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斯克身上學到的三件事:不放棄、不斷問為什麼、不怕失敗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身兼 Space X 跟特斯拉的執行長,是全球最具爭議性、變化莫測的億萬富翁,引領火箭、電動車、人工智慧三大產業的革新,他是怎麼做到的?《翻轉教育》編輯幫你從厚達八百頁的《馬斯克傳》中,整理出最適合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馬斯克成功的三大關鍵態度...

伊隆・馬斯克,全球最具爭議性、變化莫測的億萬富翁。Shutterstock

伊隆・馬斯克,全球最具爭議性、變化莫測的億萬富翁。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2023年9月,《天下雜誌》推出美國權威傳記作家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的重磅新作《馬斯克傳》(Elon Musk)中文版,封面引述《時代》雜誌於2021年為馬斯克下的一句註解:「我們都生活在他創造的世界裡。」

不論你喜不喜歡馬斯克,他創立的企業都已經超越時代、改變了人類歷史。他打破常規的的創意和夢想,是如何培育出來的?《馬斯克傳》描繪出這位天才讓人不忍的成長故事。

馬斯克於1971年出生在南非,個性陰晴不定其來有自。他從小遭受父親的精神虐待,還被送到暴力充斥的野營活動,必須想辦法從弱肉強食的競爭環境活下來。他的亞斯伯格症讓他難以理解人際互動的社交暗示,而在學校被同學霸凌。

他從小就深受科學奇幻與虛擬世界的吸引,是科幻小說迷與電玩迷。馬斯克長大後曾說:「苦難塑造了我,使我的痛苦閾值變得非常高。」而「不畏風險」、「抗拒束縛」的狂氣,似乎是潛藏在他體內的 DNA。無論是探索太空世界的 SpaceX、電動車特斯拉(Tesla),還是人工智慧公司 xAI,都來自學生時期馬斯克的思考與探究,他將興趣與夢想變成工作,甚至視為一種使命感,逐步實踐幫助社會的遠大理想——替人類解決最棘手的問題。

打不倒的「三不」態度

根據《馬斯克傳》,每當馬斯克面臨危機與挑戰,總能展現「三不」關鍵心態,幫助他義無反顧地實踐夢想藍圖,卻也令身邊的人相當頭痛。現年52歲的馬斯克,將這3個乍聽容易,卻需要長時間鍛鍊的特質,發揮極致:

1. 不放棄,堅持到讓所有人都傻眼

馬斯克從小便展現為目標力爭的「鋼鐵般意志」。5歲時,曾「因在學校打架,被禁足在家,不能去表弟的生日派對。但他不想一個人留下來,打定主意自己走去阿姨家。」於是他靠著自己的雙腳,徒步2個小時抵達阿姨家。弟弟金博爾(Kimbal James Musk)憶起這段過往,表示:「他的決心就像鐵打的,百折不摧,有時挺嚇人的,現在還是這樣。」

8歲時,馬斯克想要一輛摩托車,父親不同意,他決定和父親爭取到底。「父親坐在椅子上,他一直站在旁邊,說自己為什麼要摩托車⋯⋯父親拿起一份報紙,要他閉嘴。⋯⋯他就這樣靜靜地站著,然後過了一會兒,又開始據理力爭。」當時幾乎「接連好幾個星期,每晚都會上演這一幕」,最後,在馬斯克鍥而不捨的說服下,父親終於同意。

從小不放棄的心態,更多次展現在他的事業轉捩點。

2008年,SpaceX 火箭連續第三次發射失敗,馬斯克已經沒有多餘的資金,但他不打算就此打住,甚至在發射失敗後幾小時,對外宣布「我絕不放棄,我的意思是絕不」。

也在同年,SpaceX 跟特斯拉同時瀕臨破產,身邊每一個人都不理解,為何馬斯克不放棄兩家公司的其中一家,好讓所剩不多的資金,能集中在同一家,全力挽救。然而他的回答是「不可能」。他認為若放棄特斯拉,選擇 Space X,「那樣就更坐實了『電動車行不通』、我們擁有無法擁有永續能源的說法。」如果放棄了Space X,選擇特斯拉,「那樣的話,我們永遠無法成為多星球物種。」他甚至將公司比喻成孩子,「所以我決定,一定要盡全力救活這兩個小孩。」

