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考題】用新聞報導當題目,原來小四社會考卷可以這樣出!

社會考卷怎麼出?國小老師郭至和分享,為了凸顯社會領域所重視「整理及分辨資料」的能力,他將新聞報導入題,讓孩子在試卷中透過閱讀擷取重點,出乎意料,沒想到孩子們不是嚷嚷題目好難,還分享道:「這次的平時考,比上次大考相差了19分呢!」為什麼呢?

▲郭至和提供

▲郭至和提供

本文重點摘要

好好出一份國小四年級社會考卷

其實自己任教中年級帶班,最不喜歡的就是要出社會領域的評量試卷,因為中年級社會領域範圍是孩子們自己居住的家鄉,當然,上社會課就會以能力指標和所選用的課本主題做綱要,再補充自己家鄉社區的相關資料,當然,我更會帶孩子們到社區進行田野調查,中年級社會領域的評量方式是相當多元的。其次,如果紙筆測驗考出課本所沒有的題目,那很容易就會被說是超出課本內容,因此,我們常看到中年級的學校考卷還是以「課本內容」為依歸,因為課本沒有的不能考!

不過一般老師和家長可不見得相信「多元評量」的「評分標準」,一定要看到紙筆測驗的「分數」才安心,躲了好幾年,這一次還是要來進行命題,既然要出紙筆測驗,那當然就要有一些規準。

一、「能力指標」有用嗎?

最近接到一些研習的講座,希望我來帶由「能力指標」來設計教學活動,要分享這個主題是蠻枯燥的,因為光是解析「能力指標」就是一件蠻令人覺得無聊的事,更何況事要根據「抽象的」能力指標來設計教學呢?不過又不能不顧及這個學習階段的能力指標。

首先,回歸到社會領域的能力指標,我先把這一學習階段的相關能力指標列出來,其實很明顯看出有「居住地方」(例如2-2-1、2-2-2),教科書出版商的命題光碟並不是不能用,而是必須老師再轉化修改,所以這就出現一些奇怪的現象,學生不是「居住」在蘭嶼,但他必須去背蘭嶼達悟族的飛魚祭,而且高年級的社會課本還會再出現,這是為什麼呢?

雖然中年級社會領域的範圍是以學生所居住的地方為範圍,那就是從學校附近的社區,慢慢拓展到鄉鎮市區,再到所在的縣市範圍,高年級社會接續到整個台灣。不過教科書可不會為了某所學校或某個縣市單獨編一本適合的教材,所以只以全台代表性的例子,希望教師能自己補充再地的素材。

很可惜大家都很習慣拿著課本「照本宣科」,即使有補充家鄉的資料,要拿來進行紙筆測驗似乎又要花時間來設計題目,所以我自己也不喜歡設計這樣的題目。

既然要出題,當然先把能力指標「高高掛上」,再分析這一次出題範圍的單元主題,平均配分,再考量各題的認知歷程向度,因為這一次題目我會以孩子們的「居住地方」(台中市)為範圍,所以課本內「記憶-再認」類型的題目較少。

二、評量是教學活動的一部分

其次,「評量」是「教學」的一部分,很多家鄉的資料在上課時已經補充,所以這一次紙筆測驗的設計當然也是和我的教學方式有關,因為我們班有加入國語日報讀報實驗班,閱讀新聞報導畫重點、找關鍵字,這些都是整理資料能力的訓練,我也希望藉由這一次的機會「驗收」孩子們的成果。

還有課本提到傳統節慶的時代變遷,我覺得現在中秋節烤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在上課時就曾討論過,另外講到傳統節慶的地方差異,台中市南屯老街端午節的活動也是一個很好的代表性特色,這些都可以藉由課本的架構轉化,讓班上的孩子們更清楚了解同樣的節日,在不同地方會有不同的慶祝方式。還有課本介紹家鄉的傳統節慶有分漢人、原住民、新住民等,我再找到有關台中市的相關新聞部份,搭配課本的單元主題,讓孩子們認識閩南、客家、外省(眷村)、新住民等家鄉的節慶活動。

評量後的教學省思

雖然分享這一次社會領域四年級(翰林版本)的平時考試卷及命題分析,但有些教學夥伴還是會有疑問,這樣的試題考出來,學生分數會不會死成一片?而我也在等待學生在考完之後,在聯絡簿上寫出這一次平時考的生活小記,看完全班孩子們的意見在來寫自己的省思札記。

一、考卷一次出2張4頁,又有這麼多新聞報導,學生一節課看得完嗎?

