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需要「現身說法」的教育:引進有特殊生命故事的講者,阻止學生以身試法

【蔡淇華專欄】當青少年面對賭博、暴力、詐騙等誘因的種種挑戰,如何協助他們「踩煞車」?蔡淇華老師曾輔導多位學生、受刑人而有深刻感受,面對學生的問題行為,若「柔性勸導」效益不彰,或許校園可以導入「現身說法」,更有機會觸動青少年的內心,並引導他們作出明智的選擇。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老大帶我去參觀他的賭場,我們透過單向玻璃,看到不同的賭桌上,有不同的老千,他們手上都有多餘的牌。老大告訴我,今天帶我來,是要告訴我,不要想在賭場贏錢。那時我剛迷上賭博,輸了幾十萬,還好有老大『現身說法』,那次回來後,就不敢賭了。」日前聚餐,學生大明(化名)分享他驚險的生命經驗。

青春期需要貴人協助踩煞車

大明國中的時候,就跟著道上兄弟逞兇鬥狠。之後乾哥犯案,怕警方到家裡搜索,將兩把制式手槍以及二十多發子彈,都轉交給大明保管。

升上高中後,大明成了我的學生。一日和國中部的學生起了衝突,全班男生被國三生追打,他決定開槍出一口氣。我和他深談兩個小時,分享自己帶刀上學的過往,以及開槍後可能面對的刑期,甚至出獄後對方的尋仇後果。大明恢復思考能力後,打消開槍的念頭。二十多年後,他成為成功的音樂人,也在知曉乾哥背了命案潛逃國外,不再回台灣後,將兩把槍都丟進河裡,也告別「當兄弟」的幻想。 

拉拔一個孩子長大,需要一整個村莊的力量

我們談到最近沸沸揚揚的校園割喉案,大明表示:「血氣方剛的青少年,最無所畏懼,因為他們知道未滿十八歲殺人,罪不致死,而且關出來之後,在道上就有了地位。」

大明提醒,學校一定要了解社區的生態:「我們常笑稱非行少年為『8+9』,那是因為有些社區的宮廟住持,沒有好好照顧年輕的家將。他們成群結黨後,好的住持會教他們品格,給他們歸屬感;但如果遇到角頭老大當住持,就很容易變成黑道的新血。建議學校的師長最好花點時間,認識學校附近的宮廟,看看正不正派?甚至要與警方、宮廟保持良好的溝通,青少年才不會無所畏懼。」

大明的建議,讓我想起一句著名的西諺:"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是的,拉拔一個孩子長大,需要一整個村莊的力量,單單靠學校本身,可能力有未逮。

高風險家庭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社會支持

自己前幾年輔導一位受刑人阿漢(化名),他40多年的人生,有一半在監獄中度過。我們通了上百封信,在第一封信中,阿漢如此介紹自己:「兇名在外,軍火充足,與警方駁火時,開槍不手軟的槍擊要犯。」他表示出獄之後,永遠不想再待在跟「棺材板」一樣大的苦牢空間。想不到出來之後,彎不下腰賺小錢,所以很快又回去當兄弟。

認了新大哥沒多久,敵對的角頭對他們的公司開槍,他和大哥馬上抄起槍枝,飛車追人。阿漢飆到車速200公里時,撞上電線桿,車子斷成兩截,在醫院躺了三個月,成了半殘的廢人,他的大哥決定拋棄他,打了通電話:「蔡老師嗎?阿漢醒了,說很想念你,想見你。」到了醫院,才知道是要我付清醫藥費。

阿漢出院後,我給了他三萬元生活費,跟他道別:「你說過不回去了,但說話不算話,要我如何再相信你?」

最後一次收到阿漢的信,他說出心中最大的遺憾:「我出生就沒有父母,是阿嬤帶大的,我會走歪成為殺手,只因為想要賺快錢,讓阿嬤有好日子過,只是……我沒救了,但希望這個社會能夠多多關心那些辛苦的孩子……」

知道詐騙的後果,還敢再騙人嗎?

