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用飲料獎勵孩子——從心理學看給孩子的獎賞

學生在校園中表現好時可以得到貼紙、飲料,可以說是大家成長的共同回憶,但在班級中設計給予孩子們的獎品時,這麼做真的沒有疑慮嗎?擁有臨床心理師證照的國小教師劉允寰老師分享他不建議用飲料獎勵孩子的原因,並分享他在學校最常使用的「內在獎勵」。

如果不用飲料獎勵孩子。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如果不用飲料獎勵孩子。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從小到大,如果我們有好的表現,就會得到獎賞,這是很常見的現象,甚至可以說是大家成長的共同回憶吧!

筆者回想起來,小時候曾在學校拿過文具組還有貼紙,每次到了要去辦公室領貼紙的時候,都會特別興奮,就希望自己的貼紙簿可以變得更加精采,收藏內容更加豐富!

但是呢,身為一位有臨床心理師證照的國小教師,筆者要在這裡提醒各位師長們,在給予孩子們獎賞的時候,盡量不要以飲料作為獎品的選項。

您說,飲料不行,是甚麼飲料都不行嗎?紅茶跟奶茶都不行嗎?那綠茶可以嗎?等等,先聽我說嘛!

為什麼筆者不建議呢?

從心理學看「獎勵孩子」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人類行為的心理效應,叫做過度辯證效應。這效應說明了,人類行為的內在動機,會因為外在獎賞的介入而被破壞掉。

甚麼意思呢?舉例來說,當我們跟孩子們說,「你們如果這次段考平均八十分以上,就有奶茶一杯當作獎勵!」

孩子們的反應是如何?

想必是相當興奮,學習動力滿滿對吧?

然而,當我們下次跟孩子們說,「上次大家都表現得很好喔,這次段考也希望大家都能有平均八十分的好表現!」

孩子們可能會問:「老師,那這次有奶茶嗎?」
「這次沒有了。」教師這樣回答。

「那這次有甚麼飲料?」孩子們追問。
「這次沒有獎品了,就是,學習是為了自己呀!」教師回答道。

大部分讀者們應該都能猜到,孩子們下一句會怎麼回應了吧?

「是喔!那我不要讀書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原先那種讀書所帶來的學習成長、成就感和樂趣──這些統稱為內在動機──被外在獎賞給取代、破壞掉了。當今天沒有了外在獎賞,孩子們也會認為,自己的行為變得沒有意義了。

然而,最理想的教育應該是甚麼?應該是,學習不僅是為了追求完善的外在物質,更要有充實的內在動機,才能讓學習之路走得更遠更久,對吧!

獎賞可多設計一些「內在獎勵」

因此,筆者建議,當我們在設想獎賞的時候,可以多設計一些內在獎賞出來,諸如,「與孩子一起唱一首歌」、「陪孩子打一場籃球比賽」、「說一個笑話給孩子聽」,這些內在獎賞的共同特色是,陪伴、與您之間的關係,充滿情感和默契。

筆者在學校最常使用的,簡潔有力的內在獎賞是擊掌,當孩子們做出正確反應時,筆者才會給予肯定的擊掌,藉此提升孩子們與教師之間的關係,也讓孩子們的內在動機被好好激發出來。更重要的是,各位師長們──請偷偷放在心裡明白就好──擊掌可是不用錢的啊!

回到與孩子的關係上來看,這不也是好事一件嗎,與其讓孩子們愛著飲料零食,不如讓孩子們對你感到情感連結吧

延伸閱讀

劉允寰 劉允寰

劉允寰

教師

任教於極度偏鄉學校的國小教師,除了教師生涯之外,同時也擁有臨床心理師證照,曾在醫院精神科擔任臨床心理師,服務對象大多集中在兒童與青少年。因為專業之間的結合,對孩子們的教育和引導會摻有豐富的心理治療。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