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長壽:這所大學教思考力,沒有校園、比哈佛大學更難進入

作者:嚴長壽(摘自《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天下文化)  

黃建賓攝

黃建賓攝

作者:嚴長壽(摘自《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天下文化)

 

沒有校園的大學是怎麼上課?未來大學的模樣該是什麼樣子?強調4C能力的教學又是如何進行?為什麼要進入這所大學比上哈佛大學還難?長年關注教育的嚴長壽介紹世界級最先端的大學--Minerva School的學習與思考模式,幫助台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底,在東台灣秋天的藍天下,備受全球矚目的無校園大學Minerva School亞洲區代表羅凱(Kenn Ross)等一行人遠道而來,蒞臨台東均一實驗高中,向團隊老師介紹Minerva School的特色。

這位高瘦、留著些許絡腮鬍的羅凱,曾經親身在不同場合中聽過我的演講,明瞭我早已多次公開推崇Minerva的教育理念,也知道我們在台東均一實驗高中推動的教育改革,對我們很感興趣。

他曾於台灣留學,會說中文,雖然娶了北京姑娘,卻希望將來兒子到台灣受教育。最重要的是,他表示預備將台灣列為Minerva School學生周遊列國的其中一站,取代政局治安不穩定的伊斯坦堡。

弱點翻轉成優勢

密涅瓦(Minerva)就是羅馬人指稱的希臘智慧女神雅典娜。在很多古典畫作或雕塑中,總會看到她身邊棲息著一隻貓頭鷹。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有句名言:「密涅瓦的貓頭鷹總要等黃昏到來,才會展翅翱翔。」他的意思是,黃昏時分的貓頭鷹,早已歷遍白日的各種變化,在博覽了知識、累積強大的經驗之後,才揮動翅膀開始出發,如同哲學,透過深邃的反思,探尋智慧的可能。

貓頭鷹,因此也經常被視為智慧的象徵,而這所超前地表所有大學的學校,真是挑對了名字。

為什麼台灣會雀屏中選?根據羅凱的分析,香港、上海的生活費太貴;中國資訊及網路受監控,學生無法在線上自由討論,中國政府可能要等很多年,才有自信讓國民在開放網路上大量的跨國界自由討論。對比之下,治安好、宜居的台灣,在各項世界評比中悠然浮現,是不可多得的好選項。雖然目前,台灣物價比起其他國際城市相對便宜,顯得弱勢,但在此時卻又轉變為優勢。

教思考的大學

籌備多年,Minerva School於二〇一四年開始全球招生,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菁英學生熱烈報考,錄取率二‧八%,比哈佛這類名校還低。總共招收來自十四國的二十八位學生,他們都獲得四年全額獎學金。

現年四十歲的創辦人班‧尼爾森(Ben Nelson)是猶太裔美國人,賓州華頓大學經濟系畢業,是常春藤名校的高材生。二○○五年,才三十歲不到的他,就坐上了著名網路照片分享公司Snapfish的總裁。尼爾森大學時選修過大學史,他發現當前的高等教育完全不符合時代需求,因而開始遊說、募資,推動Minerva School計畫。

他強調,Minerva要教的是目前大學最弱的思考能力。尼爾森說:「教育最難的,並非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批判性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理念深受認同,不但請到哈佛大學前校長桑默斯擔任首席顧問(完成階段任務之後,現已離去)、哈佛社科學院前院長、腦神經專家柯思林(Stephen Kosslyn)擔任創始教務長,同時募到台幣約七‧五億的先期資金。

Minerva School企圖心很大,其設立目的以挑選、培育未來世界領袖為職責(We only pick the future leaders of the world.),尼爾森說:「我們期待教出的學生未來能成為對企業、甚至世界產生影響力的人。」

Minerva School總部位於舊金山市中心最熱鬧的市場街上,占地只有一層辦公室,沒有校園與教室,所有課程都在學校建立的專屬線上「主動學習平台」(Active Learning Forum)。學生可以在自己書房、沙灘、咖啡館等任何有網路的地方上課。上課時,教授可以經由視訊,在螢幕上與每一位學生面對面,同學們同步在平台上寫下每個人的觀點,彼此互相檢視觀點的合理性或邏輯推理能力,舉行投票或延伸其他探索。Minerva的課堂上不可能出現老師在台上演講,學生在台下滑手機、打瞌睡的情況,老師隨時可以呼叫你發言,學生的思路必須完全跟上節奏,是高度腦力激盪的互動課程。

教育的初衷:4Cs

Minerva的第一年課程設計完全呼應著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四個C:即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合作(collaboration)、有效溝通(communication)、創造與創新能力(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不論科技如何發達,當前最重要的4C,仍是電腦做不到,卻是人最重要的能力。

4C是由美國「二十一世紀關鍵能力聯盟」(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 P21)所定出的教育方向。這個聯盟是由美國教育單位,以及蘋果、思科、微軟、戴爾電腦等公司共同創立,其精神也受美國總統歐巴馬等政經領袖背書、贊同。

對比於4C,傳統教育最重視的3R能力,即讀(reading)、寫(writing)、算(arithmetic),已經不符未來時代所需。如果機器人都已經會做你現在做的事,你怎麼可能還靠記憶背誦找到工作?

