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校雙語調查|如何培養真正的國際觀?邱玉蟾:國際教育的本質是體驗

近年國外學校與台灣「交朋友」的機會變多以後,若還只是反覆和國外學生進行形式上寒暄,一而再介紹珍珠奶茶、臭豆腐,豈不是可惜?教育部退休參事邱玉蟾認為,若不想讓國際教育徒具形式,要先回到國際教育的本質,就是體驗。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近年國際政局緊張多變,愈來愈多國外學校盼與台灣「交朋友」,再加上全球經歷一場新冠疫情,過往罕見的遠距教學和溝通,已成如今日常。

當我們動手指頭就能與世界連線,國際交流再也不是耗費鉅額機票的奢侈品,而是校校都能嘗試、既便利又頻繁的課程類型。反過來看,交流機會變多以後,若還只是反覆和國外學生進行形式上寒暄,一而再介紹珍珠奶茶、臭豆腐,有點可惜。

好的國際教育該怎麼做?

多年來投入其中的教育部退休參事、《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2.0》主要規劃者邱玉蟾這麼說:

美國、澳洲等國都已把國際教育放入課綱,教育部推出首份《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1.0》至今也十多年,多校對「如何將國際融入課程」已有一定認知基礎。如何不讓國際教育徒具形式,而是培養真正的國際觀,是下一步值得關注的事。

國際教育的本質是體驗,把學生放到體驗式情境學習,最後得到素養。如果只是單純出國旅遊,不一定能得到素養。體驗是需要設計的,老師和學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理解國際教育本質,接著設計一適當的體驗學習、課程目標,然後用對的執行方式,有效引導學生在過程中觀察和反思。

這樣的體驗教育,和教育學家杜威(John Dewey)一九一六年在著作《民主與教育》提及內容、一〇八課綱強調的探究與實作,都有一樣的精神。體驗教育有四個步驟,建議依序照順序做,且每項都要做,才能真正落實。

學生要動手做、親自做

  1. 要在動手做過程中學習反思,接著從多元角度,去反思過程中觀察到的事。
  2. 要針對這些反思收集相關資料,從中篩選重點,並找出所聞事物背後的規則、道理。
  3. 從這些規則中,擬定自己該用什麼樣的行動,來幫助或改善現有問題。
  4. 體驗教育深度比廣度更重要。

聯合國提出十七項永續發展指標SDGs後,不少學校的做法,是一學期內帶到全部十七項,落實接軌國際的精神很好,但學生是否真的能吸收?學校可以因地制宜,譬如山裡的學校,不一定要帶海洋教育,在更貼近學生生活的項目多著墨,他們能學更多。

真實且有深度的國際教育,能為學生帶來四個好處,首先語言能力確實變強;再來是拓展國際視野,眼界更開闊;接著能提升國際包容力,尊重不一樣的人;最後是變勇敢,更願意跨出舒適圈,不畏懼走向世界。(潘乃欣採訪整理)


公校雙語調查

點擊圖片,前往2024雙語獨家調查特別報導。

【特別報導】雙語公校調查報告:雙語政策下半場,質與量能雙管齊下?

延伸閱讀

潘乃欣 潘乃欣

潘乃欣

親子天下記者

資深記者。分類控。希望教育能將每個人放進合適的角色、舞台,或創造獨特的分類,進而喜歡自己的樣子。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