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為考試而讀造成「表達缺失」!品學堂調查:台學生缺情意閱讀力,推己無法及人、有立場無觀點
長期深耕閱讀素養的品學堂,7日發表台灣學生讀寫評量檢定分析報告。結果發現,學生長期「為考試而讀」,導致學生出現表達缺失現象,不僅在回答中出現推己無法及人、有立場無觀點的現象,均與缺乏情意閱讀有關。專家呼籲推行SEL,助學生從小「同情共感」

品學堂現場分享台灣中小學生閱讀理解學習大數據,發現學生長期生活在為考試而讀的環境,普遍缺乏「情意閱讀」的能力,也無法應用閱讀來解決問題。品學堂創辦人暨執行長黃國珍。品學堂提供
上週末(12月7、8日)品學堂舉辦「閱讀未來國際教育論壇」,現場分享台灣十萬多名中小學生的閱讀理解學習大數據,卻發現學生長期生活在為考試而讀的環境,普遍缺乏「情意閱讀」的能力,也無法應用閱讀來解決問題,顯見推動「社會情緒學習(SEL)」的迫切需求。
台灣閱讀教育日趨多元化,教育部自2022年開始除了紙本閱讀,也推出數位閱讀,希望在中小學階段打造雙閱讀素養。近年隨著 AI 科技發展,也出現「人機協作」的討論,品學堂創辦人暨執行長黃國珍表示,當所有訊息服務都取用於雲端,但機器人的理性思考仍有侷限,人類現在需要更進階的能力,也就是「同情共感」的能力。
上週末(12月7、8日)品學堂舉辦「閱讀未來國際教育論壇」,現場分享台灣十萬多名中小學生的閱讀理解學習大數據。品學堂提供
品學堂大數據從紙本進入到數位平台,根據統計,2024年不重複在平台閱讀使用人數10萬1,375人。在閱讀資料庫中,又分為連續文本(如:繪本、橋樑書、散文、小說、報章雜誌等)、非連續文本(如:地圖、圖鑑、圖表等),以及連續文本+非連續文本。整體而言,學生使用者累計閱讀篇數達268萬7,396篇,換算下來,平均每人有效學習篇數是27篇。
AI 時代下,讀寫能力也要邁入下一個階段。品學堂自2023年起推出「讀寫素養檢定」,以議題為核心,透過跨領域的多元文本,呈現真實情境中的問題,提供師生如同一份閱讀與學習的健康檢查,能提早發現問題,有效給予協助。
發現一:敘事與說明文本表現佳、「這兩類」文本表現弱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