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一起走過青春期的雷區,師長都需要「青春期專業素養」

怎麼和青春期孩子相處、溝通?面對急速成長、身心都急遽變化的青春期孩子,家長、老師有時很難找到合適的相處或溝通方式,甚至可能過程中彼此互相傷害,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師長如何培養「青春期專業素養」,更有智慧的陪伴孩子一起走過風暴?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我媽媽送弟弟去社會局了」──沒有溝通素養,小事都能引爆家庭革命

「老師,我媽將念國中的弟弟送到社會局去了!」專題課的女學生兩眼含淚:「我真的再也受不了我媽媽了。」

「慢慢講,」我很想了解親子衝突的原因:「可以將媽媽跟弟弟衝突的細節,清楚說一遍嗎?」

「上個週末,弟弟跟媽媽說了一些學校的事情,母親聽完,為了表達關心,不斷地追問,弟弟聽了很不耐煩,就回嘴:『我剛剛已經說得很清楚,不要再問了。』媽媽覺得不受尊重,就不斷地罵弟弟,弟弟不想理媽媽,就自己走進房間,媽媽無計可施,暴怒之下,就把弟弟抓到社會局。」

聽完女學生的敘述,發現只不過是一件小事,想不到就因為家長視孩子的「一言九頂」與「有去無回」為「忤逆」,最後竟然會鬧成兩敗俱傷的家庭革命。

「爸爸當街打我一巴掌」──你能接受孩子的特殊嗎?

一位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的女學生,上個月早上走進辦公室:「主任,我現在沒辦法進去上課,我可以坐在你這邊嗎?」

先幫學生跟該堂授課老師請假。「可以告訴我發生什麼事嗎?」我知道此刻,學生心中一定充滿了心事和委屈。

「我爸爸昨天當街打我一巴掌!」說完學生開始爆哭:「我說我可能得了躁鬱症,需要看醫生,爸爸認為得這種病非常的可恥,不讓我去看醫生,就當接打了我。」

這位長相秀麗的女學生,參加自己帶的兩個社團,表現非常優秀,但我從來不知道她有這些「特殊」困擾。我請她和特教專長的組長聊一聊,也和學生的母親深談。除了感受到學生母親心中滿滿的無奈,也深刻體會到,此刻是女學生一生中最危急的時刻。是否能平安走過?父母親扮演的角色,絕對是關鍵。但心中最大的疑問是,家長為何要視孩子的特殊為恥?

「我的女兒愛女生,怎麼辦?」

上學期學校一位同事,神情黯淡的走進辦公室,在我桌前拿起一張白紙,寫下一句話:「我的女兒愛女生,怎麼辦?」

「就接受她啊!因為她是你的女兒!」

「怎麼接受?我心裡完全沒有準備好。」

同事的話提醒了我,原來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前,父母親必須有先備素養,才有可能接受孩子的性別取向,給予孩子正確的知識,和做好正向的陪伴。

然而,如同一句廣告語:我是當爸爸之後,才學會當爸爸的。許多父母生兒育女,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順利看著孩子慢慢地長大,以為之後也如此一帆風順,但沒有想到,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沒有準備好水手,駛入青春期的風暴,會導致船上的乘客傷痕累累,甚至決定棄船。

「我已經三年沒回家了,因為我怕,一直希望我結婚生子的爸爸知道我是同性戀。」一位不回家的學生,說出心中最大的痛:「高中時,好幾次我問爸爸對同性戀的看法,爸爸就說他最討厭同性戀,還好自己的孩子不是。老師,你說,我怎麼開的了口?」

學生覺得自己很委屈,但那盼望孩子回家的爸爸,是不是心裡更苦?

聽聽專家的建議,師長都需要「青春期專業素養」

研究發展心理學的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周育如教授表示,青春期孩子的大腦造影,竟然比兒童時期的連結還要鬆散。原來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必須轉型,如同公司改組 ,為了效率,必須集中火力改變大腦結構,因應性生理的發育,因此一些過去的大腦連結會斷裂,產生不一樣的思考品質。所以我們常說青春期的孩子沒有禮貌、很難溝通,搞得師長很生氣。

周育如教授提供與青少年溝通的三個心法:

  1. 不要太常打擾他們。當他們很忙碌時,給他們一些自己的空間沉澱,完成他們的轉型。

  2. 適時提供幫助和關心。讓孩子覺得需要幫忙的時候,父母隨時在身旁。

  3. 耐心等待孩子轉換。現在看孩子不順眼、不滿意,是正常的。少一點怒氣,多一點同理。不要一直去挑剔孩子,反而應該要懂得如何幫助他去轉型。

周育如教授表示,觀察孩子語言的轉換,例如從「老師說,爸媽說」,變成「同學說,網友說」的時候,應該就是進入青春期了。

另外當孩子的第二性徵出現時,會變得焦慮、求助無門,甚至身體意象低落,這時候孩子會關於性與愛的知識,家長常不跟他們說,老師也不好意思講,所以只能透過網路去搜尋各種影片,和同學講些不入流的黃色笑話。此時父母親可以思考,是否可以透過看劇,開始跟他們討論身體的探索?因為父母親不教,就只能放任外面的媒體來教孩子,但那些來源可能是扭曲的偶像劇,也可能是網路上奇怪的言論,這些東西也是一點一滴的在改變你的孩子。

所以父母親千萬不要棄守,必須扮演非常重要的守門人角色,而這個守門員,可以傳遞價值觀,但不要總是道德說教。

接觸很多個案的周育如教授發現,很多青春期孩子心裡的問題,常常是父母的過度要求完美造成的。父母親必須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甚至接受孩子的獨一無二,包含他的性別取向及愛戀性向。

青春期的孩子,是內外都在重新裝潢的房子

周育如教授比喻得好,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內外部都在重新裝潢的房子,沒有整修好,很不想見人。在這個時期,需要睡覺、需要零用錢、情緒波動大、身體變化激烈、學校功課又一堆。在這腦袋最忙碌的時刻,會過度放大他的痛苦跟快樂。

如果家長想要贏得孩子的心、成為孩子的朋友、讓孩子願意跟你分享,真的需要多充實關於青春期的素養,多跟孩子聊聊他們的朋友,了解他們追的男/女團,試玩一下他們玩的遊戲,慢慢學會用理解代替責難、 更親近孩子、 輕易辨識孩子的行為 、學會預先判斷孩子的異常行為、並提前溝通導正孩子。

我們期待有更多家長,因為認識青春期孩子的大腦與身心發展後,願意更有耐心地,站在孩子重新裝潢的房子前,陪伴孩子走過青春期風暴,最後被孩子熱情迎接,走進他們美輪美奐的,生命新房。

*周育如教授最新線上課程》青春期來了:認識大腦與身心發展,陪伴孩子走過青春期風暴

延伸閱讀

蔡淇華 蔡淇華

蔡淇華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畢業。現任台中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曾獲臺中市文學獎首獎、新北市文學獎首獎、臺中市詩人節新詩創作首獎、總統教育獎主題曲首獎、教育部師鐸獎、星雲教育獎。出版多本暢銷著作:《青春動力學》、《青春微素養》、《青春正效應:新世代應該知道的人生微哲學》、《有種,請坐第一排》、《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寫作吧!破解創作天才的心智圖》等。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