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蛋才讀書」?厭世國文老師:比天賦更重要的是⋯
「笨蛋才讀書!」在下了課的教室裡,偶爾會聽到學生互相調侃,否定努力學習的行動、倚靠天賦才是學習成功的關鍵。事實上,那些輕視努力學習的學生們,通常也不具備自以為的天賦,卻刻意扭曲恆心、毅力和知識的意義⋯⋯

「笨蛋才讀書!」厭世國文老師:天才更要努力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每個人的天賦都不一樣,盡可能使用你大腦中的一切,透過時間、經驗,以及努力去獲得成功。
「笨蛋才讀書!」在下了課的教室裡,偶爾會聽到學生這樣互相調侃的對話,內容多是否定努力學習這件事,暗示天賦勝過所有的行動,而倚靠天賦才是學習成功的關鍵。
事實上,那些輕視努力學習的學生們,通常也不具備自以為的天賦,卻刻意扭曲恆心、毅力,以及知識的意義,以貶低與嘲弄多數人肯定的正向價值為樂。於是造成一種假象,用高深莫測的方式顯現自己的睿智與洞見—即使事實未必如此。
庾敳讀《莊子》一書時,就出現類似的舉動:
開卷一尺許便放去,曰:「了不異人意。」
只看了幾頁,便給予一星的低分評價,理由是「這和我想的沒有不一樣」。
在那個時代,《莊子》是極受歡迎的暢銷書,要是放在網路書店,大概會有上千人留言評論,並得到接近五星的超級高分。但庾敳卻逆風發言,認為用不著讀完《莊子》。這當然是在炫耀自己的天賦,不必透過辛苦閱讀,便已得到與莊子差不多的想法。
很抱歉,庾敳的自信是錯的。如同我們看到某部熱門電影的片段時,一旦覺得裡面英雄救美或假裝背叛的故事似曾相識,便忍不住說出「老哏」和「我就知道」,那是因為我們曾在其他電影裡發現類似的劇情。
換句話說,之所以覺得他人的知識與論述平凡無奇,通常是因為經過時間的積累與廣泛的閱讀後,一步又一步地踏上前人為自己搭建的臺階所致;庾敳即使沒有直接翻開《莊子》一書,肯定也是從其他地方得到與莊子類似的想法。這與天賦的好壞是有關係沒錯,但絕對沒有想像中那麼密切。
比天賦更重要的是:
- 投注時間在你的目標,並增進個人能力
- 體驗與嘗試新的事物
- 將學習視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 維持運動的習慣
- 有信心
-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 有意識地規畫未來
事實上,人們向來低估努力的重要性,習慣將成就歸功於智慧與運氣。但在長程賽跑的過程裡,除非你想成為登上頒獎臺的唯一勝利者,這時天賦或許能增加實現願望的機率,否則決定自己有沒有辦法衝過終點線的,將是毅力與耐力,過度自信則會摧毀一切。
聰明的人最常犯的錯誤是:忘記天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失去優勢。
因此,對於一名資賦優異的學生來說,仍需要他人不斷提醒學習的價值。像是〈文學〉篇裡,提到諸葛厷年少不肯努力學習。王衍看出這位年輕人的天賦,忍不住提醒:
「卿天才卓出,若復小加研尋,一無所愧。」
當你發現自己不必刻苦學習便能獲得掌聲的時候,維持現狀也是人之常情。諸葛厷大概便是這樣想的:既沒有需要學習的知識,也沒有需要學習的對象,所以不願意向人請教或自己讀書,但他卻有與王衍對談的自信。
之後,王衍給了一句引導的話:「你很聰明,再用功一點就可以了。」這跟前面提到的「孩子聰明,只是不用功」不太一樣,王衍並不認為聰明能做為不用功的藉口,而是強調聰明是學習的基礎。既然已經有這麼好的開始,那麼加上簡單的努力,一定可以有更出色的表現。
諸葛厷聽進建議,開始閱讀《莊子》與《老子》,之後的確進步神速。那麼為什麼他先前不願意付出那一點點的努力呢?大概是因為儘管道理往往簡單,但也得從對的人口中說出來,才有價值。
*本文摘錄自究竟出版《厭世說新語:天生我材必有用,勇者不必鬥惡龍》,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