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科技融入教學,基層教師的美麗與哀愁(上):這些年我們追的 KPI

科技融入教學的路上,有哪些第一線才深知的冤枉路與「鬼故事」?近年推動校內數位轉型、具豐富相關研習分享經驗的蕭仕原老師,為文和大家分享自己在各校的近身觀察,本文為系列上篇,帶大家回顧這些年從疫情前、中、後所見第一線真實的落差與辛勞。

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是什麼?第一線教師分享他這些年從疫情前、疫情中到疫情後的觀察與經驗。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是什麼?第一線教師分享他這些年從疫情前、疫情中到疫情後的觀察與經驗。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很早就想寫了。

回顧近年,承蒙各單位邀約,累積了約 350 場次的實體與線上分享,從幼兒園到大學、公立到私立、城市到偏鄉、山線到海線、本島到外島、有路到迷路,只要有機會,我總是會近身觀察並請益各校數位推動大小事,目的是吸取各方經驗,於公可以推廣成功做法讓各校少走些冤枉路、也少花些冤枉錢,於私能為敝校的數位推動相關工作趨吉避凶,一點一滴的累積了些許心得。

今天這篇文章要來聊聊⋯⋯那些年,我們一起停的課;這些年,我們一起追的 KPI。不會有聽不懂的專業名詞,也沒有政策好棒棒的吹捧,只會有微微點頭的第一線觀察。

壹、疫情前,科技融入教學是鳳毛麟角

疫情前,科技融入教學,就跟鬼一樣,人人都聽過,但看過的沒幾個,真正被附身的可說是鳳毛麟角。

絕大多數老師維持傳統黑板與紙本教學,只有少數老師善用電子講桌或個人載具搭配書商提供的簡報文檔等數位資源,科技融入教學的深度大多停留在「淺層的教材呈現」,而非「深層的教學互動」,遑論系統性的課程設計與測評回饋

硬體來看,各校的數位設備,大致遵循著一個進化過程,許多學校每個階段的教室都有,差別在於階段普及的順序與比例高低而已。

  1. 階段一、傳統教室:缺乏數位設備,只有黑板、板擦、粉筆,課堂學習完全仰賴教師的專業素養與「體力」!因為相同的教學內容,黑板上的板書無法存檔,到了隔壁教室也無法複製貼上,教學效率有著難以突破的天花板。

  2. 階段二、電子講桌+單槍投影:教師端能夠使用數位教材,教材呈現的效率大幅提高,各校配置不同,布幕有些在黑板正中央,犧牲掉黑板使用空間,有些在側邊,兼顧黑板與布幕空間,實際投影效果取決於窗戶是否有窗簾遮光與投影機流明度。

  3. 階段三、傳統電腦教室:桌機為主,教師主控螢幕切換,優點是學生一人一機,實體網路穩定且快速,缺點是座位配置不一定方便課堂互動。

  4. 階段四、多功能教室:行動載具搭配充電車,電子講桌搭配觸控大屏,優點是學生一人一機,座位配置方便討論,前提是無線網路要夠力。

  5. 階段五、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  學生自備學習載具,優點是學生對於載具熟悉度高,此外也降低了學校設備採購成本與管理責任,缺點是後台管理不易,很吃學生自律程度。

數位教室的演化過程

數位教室的進化過程。圖片提供:蕭仕原

軟體主要還是很不環保的以書商教學光碟片與線上題庫為主流,缺乏如今百家爭鳴的各種線上工具,檔案傳輸除了使用電子郵件,就是一顆隨身碟走天下,然後老師們的桌機筆電也因為隨身碟插來插去而輪流中毒,久久買一杯大冰拿拜託年輕老師重灌救援,此外每年總是會弄丟一兩顆隨身碟,檔案遺失的焦慮感總是徘徊不去。

