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學測5選4爭議 大考中心主任張茂桂:將探究考試公平問題

A:我在中研院待了很多年,非常喜歡那個環境和單純的學術研究,手上也好幾個很有興趣、即將完成的專案,都接近收尾了。之所以會在此時選擇暫時放棄,來到大考中心,是因為這份工作具有很強的社會性與公共意義。 大考中心是有歷史、有公信力的一個專業組織,過去2年前主...

▲ 黃建賓攝

▲ 黃建賓攝

由於考招連動,大考中心被視為攸關108課綱成敗的重要關鍵。前大考中心主任劉孟奇接任教育部政務次長,大考中心主任由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108課綱社會領綱研修小組召集人張茂桂接棒。大考中心連結國高中端教學和大學端選才,張茂桂4/1上任後首度接受《親子天下》專訪,分析3年後大考題型的轉變,也將致力提高社會公平性原則。

>>> 108課綱完整專輯,掌握最新訊息

Q:你離開熟悉的中央研究院接任大考中心主任,希望在任內可以完成哪些工作?

A:我在中研院待了很多年,非常喜歡那個環境和單純的學術研究,手上也好幾個很有興趣、即將完成的專案,都接近收尾了。之所以會在此時選擇暫時放棄,來到大考中心,是因為這份工作具有很強的社會性與公共意義。

大考中心是有歷史、有公信力的一個專業組織,過去2年前主任劉孟奇做了很多積極的改變,我很認同也覺得受到激勵,有機會來這裡接受這工作,於我來說是一種光榮。

過去我的主職是在中研院,但一直在大學有兼課,而且從2002年至今,參與了長達16年的課綱制定、課程推廣與審議過程,對國教端和108課綱的精神有一定的了解。

在未來3年任期內,除了針對各種試題要持續檢討、精進,我希望大考中心也能多做些深度的研究分析,假定資料限制可以突破,應該要做較長期的考試與制度變遷分析,試著從社會學角度,探究升學制度、考試公平性的重大議題。

Q:今年首度實施學測考5科選4科(簡稱5選4),某些科目考題又被指為「鑑別度不足」,同分人數過多,引起許多爭議。你如何看待這些?未來將如何努力減少紛爭與焦慮?

A:這次所謂的考試「鑑別度不足」,涉及三個層次問題值得探討:

1、涉及考評本身:批評的意見包括目前級分太粗,無法分出學生的成就高下;命題不穩,難易度差別太大,有測量信度、效度及年度間比較無法等化的問題。

2、涉及申請入學方式的改變:學測成績改成今年的大學端最多只能選4科,是重大的遊戲規則變動,大學端的立場不同,有些希望能先篩選到較高測驗表現學生,有些想讓校園多元化,更有擔心生源重疊、減少的壓力,大家都會重新調整招生策略,包括計算的科目、篩選倍率、第二階段面試的要求等等。相對的考生也必須因應新局面,調整申請策略,增加自己進入「最理想」的科系的機會。一般而言,人們最主要的決策依據還是參考過去的,特別是去年的經驗,如今卻好像突然變得難以參照的不確定局面。

3、社會公平性的對立看法:學測評量的基本功能,原在提供一個進入二階篩選的門檻。大家對於這張門票的看法不太一樣。有人認為熱門科系的入口要窄一點,給那些學科能力頂尖的考生,這才是公平;但也有人認為,不要用一次考試的結果來決定學生的升學命運,寧可讓多一點人有機會先入場,然後各校系和考生之間,還有第二階段好好彼此配對的機會,這樣才比較公平。兩種意見會影響對這次考試結果的評價。

今年的變動主要因為過往經驗不太能參照,資訊掌握困難,造成考生和大學雙方的不確定性都上升,因此焦慮感也跟著上升,而上述三個條件同時發生,加起來就演變成一個「完美風暴」(苦笑)。

大考中心的立場是要關注所謂考試公平與不公平的爭議,現在面臨了不可兼顧的兩種觀點,都需要資料的檢查與假設驗證,如果能突破一些資料取得的限制,才可能進行有關考試公平性、教育公平性的探究分析。