誠如之前曾提過,「評量」是「教學」中的一部分,其實從學校的定期評量試卷中,就很清楚看到學校課堂內到底在教哪些內容,也就是說,在平常教學過程中,我就慢慢訓練班上孩子們看新聞報導擷取重點的能力,其實我曾經調查班上的孩子在閱讀國語日報時,他們不會每一則新聞都會一字一字的閱讀,就像我們大人看報紙也不見得每一篇每一個字都看完,因此,如何讓孩子在有限時間之內找到新聞的關鍵字、畫出內容重點,這都是平常教學慢慢訓練的,所以我也不是突然就讓孩子們一次看那麼多的文字資料。

在完成這一份試卷之後,我自己也想孩子們能不能看得完這些新聞內容,後來實際考完之後,班上的孩子大部分都在一節課(40分鐘)內完成,當然還是有個3、4為速度比較慢的會延長5分鐘。有一些孩子需要再注意的,就像有學生「覺得要改進的地方,是畫新聞重點的地方,因為有些地方我不太會,希望下次能再加油喔!」

二、考卷內文字資料很多,學生有的看不懂,能出在試卷內嗎?

曾經在班上做過這樣的試驗,如果在報紙上有看不懂的字怎麼辦?結果,多數的孩子會選擇「用猜的」,「用猜的」到底好不好?回想自己在閱讀有許多文字的小說(尤其是翻譯小說),也不會遇到看不懂的字就去查字典,因為這樣「精讀」要看到每一個字,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回想自己在看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時,也不是每段文句都讀懂意思,所以培養孩子根據上下文或其他線索進行「合理猜測」,也是孩子們在蒐集和整理大量資料的過程所需具備的能力。

國語日報是適合小朋友閱讀的,不過讓孩子們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國於日報的內容不見得是能獲得完整的資訊,請學生在網路上蒐集資料,大部分都是以成人觀點撰寫的,這時候又要如何讓孩子們從文章中找到重點呢?真實世界中並不是所有的資料都適合小朋友閱讀的,所以除了讓孩子有蒐集資料的能力之外,更要讓孩子有整理及分辨資料的能力如何從新聞報導中找到重點,才是社會領域所重視的。

出這一份考卷,如果按照能力指標來看,孩子就會出現「拿到考卷就像大考一樣緊張,題目有深有淺,也有考課外題……」,學生(包括家長)當然無法理解,為什麼要出課本以外的東西,當然也會有孩子反而覺得「題目真的不會太難,只要把課本內容讀熟就好了!」因為只要抓住這些單元的基本概念和架構,就可以以不變應萬變!而「這兩張考卷,就像是讓我知道了台中的所有地方,我希望我們老師可以讓我知道更多。」其最終還是要讓孩子們自發關懷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我們老師所提供的還是有限的!

三、考出來的分數會不會很「難看」?家長看到分數會不會抗議?

這一份考卷出乎我意料,有孩子考到100分,全班28位小朋友中,有一位不及格(這位孩子每科都考不及格,所以⋯⋯),班上有8成以上的孩子是在80分以上,孩子們有認為:「一拿到考卷,我心想哇!題目好像有點難,寫完後才發現原來沒那麼難。」或許是上次期中考試,我們班的社會成績只有一位90分以上,社會是所有科目考最差的,所以班上的孩子們會覺得「老師好像這一次出的很簡單,所以班上的同學都可以考的很好,不會像上次期中考一樣。」或是感覺「這一次的社會平時考,考的比上一次好。」甚至有孩子分享:「這次的平時考,和上次大考相差了19分呢!」所以普遍孩子們覺得還OK!

當然也有些孩子表示自己粗心大意,在把孩子們訂正後的考卷收回來看,最後兩題的問答題,還是有一些孩子抓不到回答的重點,只好個別再指導他們答題的重點,評量的目的本來就是檢視孩子們的學習和自己的教學。

 

延伸閱讀

郭至和 郭至和

郭至和

台中市北屯區建功國小科任

郭至和老師(小和老師)服務於台中市建功國小,專長領域是社會學習領域、全球教育、鄉土教育、行動研究、統整課程等,教學即將進入第23年。 郭至和老師規劃設計國小三~六年級的全球化課程,並在任教的班級實施將近十年,透過閱讀教學及國語日報讀報活動,擴展學生的視野。另外,也時常規劃舉辦田野調查活動或戶外教學,希望走出教室的課本理論,透過實地的考察,主動發現家鄉所面臨的問題,培養孩子們愛鄉愛家的情懷,期許孩子們面對未來的世界能夠有「全球思維」,而且能「在地行動」。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