疫情前,大體上歲月靜好,但只有少數教師將科技融入教學,活化教材並提升教學效率,有燒香有保庇,這些少數教師,就是疫情爆發時各校的數位推動種籽教師,因為各校的數位推動絕對不能只靠資訊組長或設備組長,這樣太粗殘⋯⋯。那是個輕鬆沒壓力的年代,老師只要有在使用電子講桌,有在放簡報投影片,有在用雲端硬碟,就很時髦了。

貳、疫情中,停課放大了教師間的能力與心態落差

還記得 518 停課嗎?您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

應變能力強的老師們積極學習,在短短一兩週內熟悉相關軟硬體,能夠將教材畫面與講課聲音穩定的傳遞到學生端就及格了。不諱言,也有少數老師有逃避的心態,我也聽聞了許多鬼故事⋯⋯

故事一:線上教學時,老師單用一支手機,透過 Meet 投放畫面與自己聲音,但卻不會分享畫面、開鏡頭與麥克風,學生在線上一直呼喊著「老師,你沒有開麥克風。」但該師不予理會,一直講課下去。

故事二:老師與學生互相約定,不用上線教與學,但若學校問起,記得要口徑一致說有上線教與學。

故事三:線上教學時,直接播放 YouTube 教學影片撐場每一堂課。

故事四:家裡上線上課,老師總會在上課五分鐘點名完之後,很剛好的家裡網路就斷線了,這一堂是這樣,下一堂也是這樣。

關於那些年的鬼故事,足以出版一本聊齋誌異,上述故事非敝校,望周知。 

疫情就像一面凸透鏡,表面上放大了每位教師數位能力的落差,但實際上是放大了每位教師「臨機應變」的能力落差與「自主學習」的心態落差,此外,也放大了老師的依賴性

少數老師就是伸手牌,從網路攝影機、耳麥到筆電,都要學校準備好,甚至自己班級的 Classroom 也要組長幫忙建立好,凹不到同仁,就凹學生,請小老師幫他/她處理到好。「某某你會弄,那你來幫我弄就好了啊。」讓理智線直接熔毀的另一句是「等我有空,某某你再來我位置幫我弄。」

相反地,平靜的大海造就不出優秀的水手,大多數老師在疫情期間浴火重生,迫於現實不得不精進自己的數位能力,甚至為了學生,想盡一切辦法使教學正常化。

當年敝校承蒙廣達捐贈三十部 Chromebook 入校,宣布停課的隔天就配發給缺乏載具的清寒學生,應用英語科也拿出整批的網路攝影機與耳麥提供師生借用,全校不分你我,同舟共濟,用力划槳,就能前進。

停課期間的教與學能否正常運作,事在人為,就算是在偏遠的南投信義鄉,人和國小呂家賢老師讓全班 22 個家裡沒電腦的學生準時上線學習,作業繳交率百分百。家賢老師是這樣說的:「沒有教育熱情的地方,才是偏鄉。」

(看更多:哪句話讓當老師的你覺得值得了?「我想成為像呂家賢一樣的老師」

後來的一波波停課,似乎也慢慢找到了節奏,敝校非常幸運地在校長與行政同仁們的全力支持下,在疫情爆發的那一學期,還是硬著頭皮完成了五個梯次,每梯次 16 小時,總計涵蓋 150 位教師的 Google 認證教育家初階與進階工作坊,不僅解了當時校內教師數位增能的燃眉之急,也為後來申請 Google 典範學校打下了重要根基,這是疫情期間我印象最深刻的事。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by Steve Jobs 

我是幸運的,後來受邀四處走跳各校,才知道外校戰況有多慘烈:師生載具不足、網路速度與穩定度堪憂、數位教材缺乏、教師數位能力有待提升⋯⋯,隨便一個都是線上教學的致命傷,這也催生了疫情後的「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主訴提供行動載具、健全網路環境、研發數位教材、推動教師增能。

