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都會了,只有我不會?」小一女孩10週學跳繩的故事中,重拾教育感動

你會跳繩嗎?或許對很多人來說,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運動,但在開學初期,當我面對班上一年級九位新生時,卻發現他們「全部」不會跳繩⋯⋯

「為什麼大家都會了,只有我不會?」小一女孩學跳繩的挑戰,看見教育的感動。圖片來源:王寶莉老師提供

「為什麼大家都會了,只有我不會?」小一女孩學跳繩的挑戰,看見教育的感動。圖片來源:王寶莉老師提供

本文重點摘要

在過往當體育老師15年裡,以往應該至少每一班有兩、三位學生有「玩」過跳繩的經驗。但是,今年眼前的小一新生,在第一堂體育課上的表現,卻是對跳繩感到非常陌生。

動作不協調、又捉不到身體與跳繩之間的空間感,雙腳無法配合雙手動作,甚至連握著繩子搖動都很困難。起初看著孩子手腳錯亂、找不到跳繩節奏的情景著實令人擔心,然而我很快地安慰自己:「全班起點一致也很好,這就是我們共同努力的開始。來吧!」

陪伴跨越跳繩的「第一下」

接下來的日子裡,我設計了一系列循序漸進的教學步驟(可參考文末「跳繩教學小教室」),希望帶著孩子們從零開始學會這項運動。體育課每週兩次,雖然進度較為緩慢,但我相信穩紮穩打的學習方式能讓孩子們逐步建立信心。大約過了兩三週後,陸續有一兩位學生開始掌握跳繩技巧,能夠連續跳過五下、十下。這些成功的經驗在班上激起了小小的漣漪,讓其他孩子看到了努力的成果。

看著他們彼此模仿、相互競爭,我心中不禁感到欣喜,這是孩子們最自然的學習動力。當他們看到同學成功時,會更有動力去挑戰自己,而這種正向循環,正是促進進步的最佳方式。 

可是,這群孩子之中,有一位小女孩始終學不會,連「一下」都不會;一會兒不知道怎麼甩繩、一會兒不知道雙腳要什麼時間點跳過去,不是太早跳、就是被跳繩打到小腿脛骨後才起跳。

你不是「不會」,而是「還沒學會」

在這十週中,每次上課她都默默站在場邊,看著其他同學逐漸跳得輕鬆自如,而自己卻遲遲無法跳起來。有一次,她失落小聲地問我:「為什麼大家都會了,只有我不會?」我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微笑著說:「妳不是不會,只是還沒學會。」我希望她能明白,學習是一個過程,每一個努力的嘗試都在累積未來的成就。我告訴她:「要相信老師,也要相信自己,妳一定可以的。」

我從調整跳繩長度開始帶領孩子們學習這項技術。跳繩的長度對初學者來說非常重要,太長或太短都會增加難度,讓孩子們難以掌握動作。我讓孩子們站直,一腳踩住繩子的中央,雙手握住握把往上拉直,當握把頂端與手臂平舉齊平時,這才是適當的長度。調整好長度後,我讓他們從「無繩跳」開始練習。

「無繩跳」是一種模擬跳繩動作的基礎練習,可以讓孩子們熟悉動作與節奏,而不必擔心繩子的干擾,以此增加學生的自信心。我要求孩子們雙腿併攏,膝蓋微彎,雙臂自然垂放兩側,手肘靠近身體,雙手輕輕擺動模擬搖動跳繩的動作。光是這部份他們就需要練習很久才能養成正確動作。進而腳尖輕輕跳起,像彈簧一樣落地,腳跟不著地。每跳一下都需要用腳尖的力量輕輕離地,這樣能夠幫助他們建立節奏感,同時鍛鍊小腿的肌力。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持續跳上二三十秒,對孩子的小腿肌肉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當孩子們逐漸熟悉無繩跳後,我開始引導他們進行「單側擺繩」的練習,讓他們習慣手腕的擺動,並逐漸學會控制跳繩的節奏。我教導他們握住跳繩的兩個把手,用一側手腕輕輕旋轉繩子,讓繩子以每秒一圈的節奏輕輕觸地。這樣的動作能讓他們在不斷擺動中找到節奏,並學會在心理上建立與跳繩的「默契」。這是身體與跳繩之間的空間感重要練習,一但這關過了,後續才能事半功倍。

