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共同體座位:如何有效討論教室座位安排?

如何有效討論教室座位安排?什麼樣的座位方式適合教學讓學生進行「協同與討論」學習?文內,馮汝琪老師分享教室座位安排經驗給各位老師們。

學習共同體座位:如何有效討論教室座位安排?圖片提供:馮汝琪

學習共同體座位:如何有效討論教室座位安排?圖片提供:馮汝琪

本文重點摘要

學習共同體座位目的是什麼?

以協同與討論教學為主軸的學習共同體概念,近年來一直是個很夯的話題!

不少新聞稿上陳述如下:在教室座位安排上,由面對黑板改為ㄇ字型排列,並能快速轉換為四人分組討論,並以兩男兩女為一個小組,形成一種互動學習的教室氛圍。所以也不少充滿教學熱情的老師開始改換座位的形式,以這樣的模式進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

但僅僅改變座位就可以從傳統以講授為主的教學一躍而成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嗎?

當然不可能!我們應該要先深思改變學生座位的目的為何?

我想應該是希望採協同與討論教學時,能方便孩子與同儕共同學習,所以我們才要改變座位的形式。因此老師究竟計畫要孩子們如何進行所謂的「協同與討論」學習,才會決定你要如何安排教室的座位。

目前我們教室裡最常採用的座位模式是四人一小組併桌的模式,當要進行討論時,就立即能攤開自己的解題紀錄進行分享與討論!

因為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四人一組的討論效率最好,也最不容易讓弱勢的孩子被小組成員忽略或藉機逃避學習!

座位安排1

學習共同體座位。圖片提供:馮汝琪

教室座位安排1

也曾採用過保持原來成排的座位,但兩排並在一起,孩子們依然面向老師上課,但要討論時,就轉身立即成為四人的討論小組模式!(這種形式比較常用在當孩子們會因看到彼此而不專心上課時使用,待他們習慣並建立好上課規範後,便會改回四人一小組的併桌模式。)

座位安排2

學習共同體座位。圖片提供:馮汝琪

教室座位安排2

至於ㄇ字型是我們最不喜歡使用的模式,因為教室不大,一旦採ㄇ字型,孩子連走出教室都成問題了!

前日社群的老師在課後交流彼此的教學經驗時,突然討論起「座位安排」的問題,在分享的過程中,一位本學期才剛加入我們社群的老師,突然很疑惑的問:「雖然數學課時採四人小組效率佳,可是我發現國語課則是六人小組比較好耶!那該怎麼辦呢?」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精神來看,老師能察覺出適合學生的學習模式才是重點,因此不必把座位模式當作「公式」來看,以本校的四人一組的座位模式為例,需要六人一組時,只要事先和孩子們約定好如何成六組,把任何一組四人拆成二小組並入其他四人的組就成六人了,不是嗎?

其實,孩子們是不會介意站著和別人討論的,孩子們會介意的是,不知要如何討論或討論什麼吧!

所以不管採何種座位模式,我認為協同教學的主要精神,是要讓孩子有機會知道彼此的想法,以彼此為師,反覆經歷發表、聆聽、提問、澄清的學習循環,最終能習得「如何與自己對話」以及「如何與他人對話」的有效方式,並藉由這樣的學習方法的建立,提升自我獨立思考的能力,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而這樣的學習歷程,僅僅改變座位當然是絕對不夠的,但卻是個重要的開始!

可是在一年前,也就是現在這批孩子們三年級時,我發現本校三年級的人數已降至29人,以前教室裡要分成8組(32人)才能順利進行討論教學,現在只要分成7組即可,又因為老是在報章雜誌看到佐藤學教授所主張的「ㄇ字型」座位安排,所以就興起想試試看的念頭!

基本上,本校是個有70多年歷史的老學校了,教室內無法和新興學校的寬敞程度相比,所以當我拖著桌椅試著在教室排出「ㄇ字型」後,憑良心說,排是排出來了,但還真是擠了些!

不過,這對於剛分班的孩子們來說,他們不僅不熟悉彼此,更未曾以討論式教學來進行學習,因此這樣的座位安排,反而產生了一定的效用。

我發現如果老師能有效正增強好的學習行為,孩子們就可以因為能看到彼此,而受到正向的影響。進行討論規範的訓練時,也可以立即感受到彼此的表現差異,進而修正自己的行為或模仿好的學習行為。

而且老師可以不用像以前穿梭在各組織間的狹小走道進行行間巡視,只要走到中間「ㄇ字型」的中間,小轉一圈就什麼都看到了,且連孩子的個別上課行為,都會很容易被老師察覺,因為擋在他前面的人最多只有1人!

期中後的教室座位安排考量

但過了期中考之後,我便開始對這樣的座位安排感到不安了!原因是孩子們在幾個月的相處後,很快地就熟悉彼此了,上課的面對面反倒讓他們能夠隨時看到彼此,他人的舉止成了讓孩子們分心的頭號兇手!

因此這樣的座位安排,在我的班上反而不是助力,卻成了阻力了。而且孩子在學習時,彼此面對面的孩子們要側轉頭看白板或老師,尤其是對靠近「ㄇ字型」的中間的那一圈孩子是最為不利。

所以在考量教室面積及孩子們狀況之下,決定將教室座位改成「回字有缺口」的形式。後來又因為班上一個孩子遷居至外縣市,而成了28人,就將原來是五 人一組的孩子們轉向面對白板了。

然後安排穩定度較高的孩子坐在需要轉頭看白板的位置(共4人),這樣不僅孩子們可以輕易感受到班上所有的動態,也在視線上也不容易被其他孩子的頭部擋住。更重要的是,討論教學依然可以順利進行,小組討論時,各組之間的干擾降低了;全班討論時,因為幾乎全部的孩子都面向白板,因此專注度也提高了! 

而我依然可以輕易地察覺到每個孩子的學習動態,所以這樣的座位安排就一直保留到現在,而且偷偷告訴大家,最靠近白板的那一組,也最適合在組內安插班上最容易分心的孩子,這樣老師您不僅可以「就近照顧」,而且也不用擔心他會影響別人呢!

延伸閱讀

馮汝琪 馮汝琪

馮汝琪

新竹市北區新竹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班導師

文章是摘錄於竹大附小數學社群的網站內容(http://163.19.142.4/wordpress/),主要聚焦於中、高年級數學在教與學方面的實務經驗分享。以孩子為學習中心的討論式教學是我們一直堅持努力的方向,希望有更多的老師願意和我們一起翻轉我們的數學教學!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