疫情結束,有些過去了,有些留下了。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

參、疫情後,部分學校只精進到承辦人員

疫情尾聲,由教育部資科司主導的「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如火如荼地展開(註)。規劃了「數位內容充實」、「行動載具與網路提升」及「教育大數據分析」等三項計畫,預計於四年內共提撥 200 億元提升數位教學能量。期望能達成「教材更生動」、「書包更輕便」、「教學更多元」、「學習更有效」、「城鄉更均衡」等五大目標。 在各縣市數位學習推動辦公室的協助與督導下,有計劃地努力讓全國數位學習脫胎換骨。

[註]:方案緣起 - 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入口網。<https://pads.moe.edu.tw/pads_front/index.php?action=program_index>,11 12月. 2023檢索。

下列我從三個「基層教師」的角度切入:學校承辦人員、公開觀課教師、一般教師,淺聊一些個人觀察與想法。

學校承辦人員如「一個人的武林」

依業務權責,各校承辦大多落在教務處設備組與教學組,少數學校才是由圖書館主導,但由於計畫牽扯層面甚廣,所以比較健康的做法應該是校長出面協調,各處室分工合作,然而承辦組長一人獨扛所有的 KPI 也是時有所聞。(看更多:研習、納管設備樣樣來!生生用平板政策下,八爪章魚般的資訊組長

方案用意是精進全校教師,但對部分學校來說,實際執行下來,只有精進到承辦人員。敝校在劉福鎔校長的英明領導之下,處室分工均衡且明確,下方資料供參。

項次

具體方案

臺中家商數位精進處室分工

1

 辦理A1研習

  1. 講師邀請、聯絡、接送、核銷 實習組長

  2. 要求教師參與、研習現場庶務 教學組長

2

 辦理A2研習

3

 學生問卷平均填答率

  1. 師生OPEN ID建立與帳號管理 資媒組長

  2. 協助公開觀課師生填覆線上問卷
    教學組長

4

 教師問卷平均填答率

5

 上傳輔導紀錄

  1. 教授邀請、聯絡、接送 協作教師

  2. 教授與觀課教師相關核銷 實習組長

  3. 觀課教師邀請、聯絡、觀議課現場庶務 教學組長

  4. 撰寫輔導紀錄、教案、觀課紀錄
    公開觀課教師

  5. 共編成果報告
    實習組長教學組長資媒組長
    公開觀課教師協作教師

  6. 管考系統上傳紀錄、教案、成果報告
    實習組長

6

 完成上傳教案上傳

7

 行動載具配合納入教育部學習載具管理系統(MDM),並配合相關管理事宜。

  1. 載具後台管理 資媒組長

  2. 教師專業社群運作 協作教師

  3. 數位內容採購 實習組長

  4. Chromebook推廣使用 實習組長

  5. Surface推廣使用 教學組長

  6. iPad推廣使用 資媒組長 資媒組長

  7. 加入計畫北區群組追蹤計畫更新內容協作教師教學組長實習組長資媒組長

8

 教案公開觀課議課

參照第六項分工內容

9

 辦理數位素養相關議題教師增能培訓

  1. 數位素養教師增能 資媒組長

  2. 資訊融入教學教師增能 協作教師

臺中家商數位精進處室分工表。整理製表:蕭仕原   

綜觀各校,承辦組長的壓力主要來自於兩方面:

1. 政策制定者缺乏 K12 現場經驗

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變化趕不上長官的一句話。不管是中央還是地方督導單位,就是聽話做事。

幸運的組長,會有校長相挺協調,沒那麼幸運的,就是看人臉色,含淚做事。經費未到位,就要先做事,相關核銷各校主計見解不一,中央請各校承辦自行溝通,若有意見可來函釋疑,若中央對於經費使用有明確規劃且清楚說明各項細節,主動去函各校主計,是否就可以省下全國各校承辦在校內與主計單位溝通的辛勞?畢竟,溝通是一門難以掌握的藝術,更何況承辦人員對於主計又是下對上的關係,不意外會壓力山大。