這個階段對這位小女孩來說尤其不容易。她常常因無法掌握繩子的擺動而卡住,看著其他孩子一個接一個開始跳起來,她偶爾會流露出失落的神情。我試著在每個微小的進步中鼓勵她:「妳做到了!妳已經學會怎麼搖動繩子了,繼續努力!」我也告訴她,每一次的嘗試都是進步,跳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掌握基本的擺繩動作也是邁向成功的關鍵一步。

「會跳一下,就會跳兩下!」每一個小進步都是動力

為了找到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每次課後我都會上網查找跳繩的教學影片,分析如何拆解動作,讓她可以更容易理解這些技巧。我知道,過往的教學經驗對其他孩子或許足夠,但這位小女孩的挑戰提醒了我,教學方法要因人而異。面對不同的學生,我不應該停留在自己的經驗裡,而是要不斷探索更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

幾週後,終於迎來了一個突破性的進展。小女孩終於能夠跳一下了!這看似簡單的一下,對於她來說是數週堅持的結果。我為她激動地喝采:「妳做到了!妳撐過了最難的階段,會跳一下就會跳兩下,再多努力一些,很快就可以跳更多下了!」我發現她的眼神中閃爍著一絲自信,這是她自己努力得到的成就。

接下來的幾週裡,她逐步從跳一下進展到跳兩下、五下。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都成為她自我鼓勵的動力。當她遇到瓶頸時,我再次鼓勵她:「妳已經走了這麼遠了,相信自己,妳可以做到。」這段旅程對她來說不容易,但她每一次跌倒後都會重新站起來,這份堅持讓我無比欣慰。

體育教育的真正意義:面對每個的孩子不同需要,成為他們的支持者

在學期末的最後一堂課,小女孩終於突破了自己。她不僅能夠流暢地跳繩,還學會了弓箭步跳、跑步跳等,原先這些對她是高難度的動作,只能看著同學玩甩跳繩,現在,她也能跟著同學通過期末考試,連邊跑邊跳都難不倒她。

這段經歷不僅讓我感受到學生成長的喜悅,也讓我重新找到作為教師的使命。未來,我希望在每一次體育課堂上,都能讓運動成為孩子們一輩子的好朋友,讓他們在挑戰中發現自己的潛力,找到屬於他們的節奏。因為我深信,跳繩不僅僅是一個運動,更是孩子們學會面對自己、擁抱挑戰的第一步。 

跳繩教學小教室:循序漸進8步驟

  • 第一步 正確長度:一腳踩住繩子的中央,雙手握住握把往上拉直,當握把頂端與手臂平舉齊平。
  • 第二步 無繩跳的練習:徒手不持跳繩,僅腳尖輕輕跳起,像彈簧一樣落地,腳跟不著地,建立騰空落地的節奏感。
  • 第三步 單側擺繩(不跳):用單側手腕輕輕旋轉繩子,讓繩子以每秒一圈的節奏輕輕觸地。
  • 第四步 單側擺繩(跳):重覆上述動作,並在學生腳踝前方約十公分放置小三角錐,讓跳繩快碰到三角錐時跳躍。這是身體與跳繩之間空間感重要練習,一但這關過了,後續就能事半功倍。
  • 第五步 跳一下就好:若上述兩個動作熟悉後,試著讓學生跳過一下就好,不用急著連續跳。
  • 第六步 跳一下加越過一步:若能熟悉跳過一下,讓學生跳過一下後,繩子落地時接續越過一步,但不用轉繩。
  • 第七步 跳兩下就好:熟悉上步驟,讓學生嘗試連續跳兩下,一但能連續跳兩下,就離正式會跳繩不遠囉!
  • 第八步 連續跳:嘗試連續跳不停

延伸閱讀

王寶莉 王寶莉

王寶莉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嘉義縣 KIST 光榮國小導師、體育教師。曾服務於嘉義縣阿里山國民中小學14年。身為體育老師,她擅長以最獨特的運動哲學跟運動寫作帶班,是2017年最年輕的師鐸獎得主。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