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句話讓當老師的你覺得值得了?「我想成為像呂家賢一樣的老師」

在偏鄉原民部落擔任老師,呂家賢從學生小學畢業後仍一路扶持。他說:「有時候扶一把就過了,人生已經夠慘的小孩什麼都缺,就不缺人再踹他一腳」。呂家賢常在想,「如果沒能在懸崖處拉孩子一把,將來肯定會後悔⋯⋯」

呂家賢(左)陪著學生金怡妃(右)出席新書發表會,兩人都以布農族傳統文化為榮。王建棟攝

呂家賢(左)陪著學生金怡妃(右)出席新書發表會,兩人都以布農族傳統文化為榮。王建棟攝

本文重點摘要

「我第一年到山上教的一個孩子,18歲前出車禍,死了。國小畢業做好的時空膠囊,不知該怎麼交給他,只好用燒的⋯⋯」呂家賢提起這段傷心往事,彷彿歷歷在目,但這只是部落裡無數個破碎故事中的一個,一般老師並不能改變太多。

直到六年後他又教到這學生的弟弟,當年的「酒精寶寶」上小學狀況很多,怎麼幫助他?成了呂家賢在南投縣人和國小發展「藝術陪伴」系列課程的起點。

每年暑假,呂家賢帶著十多位學生來到台南樹人國小,展開四天的版畫營。「因為一年只來一次,跟隨手塗鴉不一樣,我請孩子們回想這一年裡,大腦最鮮明的畫面是什麼,把它創作出來」,有個單親孩子一刀刀仔細刻畫出,平日很少陪伴他的爸爸,難得帶他去獵山豬的畫面,線條質樸、色彩鮮明,「這一幅畫就賣得很好」,呂家賢為孩子們規劃,作品要參加全國美術比賽,也開放民眾網路購買,完成師生共築的「小布農大夢想」。

讓學生體會除了靠勞力,也可以靠腦力賺錢

「我都跟孩子說你們不要怕做夢,坦白講環境已經不好了,但是沒關係,還是要敢做夢啊!」呂家賢不要原住民孩子販賣偏鄉、弱勢的形象,「要讓人家看見你們的好,沒錢也沒關係,就靠自己的本事自己賺」,連續舉辦四屆版畫營,累積數十幅限量版畫、口罩等周邊商品,他帶著孩子們從南投自助旅行到台北,進歐洲學校用英文介紹作品、去電視台直播賣版畫,一切都是全新的體驗,讓小布農眼界大開。

資訊專長的呂家賢曾在疫情期間,打電話到每個學生家裡、教阿嬤幫孫子點連結,讓全班22名學生一個都不少,100%上線並交作業,被喻為「平民抗疫英雄」而聲名大噪。「以前部落跟外面的距離很遠,現在透過視訊工具已經拉近了」,他難掩驕傲的說,像去年10月班上小朋友先跟歐洲學校的法國老師視訊,聽完單車環球的故事,隔天跟這位老師在台北實體見,一起騎自行車到淡水河邊。

「這是多麼奇妙的現象,如今我們在山上也能享受和都會一樣的學習資源,學完再去探索世界」。除了多看、多體驗,呂家賢進一步為學生建置網站賣作品,鼓勵小布農們出書、印版畫,有機會「透過頭皮下的智慧去賺錢,而不只靠勞動力賺錢」,他希望山上的孩子也領悟到,數位連結與智慧財產的力量有多驚人。

學生的離世 是「藝術陪伴」活動的起點

談起「藝術陪伴」一系列活動的起心動念,在他第一年上山教到的一個孩子,被家暴到渾身是傷,偷了棉被逃家躲在村子裡,未滿18歲就不幸撞車死亡。

「國小畢業做好的時空膠囊,不知該怎麼交給他,只好放進冰櫃,用燒的給他⋯⋯」,呂家賢提起這段傷心往事還歷歷在目,「那時候手抖得很厲害,不是因為冷,而是很怕這輩子教書,同樣的事會不會一再發生?」

