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雙語課程是否需要「外籍教師」?

在雙語學校引進外籍教師成為趨勢。但外師實際上帶來的優勢是什麼?本地老師進行雙語課程一定需要外師嗎?雙語教師莊雅婷老師為文探討「外籍教師」與「雙語課程」是否有直接關聯,並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本地教師提升英語能力和專業知識,同樣能夠成功進行雙語課程。

雙語課程是否需要「外籍教師」?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雙語課程是否需要「外籍教師」?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徵聘外籍教師」成為雙語學校的趨勢與潮流

幾年前,我參加了一場在臺中舉行的雙語教學設計頒獎典禮暨學術研討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局長將會議的重點放在「引進外籍教師」上,表示臺中引進的外籍教師人數居全台之冠,並計劃持續推動這項政策,以引入更多的英文外籍教師。

確實,相較於當地教師,外籍教師在英語教學方面具有更多的優勢,例如流利的英語口語能力和對西方文化的高度熟悉。出於對外籍教師的認可以及對學生英語能力提升的高度期望,越來越多的雙語學校招聘外籍教師進入校園,並將此作為學校特色或招生的標榜,使得「引進外籍教師」成為校園的一種趨勢與潮流。

然而,「外籍教師」與「雙語課程」是否有直接關聯?外籍教師在「雙語課程」中是否必要?我想這是值得進一步討論的問題。

「雙語課程」一定需要外籍教師嗎?

今年,我所教授的雙語科目包括「美勞」和「健康」。就這兩門學科而言,我都是獨自進行課程設計和教學。

根據我的個人經驗,雙語課程並不一定需要外籍教師,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目前被規劃為雙語的科目多為「非主要科目」,例如體育、藝術和生活等,學科知識含量並不致過高,教師不必耗費過多時間在鑽研學科的教學內容與方式;另一方面,「雙語課程」顧名思義是使用「兩種語言」進行教學,並不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全程使用英語,老師們是得以用中文輔助英文、以英文搭配中文的方式實施雙語課的。

因此,在我看來,本地教師只需具備專業的「學科知識」和基本的「英語表達能力」,就能順利地實施雙語課程,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困難。

近期,我參與了一些研究並接受訪問,發現許多教師認為「雙語課程」難以實施的原因在於認為個人的「英語文能力不足」。其中一些教師將「外籍教師」視為解決方案,認為如果有外籍教師,本地教師就能專注於「用中文教學」的部分。

這樣的想法是容易被理解的,畢竟要求老師們從原本熟悉的教學方式轉變為使用英語進行教學,確實是一個挑戰。然而,我仍認為將「外籍教師」做為雙語課堂的中心,是治標而不治本,並非一種能夠長久執行的方式,也難以將「雙語」在地化。反之,當教師透過增強英語能力和專業知識,以及使用適當的教學策略和資源,其實並不必仰賴外籍教師,亦能成功地實施雙語課程。

外師是「英語教學」中錦上添花的角色,亦為「生活英語」情境的提供者

如果說雙語課堂中不需要全英語教學,為何學校還要聘用外師?

我想強調,「外師」的在某些情況下仍然可以為雙語學校帶來相關的價值和優勢。然而,他們的角色應該是「英語教學」中增添亮點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學生應該能夠在英語課程中真正應用所學。至於雙語課程,由於不需要如此高比例的英語使用,外師最多只需要參與共同備課的過程,而不必和本地教師協同教學。這樣一來,外師就能更專注於英語課堂,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

另一方面,外師的重要性和價值在於為學生提供了大量「課堂外」的學習機會。外師的出現為學生創造了靈活的英語環境。與在校園內張貼雙語海報標語或在英語課上訓練學生口語能力相比,外師能以生動、生活化且自然的方式與學生互動,這正是未來學生所需要的。

目前,我所任教的學校聘請了一位美籍外師,我的學生有機會參與由本地英文老師和外師共同教授的英語課程。

根據我的觀察,經過一年的時間,即使是不擅長英文的學生也願意嘗試回答外師的問題。甚至在課程結束後,他們會主動試圖用簡單的英文句子配合手勢與外師溝通。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聆聽到地道的歐美口音,與外師用英語對話,並且經常接觸到外國人,這使孩子們更不會對英文學習感到抗拒。

我相信這些足以證明外師的存在對學生的益處和價值。

延伸閱讀

莊雅婷 莊雅婷

莊雅婷

臺北市士林區雨聲國民小學

現職北市雙語教師。大學期間曾赴新加坡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交換,於Jurong Primary School擔任實習教師,返國後考取雙語師資公費生,並曾於暑假期間實習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近年投入雙語教育研究,於領航師培新趨勢「雙語.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後多次參與全國教學設計競賽獲獎,目前也協助國際活動的翻譯工作,並持續在教育圈中當個快樂的小學老師。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