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網路成癮的內在渴望:透過「模仿」被同儕接納

陳品皓心理師認為,對任何世代的青少年來說,「同溫層模仿」是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在發生的事情,因為青少年的同溫層模仿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意義:融入團體。本文將分享陳品皓心理師針對他所提出「過曝世代」的觀察。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對任何世代的青少年來說,「同溫層模仿」是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在發生的事情。青少年的同溫層模仿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意義:融入團體

透過對同溫層模範的欲望模仿,青春期的孩子可以快速掌握到團體的主流氛圍、價值觀與喜好,進而被接納。通常在青春期階段的欲望,都是相對表淺而物質的,比如說想要最新的手機、最瞎趴的吊飾、玩最熱門的手遊等,因此你可以理解為什麼他們整天都在關注這些看似不重要、沒意義的事物上。

所謂瞎起鬨,就是一種欲望模仿,如果我們回顧一下此書前面提到的青少年內心矛盾本質,就可以理解這對青少年內心的自我期待與自卑心態之間的平衡是會有影響的,因為在模仿同溫層欲望的過程中,他們透過融入團體的文化,找到認同與接納,這種接納不僅能夠滿足孩子的自我期待,也稍稍減緩了自卑的心態。

不過,如果這種欲望模仿的對象從學校進入網路世界,那會是怎麼樣的局面呢?

想想這樣的經驗:你在捷運或公車上有一搭沒一搭的看著臉書,突然滑過交情不錯的前同事的貼文,你稍微瞥了一眼,他們週末參加小朋友的音樂發表會,照片中的孩子看起來知書達禮,全家人和樂融融的樣子;又或者是你大學時期頗要好的朋友上傳了一張和百萬進口名車的合照,一旁貼文寫著:「夢想達標!」看著貼文與照片,你下意識的按了個讚,並加上留言:「恭喜!太值得了!」同時心中隱約掠過一些複雜的感覺,既是羨慕,又有些酸楚,還有一種隱微的不滿,「咳,他憑什麼⋯⋯」儘管已經很多年沒見,沒什麼交集,平常頂多也就在臉書看看大家的近況,但這種時刻仍會有種莫名的不快。(咦,還是只有作者有這種反應?)

其實在這個瞬間,你會發現心裡這些矛盾的感受,多少有些失落和忌妒的成分,之所以忌妒,是因為你隔著網路與對方產生了某種競爭關係,競爭是因為你透過照片吸收了對方所展現的欲望(不管是全家和樂融融的幸福形象,還是百萬名車的尊榮),同時也內化(模仿)了他的欲望。

當孩子在IG、臉書、抖音(中國的一種影音軟體)、小紅書(中國的一種社交平台)上瀏覽同學、同學的同學、同學的同學的同學、隨便加入的社群朋友等所分享的各種生活照片、美食、聚會、娛樂時,網路正將這些同溫層中更多、更大量的欲望,毫無節制的投射給螢幕前的他們。

於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逐漸沉迷在他人的欲望當中,他們上癮的不只是手機或網路,也包含網路將同溫層(甚至明星層)無限延伸之後所帶來的欲望洪流。孩子在欲望中失去了自我的邊際,他和其他人競逐這些表淺而不具備生產性的欲望(吃吃喝喝、娛樂消費、美妝時尚),卻無法從這些娛樂或經濟活動中,找到自己真正獨特的意義或價值。這種汲汲於競逐,但實質懸空的狀態,進一步加劇了原本的內在衝突(自我期待與自卑心態)。

*本文摘錄自親子天下出版《過曝世代》,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過曝世代》

延伸閱讀

陳品皓 陳品皓

陳品皓

臨床心理師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 策略長。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主修臨床心理學、心理病理學、社交焦慮症衡鑑與治療。曾任新北市教育局輔諮中心外聘督導、目前擔任台北市宇寧診所心理師。專門提供青少年情緒、人際、學習及行為等適應問題治療、親職教育與心理衛生等議題。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