這個早夭的生命來自高風險家庭,學生媽媽當時大著肚子卻有酗酒問題,學生的弟弟也是個「酒精寶寶」。六年後上了小學又被呂家賢教到,學習狀況很多,無法專注、容易暴衝,但很會畫畫,呂家賢看著他,總想起當年那位學生的身影,思索著如何引導弟弟,在藝術課程中找出路。

老師成為學生的中途之家,生命中的避風港

人和國小屬於教育部核定「特偏學校」,從部落出來一趟,搭公車、換火車常要耗掉大半天。不少基金會挹注資源,國語、數學主科和體育,都有固定單位協助。

「我就想,還有什麼缺口是我可以補足的?還有哪些孩子漏接了?」呂家賢決定推藝術教育,主因在偏鄉父母大多出外找工作,無法陪在孩子身邊;也常有父母離異、隔代教養情形,「他們心裡堆積了很多的情緒,從很小、很小就開始了」,心疼孩子的呂家賢因此鼓勵小學生創作,藉繪畫、文字紓發難解的心事。

小作家金怡妃就是一個例子。國小剛畢業的布農族女孩金怡妃,兩年前原創圖文故事獲選改編成繪本《最大的草莓蛋糕》。「我叫做 Makav,出生後媽媽就離開家了。爸爸也在遙遠的地方工作,很少回家。每次老師說要把通知單帶回家簽名,同學就說『可是小 Makav 沒有媽媽』,我聽到有點傷心⋯⋯」金怡妃在這個甜蜜的故事下,靜靜訴說心中的傷痛。

有一段時間金怡妃的阿嬤生病,導師呂家賢主動將她接到家中寄養;事實上呂家經常成為部落孩子的「中途之家」,在低調不願具名的「師母」力挺下,家中急難需要救助的孩子,暫住半年、一年是常有的事。

呂家賢夫妻沒生小孩,下班後還得多照顧別人家孩子食衣住行,當免費保母兼家教,難道不會負擔很大?「肯定會,但有幾個是我主動提的,那時孩子的狀況滿可憐,媽媽突然走了,也沒有其他家人」,師母真誠回應,也因為親眼見證好幾個孩子上國中後差點走偏,即時接手照顧才拉回,最後努力考上警專、教育大學等案例,「看到孩子後來的改變,你就知道這樣做是值得的。」

「有時候扶一把就過了,人生已經夠慘的小孩什麼都缺,就不缺人再踹他一腳」,呂家賢常在想,「如果沒能在懸崖處拉孩子一把,將來肯定會後悔⋯⋯」因此他的「管區」從不限於任教的國小,上了國中、高中仍一路扶持,學生課業不懂,夜間他在 Line 上解答;學習歷程檔案不會做,他找外地念書的學長姐回鄉指導、帶高中生北上參返台大、清大,家長戲稱呂家賢的「售後服務」太好,一直做到孩子18歲。

樹人國小駐校藝術家吳鴻滄感佩的說:「他是我見過最了不起的老師,願意帶學生環島、走進深山裡的原住民傳統領域尋根,完成許多不可能的任務。」但對呂家賢而言,來自外界再多的讚美,都比不上一屆屆孩子們自動回流,像鮭魚或候鳥必然回到出生的源頭。

「時間到了,他們就知道要回部落服務,不用特別去叫」,近幾年大孩子們放暑假就回來當營隊志工,考上師資培育公費生的孩子明年要分發,呂家賢很有把握的說「他一定回信義鄉報到」,因為教甄評審委員轉述,這孩子很明白的說出「我想要成為像呂家賢一樣的老師」,這句話,讓近20年來付出太多的呂家賢紅了眼眶,覺得這輩子足夠了。

(責任編輯:特約編輯許如鎧)

延伸閱讀

王韻齡 王韻齡

王韻齡

親子天下記者

教育線記者,對教育政策觀察、現場故事和人物寫作有極大的熱情,以「一日媒體人,終生媒體人」為榮。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