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媒體識讀,從認識希特勒的六大宣傳手法開始

宣傳是假新聞形成的必要手段,也是談到媒體識讀不能不觸碰的議題。吳緯中老師分享自己如何帶領學生思考,從思考何謂宣傳、研究納粹不同時期的宣傳技巧到如何避免被宣傳操弄,一起了解這精彩的一堂媒體識讀課、識破現代宣傳手法。

學習媒體識讀,從認識希特勒的六大宣傳手法開始。圖片來源:吳緯中、U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學習媒體識讀,從認識希特勒的六大宣傳手法開始。圖片來源:吳緯中、U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本文重點摘要

「咖啡對人有益,還是有害?」我以這個問題當作開平餐飲國際部高一「媒體識讀」(Media Literacy)課堂的開場。

孩子們立即議論紛紛,認同有益的同學,說咖啡能減緩憂鬱、提振精神、促進消化、燃脂減肥、預防帕金斯症、延遲老化,甚至治療癌症等;不認同的孩子強力抗議,說咖啡會引發心臟疾病、傷胃、使人焦慮,導致慣性成癮等。

「你對咖啡有益或有害的認知,是怎麼形成的?」等著大家暢所欲言後,我接著問。

孩子們這次反應沒那麼快了,沈默了一陣子,他們陸續說:是新聞看到的、是家中長輩說的、是看星巴克的廣告、是自己的經驗累積……

「這個認知形成的過程,你現在看來是否穩固?是否有經過自己足夠的批判思考和資料佐證?」接著,我丟出了我核心的問題。

此時,孩子們不語,我看著他們一個個陷入了思考……

從典型美式早餐開始了解「宣傳」

待孩子們回過神來,我給他們看一張「典型」的美式早餐照片——培根、太陽蛋、柳橙汁,和他們聊起所謂的「典型」是怎麼來的。

典型美式早餐

「典型」的美式早餐照片。圖片來源:iStock @travellinglight

1920年代,美國山毛櫸堅果包裝公司(the Beech-Nut Packing Company)想賣出更多的培根。 所以找了心理學家和人稱公共關係之父的愛德華·柏奈斯(Edward Bernays)幫忙。

早期在美國,清淡的早餐才是常態。大多數人都喝咖啡,吃麵包,頂多再配上一些麥片。

為了達到目的,柏奈斯問了一位醫生:「早上多吃一頓飯是否對人們的健康更好。」醫生說,是的,早上將會更有精神。然後,柏奈斯請這位醫生寫信給其他 5,000 名醫生朋友,詢問他們是否同意。不久後,4,500 人回信表示認同。接著,柏奈斯在報紙頭條刊登:「4,500 名醫生敦促美國人吃豐盛的早餐來改善他們的健康。」並強調培根、雞蛋、柳橙汁是完美的豐盛早餐。

這樣的早餐形象逐漸在美國人心理成型,於是,今天 70% 的培根在早餐時被食用,而培根、雞蛋、柳橙汁的組合,也成了普世的西式早餐代表。

好巧不巧,柏奈斯正是《宣傳學》(Propaganda)的作者,他以心理學的觀點,研究群眾心理如何形塑社會集體認知,而這本《宣傳學》至今仍是許多大學媒體傳播相關科系的學生必讀經典。

理解假新聞,從認識納粹的「宣傳」開始

宣傳(Propaganda),是大到政府、企業,小到社群、個人有意識的操控、引導人民對事物的理解和行為。

宣傳,是假新聞形成的必要手段,也是談到媒體識讀不能不觸碰的議題。而要認識宣傳,我認為該回到利用宣傳到淋漓盡致的狂人——希特勒。

希特勒演講的形象,牢牢地印在世人的腦海裡:穿著筆挺的軍服或西裝、握拳和俐落飛舞的手指、雷霆般的眼神、幾近癲狂的慷慨激昂,他總是能將自己的歇斯底里,擴展到集會群體共同的歇斯底里。1936年納粹在紐倫堡的集會影片,正展現出他在講台上的無比魅力。

