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焦慮?從腦筋急轉彎2談伴隨焦慮的自動化思考

你看過腦筋急轉彎2了嗎?你知道電影劇情其實真有對應的心理學理論嗎?動畫裡描述青春期孩子的「阿焦(Anxiety)」來報到的情節,想必讓老師、家長都很有感。資深國小專任輔導老師菜桃老師(蔡政霖)分享,其實孩子會被焦慮深刻影響,是因為有這6種認知謬誤,並分享如何教孩子擊破焦慮的想法。

為什麼好焦慮?從腦筋急轉彎2談伴隨焦慮的自動化思考。圖片來源:Disney

為什麼好焦慮?從腦筋急轉彎2談伴隨焦慮的自動化思考。圖片來源:Disney

本文重點摘要

(編按:本文微雷,請斟酌閱讀。歡迎使用收藏功能,收藏好文章之後看。)

大家看過腦筋急轉彎第二集了嗎?

相信有很多梗,會讓經常接觸青少年的老師們、家長們很有共鳴,既無奈又不禁莞爾一笑吧!

隨著孩子進入高年級、青少年階段,「焦慮」會影響著孩子的生活與表現。就像主角萊莉在營隊最後一晚輾轉難眠,一下想著會傳球失誤害隊友輸球,一下擔心自己會惹怒教練,錯失加入校隊的機會,然後孤獨終老(笑)。

這些想法從旁觀者看來雖然又誇張又不切實際,但當焦慮影響著孩子,甚至是我們這些大人的時候。負面的想法確實很容易會「自動化的」閃過我們的腦中,我們會高估壞事發生的可能性,並且低估自己面對問題的應變能力。

讓焦慮影響我們的6種認知謬誤

這些「自動化的念頭」,又經常以這六種認知謬誤的型態出現(Beck et al., 1979):

  1. 選擇性解釋(selective abstraction):為了支持自己的偏見,忽略掉重要的事實
    A 在 IG 上 PO 了一張照片,但這位朋友這次沒有來按讚,A 心想:「我要失去這位朋友了,她都不關心我」。但是其實這位好友在其他時候還是有跟 A 互動。

  2. 武斷推論(arbitrary inference):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做出的結論,B 把一個提案在會議中呈給主管,主管沒有發表任何評論,B 心想:「完了,主管覺得我辦事不力,我一定會被裁員」。

  3. 過度類推(overgeneralization)只從幾個單獨的事件,就將結論不合理地外推到各種情境。在一次數學考試成績不理想後,C 就覺得:「我這學期的每科成績一定都會很糟」。

  4. 誇大與縮小(magnification and minimization):對於事件的感覺被誇大或縮小,上班一向準時的 D,在一次不小心睡過頭遲到後心想:「我怎麼總是出這種包,我真是一個差勁的人」。在升學考試後,E 沒有分發上自己的第一志願,他認為人生完蛋了,以後所有的規劃都會被影響。

  5. 個人化(personalization)對於負面事件承擔過多的責任或自責。班際籃球比賽輸球後,F 心想:「這場比賽會輸都是因為我在上半場的那個失誤,大家一定會覺得我很爛」。

  6. 絕對性思考(absolutistic):用二分法、全有全無、非黑即白的思考來判斷事情
    「只有贏了比賽,同學才會喜歡我」、「我如果沒拿到全班第一名,就是一個失敗的人」。

這些認知謬誤可能會有一些重疊,例如一個人可能習慣很絕對的思考,同時也漠視一些重要的事實。

因此重點在於發現自己這些一閃而過的想法可能受到了認知謬誤的影響,而不是一定要把每個邏輯上的錯誤都找出來。

自動化思考的來源:信念系統

而這些遇到事情自動冒出來的想法,其實是受到我們從小到大長期形成的信念系統所影響(D.A. Clark et al., 2000)。

就像電影裡那些五顏六色的記憶球在池子裡,會發展出一束又一束的「信念」,讓萊莉出現「只要進球比學姐多,教練就會認可我」、「如果我跟他們沒有一樣的喜好,他們就會拒絕我」的想法。這種「如果怎樣怎樣,就會怎樣怎樣」的規則和假設,在心理學被稱作中介信念

另外一種,可以說是跟「如何看待自己」有關的核心信念。就像電影中,萊莉的大腦不斷告訴自己:「我是一個糟糕的人」、「我是一個失敗者」、「我還不夠優秀」,形成自認為「我是一個怎樣的人」的絕對真理,這些深層相信的真理,通常沒有機會仔細理解和澄清。

我們就會很自動的覺得: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當然就會影響著我們理解事情的方式。

成為自己的矛與盾,擊破負面的自動化想法

一般來說,我們不容易覺察到自己內在有哪些「信念」在影響著我們,倒是我們可以試著偵測那些,遇到事情時腦中馬上出現的「自動化想法」。

當我們的腦袋出現這些一閃而過的念頭時,不妨用各種方式「反駁」、「質疑」自己的這些自動化想法——「真的是這樣嗎?」

想像自己就像是法庭上的辯護律師,在生活的不同經驗中,找出這些可以擊破這些想法的「證據」和「說法」。

例如:

  • 「小美只是沒有按我的照片讚而已,昨天她還是有跟我打招呼。」
  • 「這場球賽我的確有失誤,但還有很多因素導致球隊輸球,況且比完賽後大家還是有來安慰我!」

當我們可以試著找到反駁這些想法的證據時,就可以形成一個比較合理、有彈性的信念,取代那些過度絕對、僵化,容易讓我們陷入焦慮循環的思考,讓焦慮成為我們面對未來的助力,而不再成為我們迴避挑戰的阻力哦!

參考資料:

Beck, A. T. (Ed.). (1979). Cognitive therapy of depression. Guilford press.

Clark, D. A., Beck, A. T., Alford, B. A., Bieling, P. J., & Segal, Z. V. (2000). Scientific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theory and therapy of depression.

Wright, J. H., Basco, M. R., & Thase, M. E. (2009)。學習認知行為治療:實例指引(陳錫中、張立人、莫庚翰、莊宜芳、許嘉月、林安省、倪信章、王桓奇、郭佳倫、林彥鋒、劉彥平譯)。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2006年)

延伸閱讀

菜桃老師 / 蔡政霖 菜桃老師 / 蔡政霖

專任輔導教師

一位愛買玩具、愛玩遊戲的資深國小專輔教師!專長是遊戲治療、親子遊戲、兒童生涯發展教育。讓我們一起用不同眼光,看見孩子眼裡的光。 FB:菜桃老師的遊聊室

菜桃老師的遊聊室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