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走「鹿」社會脈絡,感受家鄉風情——跨領域專題導向結合體驗教育課程分享

跨領域課程能如何設計?國小教師方方老師設計一門專題探究課程,結合國語科十二冊的〈臺灣印象〉與社會科第三學習階段的〈人與環境〉,帶領學生們探究真實的情境——在鹿港老街中的行程規劃、實際踏查,並在課程中引導學生運用 AI 與 Canva 等科技輔助學習。

以科技走「鹿」社會脈絡,感受家鄉風情——跨領域專題導向結合體驗教育課程分享。圖片提供:方方老師

以科技走「鹿」社會脈絡,感受家鄉風情——跨領域專題導向結合體驗教育課程分享。圖片提供:方方老師

本文重點摘要

嘉北國小位於縣市交界,鄰近的嘉北火車站恰好成為農村與都市之間的轉運樞紐。這一地理位置,使得嘉北國小的學生既來自繁華的都市,也來自寧靜的鄉村,家庭背景豐富多樣。

在經濟與人口流失的雙重影響下,傳統生產面臨諸多挑戰,同時都市化進程也給當地帶來壓力和變化。在這樣的環境中,單純的孩子們不得不面對無止盡的考試壓力和安親班的負擔,生活經驗的積累相對稀少,對基本生活常識的了解也顯得不足。

以 PBL 課程為基礎,設計跨領域課程

為了讓孩子們走出課堂,親身體驗臺灣的文化與歷史,設計「走鹿『海』港,倘『洋』於歷史之美」跨領域的專題探究課程。

這門課程結合了國語科十二冊的臺灣印象與社會科第三學習階段的人與環境,從臺灣的起源出發,帶領學生們探究真實的情境。透過文本理解與探索臺灣的人文風情,體驗美感事物,了解臺灣地理、自然環境與歷史發展之間的緊密聯繫,在探究社會的情境下,培養學生的認知、情感與技能。

運用 AI 科技工具資料蒐集與行程規劃

課程結合「專題式的課程設計」,帶領孩子們透過平板電腦蒐集並整理資料,分組討論在鹿港老街中的行程規劃與金額消費。使用 Arc Search,學生們深入了解鹿港的歷史故事,並在理解與探查的過程中,建立對於歷史發展脈絡和地理位置之間的關聯性。

專題式的課程設計

學生分組討論在鹿港老街中規劃行程與金額消費。圖片提供:方方老師

使用 Arc Search 整理資料

孩子們透過平板電腦蒐集並整理資料。圖片提供:方方老師

設計行程,規劃金額,踏出戶外

在規劃行程的過程中,學生組內互學、彼此溝通討論,安排前往的景點和老街美食,規劃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與金錢內完成行程:制定時刻表、拍攝景點特色並規劃消費金額。

不僅讓學生們從真實的情境出發,學習生活技能,還增進了孩子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組內互學、彼此溝通討論,安排前往的景點和老街美食。圖片提供:方方老師

實地踏查、體驗教育,感受生活

實地探訪中,學生們踏上鹿港,懷著興奮與好奇,聆聽當地導覽老師的解說,並根據規劃的行程進行實際踏查和記錄。這不僅增強孩子的歷史知識,也親身感受到鹿港的文化魅力和歷史厚重。

學生在鹿港實地探訪。圖片提供:方方老師

 

心得撰寫、繪製地圖,從我的角度看社會

回到校園後,學生們撰寫心得並繪製地圖,從自己的角度看社會。孩子沉浸在藝術、社會與建築的脈絡中,感受地理與社會的相輔相成,體會臺灣海洋漁港與社會議題。

以國語文本為始學習,並以國語文本為終,孩子們能以文字抒發對於生活、社會和藝術的感受。這些心得不僅是學習成果,更是在旅程中心靈的真實寫照。

學生們撰寫心得並繪製地圖。圖片提供:方方老師

延伸活動,跨足家鄉的海港故事

不僅如此,孩子們在探索過程中驚喜地發現,原來在我們的家鄉也有著一個海港,擁有豐富的歷史淵源和獨特的地理關係。激發了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孩子們迫不及待地自主應用平板電腦,運用 AI 資料搜集,透過 Canva 整理和彙整資訊,每個人共學分享這些新奇的發現和感受,更表達對這片土地的連結與情感。

學生根據規劃的行程進行實際踏查和記錄,運用Canva呈現資訊與所學,並在課堂中發表。圖片提供:方方老師

結語

這趟鹿港之旅,不僅讓孩子們深入參觀各種歷史遺跡和古老建築、參與當地的文化活動,豐富了孩子對鹿港海洋歷史的了解,孩子不僅僅是旅行者,更是歷史的探究者和故事的傳承者,點燃對臺灣與家鄉海洋歷史和文化多樣性的好奇心。

"

AI時代為自己而學,發明一個我們想要的未來|2024教育創新國際年會↘熱烈報名中

"

延伸閱讀

方方老師 方方老師

方方老師

國小教師

為學習創造遊戲,以遊戲創造學習。面對資訊變遷的社會,孩子能具備兒童哲學的思維,以真實脈絡面對未來的挑戰。身為教師創造學習的樂趣,讓課堂中充滿喜悅;以樂趣創造學習,喜愛上課而能自主學習。

FB:方方老師,教學有方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