Minerva School除了所有課程都在線上進行,更打破有形的學校高牆,也打破落伍的科系分類,只設立領域。四年學習期間沒有學分制,而是專題制;核心課程也不是一般常見的必修科目,而是包含各領域的完整知識體系,同時要求找到問題,並提出解方。目的在訓練學生針對問題做精準假設,像是「全球流行病研究」、「金錢使人快樂嗎?」,讓學生練習從生物學、電腦科學、公共衛生、心理學等跨領域面向,進行交叉思辨,尋找解決方案。

除了第一年基礎課程外,第二年再從商業、自然、社會、電腦科學及藝術人文五大領域挑選你的未來方向;第三年學習更聚焦,深化專業濃度;第四年每個人要完成「Capstone」專案。例如,商業領域的學生可以提出社會風險投資計畫書,關鍵要求是你必須有獨特的想法,讓這個計畫在現實世界中展現出意義。

以世界為校園

不只是學習內容的改變,學習的地點也不同。從第二學年開始,Minerva School的大二學生在接下來六學期開始雲遊四方。他們將在舊金山、柏林、海德拉巴(印度)、倫敦、布宜諾斯艾利斯、首爾,以及最近加入的台北等七個城市中,挑選停留的地點。學校剔除與學生教育無關的設備和費用,節省辦學經費。因此其學費一年一萬兩千五百美元,加上住宿、學雜費、生活費約兩萬九千四百五十美元,相較美國其他知名大學便宜許多。

這種世界全新型態的學校,最大特色不是表面上的沒有校園,而是依自己的專題實地研究,到世界各大城市實際從生活中學習。同時善用各地城市本身具有的多樣環境及龐大的設施學習,例如美術館、博物館、原住民部落、街頭遊民,都可以是學習的田野。學校還會介紹實習單位,在當地企業、政府、基金會一邊實習、一邊上課,課程知識便能夠在實際應用中派上用場。

學生在大學四年,可以走過這麼多國家,無形中培養出具備在七種不同城市與文化中,跨文化的整合、溝通及生存能力,甚至思考如何解決當地面臨的具體問題。這種「走入世界、進入真實的領域」,把世界地圖交給學生的學習計畫,就是我心中的未來大學。

與世界做朋友

更重要的是,Minerva School的畢業生走過六、七個國家,一起體驗不同的國家與文化。學成之後,這些未來世界級領袖都自然成為Minerva散布於世界各地的「耳目」,同儕之間將形成緊密的人脈網絡,日後面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或市場的問題,往往電話一拿起來,就可以越洋連線。如果台灣未來的領袖出自Minerva,那也意味著他/她與全世界各領域的領袖,早就建立起濃厚的同窗情誼。這種關係所帶來的影響不可小看。

如同我年輕時參與的YPO(青年總裁協會),其中有一個互相挑選成立,以十人左右為限的國際「會中會」(International Forum)。參加的會員包括來自新加坡、香港、日本、菲律賓、印度、美國、台灣的企業家,我們每兩個月在不同國家固定聚會,商討時事、分析政局、分享觀點、協助解決個別問題。無形之中,讓我可以與世界各企業領袖在面對事情與時代發展的見解與看法上,互相學習、分享經驗。如果我不曾有過走向世界、融入不同社會的經驗,沒有參與這類領導人的組織,我後來具備的視野與進步也不可能那麼寬廣。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這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提示,當線上學習已經隨手可得,Minerva School的教育實驗及示範對台灣更顯重要,我們應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必重複做別人做過的事,否則我們再怎麼努力,都在追趕別人的昨天,Minerva School才是我們學習的模式。

我預測Minerva School將來會鋪天蓋地成為很多大學競相仿效的對象,期待台灣的年輕人,在新科技與學習方式的大躍進之下,可以早日如同密涅瓦的貓頭鷹,自信的展翅翱翔。

作者簡介|嚴長壽

民國三十六年,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一歲時,跟隨家人到台灣。二十八歲當上美國運通總經理,三十二歲成為亞都麗緻飯店總裁。一九九七年,他把自己的奮鬥故事寫成《總裁獅子心》一書,出版後立刻成為出版史上「最暢銷的管理勵志類叢書」,並榮獲出版界各項大獎,往後出版的每一本書都對台灣各階層產生極大的影響力。

*本文出自天下文化 《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起源於雜誌媒體和書籍出版,進而擴大成為華文圈影響力最大的教育教養品牌,也是最值得信賴的親子社群平台。 我們希望,提供給學校和家庭,專業可信賴的教育教養解決方案。從線上(online)到實體(offline),分齡分眾供應華人地區親子家庭最合身體貼的優質內容、活動、產品與服務。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