希特勒 演講

希特勒演講時展現他在講台上的無比魅力,形象深植在世人的腦海。圖片來源:U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然而,除了聞名遐邇的演說技巧,希特勒更擅長的,是多角化、天羅地網,並堪稱細膩精巧的宣傳技巧。

希特勒是現代以國家機器來執行宣傳的代表,他傾注整個國家的力量,全力打造假新聞,撒下巨網洗腦德國全體人民。而希特勒宣傳的成效,發起了人類歷史上死亡數量最高的戰爭(近 3,000 萬人),並屠殺約 600 萬的猶太人。

希特勒曾說:「一般大眾理解力有限,而且非常健忘,所以政治宣傳的內容只要簡單,並且不斷重複,就能讓每個人信服。」又說:「在專業之人的手裡,宣傳是一具可怕的武器。」我猜他說這兩句話的時候,腦中想的是自己。

解構納粹的 6 大宣傳技巧

在正式進入媒體識讀,我讓學生到華盛頓的美國大屠殺遇難者紀念館(U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網站看線上展覽——「納粹宣傳的力量」(The Power of Nazi Propaganda)。我將學生分成三組,分別研究納粹在三個不同時期的宣傳技巧:

  • 1918~1933年 在民主時期兜售納粹主義(Selling Nazism in a Democracy)
  • 1933~1939年 獨裁者的武器:恐懼與宣傳(The Weapons of Dictatorship: Terror and Propaganda)
  • 1939~1945年 二戰時期的國內宣傳(Domestic Propaganda in Wartime)

納粹宣傳的力量

美國大屠殺遇難者紀念館線上展覽—「納粹宣傳的力量」。圖片來源:U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我給學生們的研究任務是:

  1. 什麼是宣傳?試著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
  2. 納粹在該時期的宣傳手法是什麼?舉出三個例子,並說明這三個宣傳手法背後的目的。
  3. 承上題,這些宣傳手法能奏效的原因是什麼?
  4. 舉出兩個例子,說明現代生活中與納粹宣傳的手法類似之處。
  5. 反思:你可該如何避免被宣傳操弄?

學生觀看納粹宣傳線上展後的報告

學生觀看納粹宣傳線上展後的報告。圖片提供:吳緯中

此次紀念館的線上展覽相當精彩,一一拆解了納粹在不同時期的宣傳手法,展覽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以下六點:

1. 運用標語和象徵物:

1929 年經濟大蕭條,導致了 700 萬德國人失業,全國失業率達到 30%。希特勒緊抓時勢,以簡單、琅琅上口的標語,取代複雜、晦澀的政策語言。例如:「只要我當選,就會創造就業機會,讓每個人都有麵包吃,」卻沒說會如何兌現承諾。納粹所建立的卍旗幟,以黑白紅三色強烈的色彩語言,激發人民凝聚,成為鬥爭的象徵。

2. 善用大眾媒體:

1933年,納粹成立宣傳部門,任命戈培爾(Joseph Goebbels)為宣傳部長,系統化進行文化和大眾媒體的控制。這一年,德國是歐洲最大的電影業者。在 1933~1945 年間,德國創造了約 1,100 部電影,每一部都必須經過納粹審查。而由納粹宣傳部門出品的電影,甚至橫掃國際各大獎項,用視覺語言美化戰爭,名正言順地宣傳納粹思想,將德國塑造成抵擋西方文化的守護者。

希特勒 不知名的士兵

希特勒將自己描繪為「不知名的士兵」。圖片來源:U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3. 塑造公共形象:

在納粹崛起的初期,希特勒將自己描繪成「不知名的士兵」,強調自己並非出身於顯貴或特權,而是和普羅大眾一樣,是一介平凡的人。在電影《意志的勝利》中,希特勒是個溫和、親民的形象,全心服務人民,在勝利面前無比謙虛。

4. 製造假想敵(Straw man):

納粹控告猶太人是罪犯與恐怖分子、德國人窮困的原因、致命疾病的傳染者、貪婪自肥的商人、基督教的敵人,也把猶太人描繪成外國的破壞力量。透過妖魔化猶太人、納粹想像出一個史詩般善與惡的鬥爭,創造了猶太人在操縱美國、英國、蘇聯的幕後黑手神話。