我也理解在任何改變的過程中,本來就會遇到這些批評。正如我們過去在推動社會領域課綱時,從研修階段就出現許多紛歧,特別是歷史和性平教育的範疇,都曾引起社會上各種力量的上升,批評與攻擊可能不是針對個人,也不是針對課綱本身,而是被當成一個理念上的反對者,或受傷情感宣洩的對象。

我盡量同理在社會中被忽略的一方所發出的聲音,當贊成與反對方的對話沒有交集,就是社會對立無法化解的問題時,這正好也提醒我們,過去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沒有學會好的聆聽與溝通的能力,但下一代的孩子要面對比我們更大、更複雜的問題,他們如何審議、討論與聚焦的能力,如何學習一起生活,確實更需要練習的機會。

Q:今年暑假之後新課綱就要上路,該如何讓所有高一新生和家長,明白3年後的大考題型會有哪些改變?學生該具備哪些能力,才能在大考中獲得好的表現呢?

A:依規定大考題型若有重大改變,必須在3年前公告周知,讓師生與家長都有時間準備。因此我們在今年9月底之前,一定要完成「考試說明」的公告,讓學生和家長明白3年後的大考怎麼考,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例如,學測要如何體現各高中開出的加深加廣選修課,及新的「混合題型」(選擇題與非選擇題出現在同一個題組)也要提出相關的範例,並建立新的與公平的閱卷機制。

未來考試最大的改變,在於加入混合題型,它的型態有可能是在一個較長題幹之下,回答3到4題,一個題組中可能會有選擇題,再加上繪圖、製表,或是必須簡答、申論。這類題型,可以測驗比較多的層次,難以靠重複練習或加強解題技巧就能答得好,反而要注意加強表達和符號運用、推理等能力,這些在未來會顯得更重要。

混合題型在答題上會變成「卷卡合一」,與現行的卷卡分離不同,實際做法是先用電腦掃瞄、辨識出非選擇題的部分,再交由人工、線上閱卷,它需要一個可信度很高的評量機制,才能讓家長和大學端信服。這其中有很多實務上必須解決的問題,很多考務相關工作,都是從現在起,3年內要一一解決的事。

Q:焦慮的家長很怕孩子無法適應新型的「素養考題」,您會給家長何種建議?給學生的建議又是什麼?

A:廣義的素養考題,結合日常生活與現實問題,以前就常出現,並不是突然或全新的考試方向。近來因為配合十二年國教的「素養學習」理念,素養考題才被更強調、突顯,但是大家習慣的傳統考題,也不會因此全部消失。我們不用把「素養考題」想得太神祕,簡單說就是為了讓學生更能活學活用,更具備整合運用、探究與解決問題等等的能力;而大考命題方面也要相對更加活化精進,和高中的素養學習一起,有所改變。

大考連結升學機會,涉及孩子日後的生涯發展,以及可分配到的社會資源多寡,它的影響是深遠的,所以我很理解父母為何焦慮。

任何制度的變革,最怕的是失去了過去的經驗和參考點,而父母一旦喪失了可以幫助子女的知識、經驗或能力,焦慮感會更加倍,這是身為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有的認知,也要有對應的同理心,而大考中心更要多與社會溝通來因應。現今的環境更重視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建議師長、家長不要過於被以往的經驗、習慣所束縛,要試著看見孩子及社會的未來,並朝向「共學」方向去思考。我也建議年輕學生,發展出自我探索和更高的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

小檔案|張茂桂

大考中心主任。台大社會學學士、美國普渡大學社會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研究台灣族群與國家認同、社會運動等議題,是108課綱社會領綱召集人,2019年4月1日接任大考中心。

>>> 108課綱上路:從學知識到學素養,多面向一次掌握

延伸閱讀

王韻齡 王韻齡

王韻齡

親子天下記者

教育線記者,對教育政策觀察、現場故事和人物寫作有極大的熱情,以「一日媒體人,終生媒體人」為榮。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