此外,KPI 至上的政策推動模式,「滾動式調整」其實就是「先做再說」,第一線承辦人員的體感變成「滾動式增加」。第一年開會,兢兢業業深怕錯過了計畫細節,後來的開會變成政令宣導,有問題就是「我們再帶回去研究看看」,然後就沒什麼然後了。大群組內的各校承辦提問,也是被選擇性回答,但往往最糾結的就是那些沒有被回答到的問題,譬如「如果使用了載具進行學習,學習成效是退步,可以中止計畫嗎?」。

為了計畫要求的 KPI,老師們被情勒使用載具與特定的學習平台,耽誤了原本已有可觀成效的教學方法,這樣捨本逐末,相信不會是計畫的原意。

某學習平台的開發與推廣,開會時用大螢幕秀出使用時數排名低的各校,一個一個點名說明原因,第一線教師為了 KPI 達標,要求學生登入平台衝時數,但無學習事實,相信也不會是計畫的原意。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為了達標 KPI,第一線迫於壓力的操作方式,是否也灌輸了學生「做表面」的錯誤觀念?先射箭再畫靶的數據,真的對未來的規劃有幫助嗎?

不合理的 KPI 要求也是讓各校承辦哀鴻遍野,筆者回憶起國中時代,數學老師要求段考全班每位同學都要考一百分,當時雖小,但就覺得老師很有事,只是沒想到現在長大了,也被要求 A1A2 達成率要 100%,至於 A1A2 對於第一線教師數位增能的成效為何,就心照不宣了。

A1A2 都和教學現場需求脫節。」常常聽到這個回饋,我都會心想,是在講研習內容?研習對象?還是政策本身?

2. 爹不疼娘不愛的載具管理:

小校或許還好,但大校絕對笑不出來。敝校在有肩膀的校長多次會議協調之下,才抓到處室分工的平衡點,就我觀察,大多學校都是承辦的單一處室負責全部的載具管理與推廣。承辦組長會有 5W1H 要燒腦筋:

  • (WHERE) 載具與充電車要放到哪裡?
  • (WHO) 要找誰來教載具使用與教師增能?
  • (WHAT) 要用什麼來鼓勵師生使用?
  • (WHEN) KPI的死線與相關會議在那幾天?
  • (WHY) 為什麼只有我在忙?
  • (HOW) 我要如何快點抓交替下行政?

此外,一般教師若遇到設備問題,障礙排除能力不足,各校設備組長與網管就是首當其衝,隨時 on call 奔波拆彈,數位精進大批載具入校,東西多狀況就多,可以理解為何少數承辦會將大批載具打入冷宮,鎖進倉庫眼不見為淨,也沒動力積極推廣使用,因為推廣使用就像是武俠小說中的七傷拳一樣,傷人七分,損己三分,老師們使用載具出了問題,丟了東西,最後處理甚至負責的都還是那位淚水肚裡吞的承辦人員。

但是⋯⋯載具打入冷宮,這樣好嗎?原因不外乎是擔心載具損壞或遺失,但退一步來想,其實載具在鎖進倉庫的那一分鐘起不再使用,這樣就已經徹底壞掉了不是嗎?

「放到壞,不如用到壞。」我都是這樣提醒各校承辦看開的⋯⋯

(本文未完,請見下篇

疫情後的公開觀課教師、一般教師心聲,科技融入校園的經驗分享,請見科技融入教學,基層教師的美麗與哀愁(下):有同理心才有體諒與支持〉。

延伸閱讀

蕭仕原 蕭仕原

蕭仕原

臺中家商英文科專任教師

一位技術型高中的基層英文教師,主要授課科目是中英互譯與寫作,近年積極摸索Google for Education,逐步取得Google認證講師與創意家的頭銜,推動校內數位轉型,團隊合作下臺中家商成為全國第一所技高Google典範學校。多年從錯誤中學習,能理解第一線教師科技融入教學的美麗與哀愁,常受邀到各單位進行教師增能,深信「科技力」能彌平教育落差的鴻溝,而「英語力」則是邁向全世界的演唱會入場券。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