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老師的兩難:明明知道是錯的,還是得這樣教

科學上解釋「熱」有兩種理論,分為「熱質說」、「熱動說」。熱質說在18世紀被推翻,但這個理論卻推動了科學、科技進展。 在教學上要告訴學生較易理解的熱質說,還是力求正確、但不一定好理解的理論呢?

▲ shutterstock

▲ shutterstock

科學上有許多「錯誤的好想法」,雖然是錯的,但對科學的發展幫助很大。

例如科學上其實花了很久的時間在認識「熱」。在過去很長的時間中,人們認為熱是一種沒有質量、會流動的物質,稱為「熱質說」。但隨著科學的發展,熱質說是早已被淘汰的錯誤科學觀念,比較正確的是用物質粒子運動來描述的「熱動說」。

然而即使到了今天,我們對於熱的觀念有大部分仍然是以「熱質」的想法去思考的。

例如,我們習慣這樣描述熱:「兩物體接觸時,熱會從高溫的物體流向低溫的物體。」

這樣的說法,不是就很像把熱變成一種物質嗎?

我們並不會這樣說:「兩物體接觸時,高溫的物體粒子振動較為劇烈,放出的輻射熱也比較強,因此跟低溫物體接觸時,振動劇烈的粒子就會碰撞到振動較溫和的。因此就可以讓後者振動變得更劇烈⋯⋯。」

換言之,雖然我們知道熱動說才是對的,但是在講解熱學時,大部分的人都不是把熱與分子運動連結在一起,而是把熱當成一種物質去談。

錯誤的理論,卻是推進科技的一大步

通常建立模型之後,會從相對較簡單的模型模式去思考自然模式。這樣的思考策略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自然界,當然也可能造成一些誤解,幾乎所有模型(也就是將複雜的事實簡化後的思考模式)都會有這類的問題。

但這樣的錯誤是否會阻礙科學發展?反而不會!一個好的模型,即使是錯誤的,也會推動科學前進。

在「熱質說」依然盛行的年代裡,瓦特(James Watt)改進了蒸汽機、傅里葉(Joseph Fourier)建立熱傳導理論、卡諾(Nicolas Léonard Sadi Carnot)從熱質傳遞的物理圖像及熱質守恆規律得到「卡諾定理」。

上述成果把科學和科技往前推進了一大步,但它們所依據的卻是錯誤的熱質理論!

直到18世紀侖福德伯爵(Benjamin Thompson)在製造大砲時,發現用鑽頭鑽磨砲管時會產生大量熱量,但此現象並無法用「熱質說」來解釋,證明了「熱質說」的謬誤,「熱質說」才逐漸被「熱動說」所取代。

「絕對正確」與「可傳達性」:教室裡的抉擇

錯誤的科學理論會不會阻礙科學發展?當然會!但是好的錯誤理論也常會幫助科學發展,同時也會幫助學生思考。

何況錯誤的科學理論是不可能避免的,我們永遠是在錯誤中慢慢學習與修正。

對於學生而言,現在已知的正確知識當然很重要,但是如果為了科學未來的進展,更重要的是侖福德伯爵的眼光,不是嗎?全世界不會只有他在鑽砲管,為什麼只有他意識到「熱質說」跟眼前現象的衝突?

也正是因為他具有觀察、思考、進行實驗、提出觀點的能力,才是真正推動科學前進的動力。

對科學老師而言,力求自己的科學知識正確,是毫無疑問且需要精進的。

但另外一件教學專業,就是對教學內容的取捨。當然,最佳的情況是,老師既能講得正確,又能講得讓學生聽得懂又能吸收。但是有時候就是做不到。

好的錯誤觀念,會不會阻礙學生的科學學習?當然會!但是如果「正確觀念」阻礙更大呢?

教導好的錯誤觀念,學生將會在未來某個時間點遇到阻礙,但或許他永遠也碰不到這個阻礙;或者在他未來能力更好的時候,會更有能力去克服那些阻礙。

或許某一天,學生會知道電子並不是以軌道的方式繞行原子核,而是以奇怪的機率形式出現。但學生有沒有能力拋棄過往過度簡化的錯誤模型,接受比較複雜且更正確的模型呢?

在科學的教與學之中,比力求科學知識正確更重要的就是:讓學生理解,學習科學的歷程中,自己的經驗永遠會把你以前學的東西打掉重來,永遠會告訴你下一個更好的理論是什麼。

如果我們教導學生把國小、國中學到的理論當作最後的終極理論並緊握不放,那代表他未來學會更新、更好的理論的可能性也更低了。

小孩全都要,大人幫忙做選擇

老師除了要讓學生學會科學知識,也要讓學生理解科學理論的猜測性與暫時性。任何在課堂中傳達出來的理論,都是值得學習、值得相信,但也隨時可以被更好的理論取代。

這不僅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素養,也是「探究式課程」想傳達的重要觀念。

「小孩子才做選擇,大人全都要」,這句話在網路上很流行,但就教學的角度來看卻是恰好相反。

小孩子不明白諸多條件限制及所需付出的代價時,往往會想要全部都要;而大人則必須根據專業與現實,果決的做出捨棄與選擇。

身為科學知識的傳遞者,「正確性」當然是我們所殷切追求,但未必是無限上綱、全然不可挑戰的唯一價值。

在追求「正確性」的同時,往往也需因應科學知識的「暫時性」、「不確定性」而做出妥協,並且設法兼顧科學知識的「可傳達性」,才能達成知識傳遞的使命。

在課堂上的取與捨之間,是科學教師無法迴避的抉擇,也是專業能力的展現。

*本文摘錄自親子天下出版《教出科學探究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教出科學探究力

博客來親子shopping誠品金石堂momo讀冊

延伸閱讀

鄭志鵬 鄭志鵬

鄭志鵬

小P老師

國中科學老師。 從小喜歡科學,卻在大學之後對科學感到迷惘,於是決心投入科學教育的領域。 在科學課室中反覆思索科學與科學教育的意義,持續嘗試不同的課程模式,找尋科學教育的核心。 以過去的迷惘成為思考與研究課程的動力,慢慢建立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課堂模式,期許在自己的課堂中,能點燃並保持孩子對科學的熱情與好奇。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