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作文好崩潰!?從批改100篇作文中學到的八件啟示
批改作文,對老師來說是場意志力的挑戰,但我們不必太過痛苦!要知道,字醜不是問題,能認出來就行;錯字多也別急著崩潰,畢竟未來大學是電腦打字時代。厭世國文老師分享八件啟示與實用建議,幫助學生寫作,也讓老師批改作文更順心。既然作文是一場修行,不如帶著幽默和智慧一起面對!

寫作是一項需要反覆練習而成熟的技能。圖:大考中心,113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國寫作文佳作
本文重點摘要
國文老師保持快樂的秘訣就是:「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然後不要打開學生的作文。」
「前世殺好人,今生改作文」這是國文老師之間流傳的一句玩笑話(或真心話),意思大概是指批閱作文的過程極為掙扎,掙扎來自於國文老師對於作文的期待與現實的落差─我有教過這樣的寫作方式嗎?
當然,寫作是一項需要反覆練習而成熟的技能,但這對於現在的教師與學生來說,在時間反覆被壓縮、學習壓力增加的狀況底下,學生似乎很難深入思考,再以文字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尤其高中生還必須掌握「知性題」與「情意題」兩種類型的寫作形式,並且嘗試在九十分鐘完成。
以下分享我批改100篇(遠遠不只這個數字,湊個整數而已)作文過程中,得到的八件啟示:
一、 字醜不是問題,無法辨識才是問題
或許敲擊電腦鍵盤與手機的機會增加,學生需要寫字的次數下降,出現了很多「風格強烈」的書寫風格,但這不是評分的關鍵,而是無法確認這個字到底是什麼,甚至整段文字能夠辨識的部分太少,進而影響批閱者對於文章的理解。
二、 虛構不是問題,寫不好才是問題
我認為作文可以有虛構的成分,就像我始終懷疑朱自清〈背影〉中的內容是否真實一樣,學生應當也可以有相對自由的創作空間。虛構往往是創作的一部分,可從此展現自己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但學生組織文字的過程裡,無法結合虛構的情節與真實的情感(或是反過來),進而缺乏說服讀者的力量。因此,鼓勵學生寫作真實的情節與情感,或許比較容易達到理想的品質。
三、 題目沒看清楚,過於急迫想完成作文
學測情意題作文「季節的感思」,我有學生誤讀成「季節的感恩」,當然這樣的錯誤還不算太過於離譜,仍舊限制在「季節」的主題範圍內,但還是不免有偏離題旨的可能性。而關於題目的敘述,學生偶爾有無法理解的問題,以至於不知道如何開始寫作,這裡提供一個小建議:先找到題目中的關鍵詞,再從此加上「WHAT」和「HOW」進行思考,這有助於將題目的要求具體化。
四、 不在乎錯字
嚴格來說,關於學生不知道正確的字形這件事,我覺得他們是不在乎錯字(無論生活或作文),以至於在批閱的過程中,國文老師要不斷地用紅筆圈選那些錯字,然後希望學生訂正後記住正確的字形。但奇怪的是,作文錯字量似乎沒有因此減少,始終能在之後的作文繼續增生新的錯字,我的猜測是學生缺乏對字形結構的認識,無法正確拆解或辨識字的組成部分。樂觀一點看待,未來大學的作業報告大多使用電腦輸入文字,或許錯字出現的頻率會下降許多。
五、 忘記可以用其他學科知識補足內容
事實上,寫作不是國文教學的專屬內容,但寫作較常展現在國文課堂與測驗中,而他們面對各種題材的寫作要求時,尤其是高中知性題涉及歷史、科學,抑或是人際關係與社會議題,若能援引其他課程中學到的知識,來豐富自己的觀點和論述,不僅能增強作文的說服力,還能展現學生的多元思維和學科整合能力。
六、 缺乏詞彙量
我認為選擇適合的語詞,可以讓作文的分數從B等第進步到B+等第。學生習慣以口語的文字進行寫作,或是重複使用同一個語詞,這將讓文章變得平淡,也使得個人想要表達的想法,難以具體且深刻地呈現。我建議腦袋裡必須建構一座詞彙庫,在寫作的時候找到適合的同義詞作替換,並且正確、真實,且適當地使用它。
七、創建屬於自己的名言佳句
這點很多人提過,倒也不是說用了某位名人的話可以加強說服力,我比較傾向於引用那些經典的金句,不僅能增添文章的思維厚度,還能藉此作為論述與抒情的橋樑。當然,我們應該避免落入生搬硬套的陷阱,當你把這些句子嵌入文章之中,是因為它契合整體的脈絡,進而成為推動思想、引發情感的力量,而不是作為點綴的裝飾品。
八、 作文還沒寫之前,就已經寫完了
聽起來有點抽象,但在學測考試的緊張氣氛中,提前準備一些經驗、知識、情感的素材,或是能夠承上啟下的句子,是非常實用的策略。這些素材如同整理好的「萬用積木」,一旦審視完作文題目,就能快速從腦中提取,並根據不同的情境靈活拼湊。無論是鋪陳背景、推動論述、巧妙轉折,還是抒發情感,每一塊積木都能發揮其作用,進而在有限的時間裡,組裝成一篇結構嚴謹、思想深刻的文章。
最後,還是想要說一下,為了應對考試的寫作練習,學生缺少了熱情做為動力,也在無形之中壓抑了他們的聲音,於是寫作不再令人興奮、感動,以及想要展現個人獨特的見解與豐富的想像。
尤其當你只有一位讀者的時候,還能堅持用心寫作的人並不多見。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