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兄妹日程表 羊羊老師:尊重每個孩子的與眾不同

近期一家英語補習班在臉書貼出了家長提供的一對兄妹的日程表引起熱議,也有不少人留言撻伐。但討論家長教養方式的過程中,我們又豈能擅自定義孩子本人的想法?國小潛能班教師羊羊老師為文分享自己過去的成長歷程,帶領大家一起思考會不會我們所面對的「與眾不同」不一定是錯誤,而是我們需要適性的評量孩子。

羊羊老師分享,自己小時候是個和教養書描述得天差地遠,曾被母親心急吼道為什麼不能像正常小孩一樣去交朋友、多睡覺⋯⋯我們能不能接受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與眾不同?圖片僅為示意。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羊羊老師分享,自己小時候是個和教養書描述得天差地遠,曾被母親心急吼道為什麼不能像正常小孩一樣去交朋友、多睡覺⋯⋯我們能不能接受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與眾不同?圖片僅為示意。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上週,一家英語補習班在臉書貼出了家長提供的孩子日程表,並說這對兄妹到國外參加鋼琴比賽、對於這樣的努力過程也樂在其中,引發軒然大波,課表週一至週五皆如下:

05:50-07:10  念書
07:30-16:00  上學
16:05-16:35  在車上完成學校功課
16:40-19:00  補英文
19:00-19:15  在車上吃完晚餐
19:20-20:20  念書
20:30-23:00  練琴
23:00-23:30  念英文

網友主要撻伐的,第一是睡眠,他們認為這對兄妹的睡眠時間太短,有害身心健康;第二則是他們認為不可能會有人會喜歡這樣的安排,一定是家長為了自己的虛榮心而逼迫孩子的,童年應該要快樂就好。

留言區在短短的一週內湧入上千則留言,有的情緒化,有的具有強烈的攻擊性字眼,甚至有的已經蔓延到該位家長的個人頁面,令人看了皺起眉頭。

我回想起自己的成長經驗,不禁納悶──這份日程表真的這麼罪不可赦嗎?

不是每個孩子都與教養書所描述的相同

我從小就是個熱愛閱讀課外書籍的孩子,喜歡到什麼程度?

喜歡到我起床一睜開眼第一件事就是拿起床頭上的書看,看到母親不耐煩地喚我後才去盥洗。我走路時看、上課時在桌子底下偷看、吃飯時邊配飯邊看、放學後速速寫完功課後吃晚餐又邊吃邊看、直到洗完澡入睡前一刻都還在看。

不知道是不是為了讓自己有多一點時間看書,我的身體「自動地」變成了不需要這麼多睡眠的模式,我比一般孩子晚睡、卻比一般孩子早起……種種現象簡直可以說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和教養書描述得天差地遠的我,自然是讓母親非常心急,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又看課外書看到渾然忘我時,她突然將我的書抽走大吼道:「妳為什麼就不能像正常的小孩一樣去交朋友玩、去多睡一點覺?」

那時我回應的是:「比起交朋友玩、比起睡覺,我更想要、也更需要的是看書。看書才能讓我活著。

母親啞口無言,並想起我也不是沒有試過多睡一點,而是試過「正常」時間上床,但就是翻來覆去睡不著,所以母親最終妥協了──或許主流「兒童每晚需要 9 至 11 小時的睡眠,而青少年則需要 8 至 10 小時」的觀點,並不適用於所有人吧。

網友說睡眠不足有害身心健康,但回首看來,我不也好好長大了?

網友的第二個論點是「不可能會有人會喜歡這樣的安排,童年應該要快樂就好」,但多數人也覺得孩子應該不會喜歡「一直」看書,偏偏我就是喜歡一直看,還覺得這樣才是我快樂來源的人呢。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我們都不是那對兄妹本人,憑什麼定義他們不會「樂在其中」?

尊重他人的與眾不同

以前人們覺得孩子成績不好,一定是因為不用功,現在才發現原來有「學習障礙」的存在;以前人們覺得孩子社會技巧能力弱,一定是因為父母疏於照顧,現在才發現原來有「自閉症」的存在;以前人們覺得孩子不專心,一定是因為個性調皮,現在才發現原來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存在。

「思覺失調症」以前被誤會是神經病,「憂鬱症」以前被誤會是不知足,「選擇性緘默症」以前被誤會是害羞,「妥瑞症」、「對立反抗疾患」以前被誤會是性格頑劣……是不是都可以證明,和主流不相符的觀點,不見得是錯的,只是在面對不同的學生,我們會需要不同的方法與標準而已?

那麼回到這對兄妹,有沒有可能只是他們的日程表不符合多數人對「正常」的想像,但其實這樣的方法與標準,才是最適合他們的呢?

時代在改變,觀點也在轉換,願我們都有更開闊的胸襟,去尊重他人的與眾不同。

延伸閱讀

羊羊老師 羊羊老師

羊羊老師

國小教師

無論老師或學生,每個人身上都藏著魔法、都有別人所沒有的能力。讓我們透過教學相長,引導出彼此的潛在力量,一起閃閃發光吧。

羊羊老師的痞客邦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