阿漢曾在一封信中寫道:「我朋友吸收的詐騙成員竟然都是大學生,其中還有兩個是法律系。朋友問他們,是要畢業後進公司,還是休學去廣州?他們竟然都選擇休學,跟我朋友到廣州設立機房。當一個年輕人習慣一個月花五萬、十萬的不義之財,你要他們出去後,再從一個月兩、三萬做起,他們怎麼『屈ㄟ落去』,所以本以為只是一次的冒險,結果常是整個人生觀、價值觀『壞壞去』!像我,關進去,放出來,又關進去,一關十幾年,關到眼睛都老花了,還在牢裡蹲。」

根據《天下》的報導,台灣2022年詐騙總財損超過2000億台幣,佔 GDP 約0.9%,是全球已開發國家的第1名。2023年前8個月查獲詐騙集團1209團、犯罪人數超過1萬人,不法所得大幅成長3倍。

「如果年輕人知道詐騙的後果,還敢再騙人嗎?」大明提到一位小弟阿正(化名)不堪的現況:「這個小弟念到大一,就被吸收到柬埔寨從事詐騙,結果在大陸關了六年,過著非人的生活,回到台灣再關了三年,現在出來,沒有任何謀生技能,可以說一生毀了。」

再晚一點,就是悲劇的複製貼上

前幾年曾經擔任一女子監獄的寫作評審,看到她們所寫的內容,許多竟然都大同小異。都是在國中的時候,遇到不好的朋友,開始吸毒、懷孕、為了買毒品,用身體換錢。甚至當起藥頭賺黑錢,在一罪一罰的重刑下,大多被判12年以上的徒刑。

現在仍放在抽屜裡的作品,每一篇都用娟秀的字跡,寫下令人不捨的青春故事。小惠(化名)寫道:「當初被朋友吸引,吸完安非他命那種欲仙欲死的感覺,讓我一下子就被毒品控制。每一個吸毒的人,一開始只想著單純吸食,因為如此頂多被判個一、兩年的刑期,但日積月累,缺貨又缺錢,最終還是抵不過經濟壓力,就這麼沉淪下去,進而販毒。就像我的男友就是如此,但是他的人生卻在37歲因警方攻堅時,為了躲避追緝,墜樓身亡,但相對的,我也在我人生的第21個年頭付出慘痛的代價。因為販賣一、二級毒品,有期徒刑15年定讞。一個人一生中有多少個15年?我現在才30多歲,但因為吸毒,看起已年華老去。我好想回到國中還很單純的時候,人生可以重新出發,看著一個個入監的新生代,很想告訴她們,趕快回頭,不要像我一樣,一切都來不及了……」

道德勸說有用嗎?或許校園可以導入「現身說法」的教育

當幫派、毒品、詐騙集團滲透校園的速度,勝過我們防堵的速度,我們過往教條式的道德勸說算有效嗎?

至少我知道,對我無效。就像太太常常告誡我,開車通過巷弄時,要開慢一點,但我總是唯唯諾諾。直到有一天真的撞上了,受了傷,賠了十幾萬後,從此我才學會小心慢行。又像是我每年總說要做例行性身體檢查,但總是一年拖過一年,懶得去做。直到上週得知高中同學得了肺腺癌,才火速預約健檢。原來一個人要改變行為模式,要被「嚇」到才有用。

二十多年前,大明被我嚇到,沒開出那一槍。所以自己常揣想,如果我們可以邀請阿漢拖著半殘的身體,進入校園,訴說自己被老大拋棄的過往,學生還會想過刀口舔血的生活嗎?如果我們請阿正分享在對岸蹲苦牢的日子,是不是可以嚇嚇那些對詐騙躍躍欲試的學生。又抑或我們讓形銷骨立的小惠,出現在講台上,對年輕人說出吸毒與販毒的慘痛代價,是不是可以減少更多新生代去碰毒品?

教育的功能之一,在於對錯誤行為的有效制約,若以往的「柔性勸導」效益不彰,或許我們可以思考引進「有特殊生命故事」的講者至校園「現身說法」,嚇嚇想「以身試法」的初生之犢,不失為可行之法。

*歡迎收藏本篇文章,或按下方作者欄「♡ 追蹤」,不錯過未來的文章、教學資源與活動。(成為翻轉教育365訂戶可享功能)

延伸閱讀

蔡淇華 蔡淇華

蔡淇華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畢業。現任台中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曾獲臺中市文學獎首獎、新北市文學獎首獎、臺中市詩人節新詩創作首獎、總統教育獎主題曲首獎、教育部師鐸獎、星雲教育獎。出版多本暢銷著作:《青春動力學》、《青春微素養》、《青春正效應:新世代應該知道的人生微哲學》、《有種,請坐第一排》、《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寫作吧!破解創作天才的心智圖》等。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