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古典小說?厭世國文老師:古人面對人生難題的思考與選擇,今日仍適用
古典文學離我們很遙遠嗎?厭世國文老師認為,《世說新語》中的人物,有人渴望回到過往秩序、有人選擇衝撞僵硬的傳統價值,一如現在的我們,面臨各種衝突、矛盾,與不確定。

為什麼要讀古典小說?圖片來源:shtterstock
「讀古典的小說有什麼價值?」
學生其實不太會問老師這個問題,他們比較困擾的是沒有足夠時間閱讀古典的小說,而教師也不太可能完整地解說整部小說,無論短篇、長篇皆有如此狀況——僅能抽取部分內容,然後期待學生在未來的某個時刻,願意繼續啃咬那些來自於過去的故事。
否則,小說很有趣,而學生從來不會錯過有趣的事物。
有人說,閱讀是睜開眼睛做夢。這樣的話,閱讀小說一定是最新奇瑰麗的夢。我們進入真實與虛構的邊界,從那些泛黃陳舊的文字裡,詢問關於人類永恆的問題:我們該如何活下去?
或許,可以像魏晉的「名士」與「英雄」一樣,用自己的方式生存、戰鬥,還有逃跑。魏晉筆記小說《世說新語》記載了大量的故事:在那個混亂的時代裡,一些新的思想與行動,正面衝撞僵硬緊繃的傳統價值;另一方面,一些舊的觀念與教條,仍繼續做為人們心中完美世界的基石。
這種情況是不是和現代的社會很相似?一邊渴望自由、冒險與快速的進步,另一邊依舊想待在保守與安全的空間裡,兩者之間存在緊張的關係,看起來隨時會發生衝突,但又能保持某種和諧的狀態。這不僅發生在社會裡,受到外部環境影響,個人的價值觀也出現類似的矛盾。
我們很難堅持單一原則,所謂的「雙重標準」更時常被套用在自己與他人身上;當然,我認為應該稱為「多重標準」,更符合現實。或許不少人覺得「雙重」或「多重」的標準是個問題,但這也代表人們正處在選擇正確方向的試誤過程中,不斷重複揀選適合自己的道理,以解決(或迴避)遇到的各種困難。
我一直在想,今日的我們再一次閱讀《世說新語》,除了娛樂目的之外,有沒有可能找出新的價值:趣味、聰敏又有道理,既可供生活參考,又簡單易懂,同時還促使人們閱讀其他的古典作品?
《世說新語》中的故事,告訴大家可以有什麼類型的生活方式;當然,那位編撰《世說新語》的貴族,以篇名說明了他的道德判斷。但書中個性強烈到讓我無法忽視的人物,已經超越正確與錯誤、堅強與脆弱、放蕩與矜持等類似的價值,更加深入地審視個人內在的靈魂——面對真實的自己,也是勇者。
當勇者很快樂,那是因為你正追尋自己的理想。除非你的理想是和惡龍戰鬥,不然應該做自己真心熱愛的事情——誰說勇者一定要揮舞寶劍呢?
*本文摘自究竟出版《厭世說新語:天生我材必有用,勇者不必鬥惡龍》,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