5. 執行恐懼行銷:

在初期,希特勒誇大自己是人民最後的希望,將帶領德國脫離滅亡、貧困,和失業的恐怖地獄;在中期,納粹把德國刻畫成受害者,製造假新聞,錯誤聲稱波蘭已經發動戰爭,製造人民恐慌,最終導致 1939 年德軍入侵波蘭;在後期,納粹宣傳若盟軍勝利,猶太人將奴役、消滅德國人,以此來合理化集中營的暴力、監禁的威脅,並極大化軍隊。

6. 入侵每日生活和娛樂:

1933年,德國全境只有 430 萬台收音機,但納粹大力補貼人民購買收音機,到了 1941 年,5,000 萬德國人定期收聽廣播。而廣播的內容,盡是結合了政治宣傳和娛樂的納粹神話。納粹甚至做了一款「趕走猶太人」的桌遊,醜化猶太形象,贏家必須蒐集最多奸險的猶太商人後趕出德國。

納粹製作的「趕走猶太人」桌遊

納粹製作的「趕走猶太人」桌遊。圖片來源:U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識破現代宣傳手法,保持清醒的公民意識

在研究完納粹的宣傳技巧後,孩子們大受啟發,驚訝於現代生活周遭的新聞,和納粹的手法如此的相像。有的佩服希特勒的宣傳技巧,心想若是能用在好的事情上,會對人類歷史有多大的改變;也有人覺得希特勒是天才,原本以為德國人是因為太天真才被納粹控制,經過課程才知道納粹佈下天羅地網假訊息的厲害。

另有同學大喇喇的發言:「如果我生在那個時代,絕對不會被希特勒騙倒的。」在我開口前,旁邊的同學馬上出言揶揄:「才怪哩,你就是第一個會被騙的人!」引起全班哄堂大笑。

希特勒在德國民主的威瑪時期崛起,對如今的我們更有警世的意涵。在《思辨是我們的義務 那些瑞典老師教我的事》一書中,作者吳媛媛寫著:

1937,全球民眾都暴露在納粹、共產黨、反共保守陣營和南美獨裁者的宣傳影響下,美國組成「宣傳分析協會」,出版宣傳的藝術一書,提出辨識政治宣傳的要點:

運用弘大、美好但內容空洞的詞彙、形象。
利用偏見和恐懼心理,創造我們/他們的敵對意識。
模糊或隱藏發信者,讓民眾相信發信者就是他們的一分子。
使用經過特意挑選、不具代表性的代言人。
強調資訊或產品受歡迎的程度,誘發從眾心理。
呈現過度簡化或片面的事實。

但他們失敗了,在政治宣傳的推波助瀾下,二次大戰在歐洲爆發,偏激思想在全球造成無數悲劇。經過二十世紀中葉的動盪,許多歐洲教育工作者決心將反政治宣傳落實到國民教育裡。

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曾說:

「謊言重複千遍不會成為真理。但如果把謊言重複千遍卻不許別人戳穿,那麼許多人便會把它當真理。」

期待透過這樣的課程,讓孩子們勇於質疑那些廣為流傳,但鮮少遭到質疑的事。藉由認識納粹,孩子們學習識破假新聞和媒體操作,也為年輕的心智注射抗體,在邁向未來時,能始終保持清醒的公民意識。

延伸閱讀

吳緯中 吳緯中

吳緯中

台北市私立開平餐飲學校國際部關懷老師

非典型教師、創新教育一線玩家,近年來致力於發展並開發國際教育、雙語教育的新可能。過去對體制失望,曾立志「這一生絕不當老師」,成了老師之後才發現,真正的教育不在於準備一個個完美的課程,而是全心面對一位又一位的孩子。著有《合作課:從我到我們的團隊練習》、《丟掉課本之後,學習才真正開始:啟動學習的9大關鍵字》、《老師該教,卻沒教的事》等書。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