫的是值得保存的內涵和不合時宜的地方。

多元主題類型:三大意義段,一是總說類型,二是分說各類型的經驗、感受和想法,三是總結價值評論。經驗要寫的是親身體驗或所見所聞,感受要寫的是傳遞的情感,想法要寫的是值得保存的內涵和不合時宜的地方,總結要寫的是傳承與創新或與時俱進的作法。但在分說時要同時寫出經驗、感受和想法,因此無法像單一主題般可以刻畫得更深入。

四、表述方式:會考的限制型作文題型,較難以單一文體呈現,因此必須靈活運用各種表述方式。寫經驗時可能要運用敘述、描寫、說明等表述方式,寫感受時可能要運用抒情的表述方式,寫想法時可能要運用議論的表述方式。

直接或間接的生活經驗,敏銳的觀察和豐富的想像等,都是作文的基石。作文分數會決定高中志願序,因此,考生通常猜想評審要的是什麼樣風格的文章?忽略寫出屬於自己的血肉,過分拘泥、琢磨修辭與句型,這樣會成為矯揉造作的文字堆疊。

以上淺見供參,敬請指教!

何元亨 何元亨

何元亨

新北市新莊區昌隆國小行政人員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