2. 不斷問為什麼,問到讓人抓狂也在所不惜

「要先知道問題是什麼,才能了解宇宙的答案」是馬斯克的中心思想,連女兒的暱稱都取名為「Y」(諧音 Why),可見他多愛問為什麼了。

他問的「為什麼」都很專業。不管在 SpaceX 還是特斯拉,每逢開會、或生產過程出問題時,他都會對執行這項任務的負責人問一大堆問題,像是「這些玻璃纖維條是用來做什麼的?為什麼需要?」「達到續航目標,需要幾顆電池?」等。他認為,提問「為什麼」不但能刺激對方思考,也能將複雜的問題抽絲剝繭,逐一簡化。

馬斯克甚至將「為什麼」列入他的工作原則——他稱之為「演算法」——當中的第一條:「質疑每一項要求」。他要所有員工清楚知道任何「提出要求的人名」,並質疑對方的要求。「只要工程師說,某一種做法是官方『要求』的,馬斯克就會這麼拷問:『是誰要求的?』⋯⋯馬斯克要知道到底是誰制定這項要求。」若那些要求,對工程進度毫無幫助、沒有必要遵守,可以大膽地拒絕。

「馬斯克一再告訴工程師,應該把所有要求視為『建議』。唯一不可改變、必須遵守的是物理定律的要求。」Space X 發射和測試部門副總裁布札(Tim Buzza)說。

無法有效處理挫敗感

然而,每當馬斯克發現,有員工讓工作出了問題,他說開除就開除,毫不留情。特斯拉業務行銷總裁麥克尼爾(Jonathan McNeill)描述說:「當伊隆覺得心煩時,就會大發雷霆,通常是菜鳥遭殃⋯⋯伊隆沒辦法用比較有效的方法處理他的挫敗感。」就連和馬斯克共同創業的史特勞貝爾(JB Straubel),對於馬斯克的行為也「不敢恭維」。也因為苛刻的待人方式,員工「很害怕讓馬斯克知道壞消息」,特斯拉代理執行長馬爾克斯(Michael Marks)這樣形容馬斯克:「他就是個惡霸,態度粗暴。」

馬斯克認為,不管是製造火箭、還是電動車,只有物理定律是必須遵守的。物理定律以外的規定、要求,都是為了被打破而存在。

無論他待人方式能不能被接受,正因他不斷要求員工,提出質疑、探究真理、打破既定的框架,SpaceX 才能做出可重複利用的火箭,跌破 NASA(美國太空總署)眼鏡,顛覆航空業的成本結構。

3. 不怕失敗,風險愈高愈想去挑戰

主要投資全球科技等產業的紅杉資本合夥人博塔(Roelof Botha)認為,馬斯克「喜歡放大風險,破釜沈舟,讓自己無路可退,只能勇往直前。」當馬斯克決定成立火箭公司,身邊朋友紛紛勸退他時,他對朋友說:「如果你要說服我,說失敗的機率很大,這我早就知道了。最可能的結果,就是我的錢都沒了。但要是不去嘗試,太空探索可能就此停頓。」

馬斯克曾因為自己的決策導致計畫失敗。像是為了讓 SpaceX 火箭趕上第三次發射時間,當引擎推力室的熱擴散材料,接連出現裂縫時,他要求工程師僅用人造樹脂,塗抹在裂縫,修復破損,SpaceX 的第一位員工穆勒(Tom Mueller)認為「這未免太異想天開」,兩人吵了起來。人造樹脂的解法最終還是失敗,發射計畫依舊得延期。然而,這也讓馬斯克模式就此建立:「嘗試新想法,不怕把事情搞砸」。

但他會認錯。例如,他決定將全自動化系統導入特斯拉的生產線,最後卻因為全自動化工作站進度落後,導致特斯拉生產線出了大包,造成慘烈的生產延宕,差點虧損倒閉。馬斯克說:「我當下明白,第一個錯誤是讓流程自動化,這是我的錯,因為是我一直要求許多流程要自動化。」

對不怕失敗、更不怕被討厭的馬斯克來說,「快速行動,當事情出錯,重新來過」是他啟動再學習的關鍵密碼。失敗一點都不可怕,穆勒解釋馬斯克的核心觀念:「重點不在於如何避免問題,而是你能夠多快找出問題、解決問題」。換句話說,沒有失敗,就沒有人思考新的方法,唯獨勇於嘗試新想法,才能突破框架,開闢創新的契機。

延伸閱讀

高嫚嬣 高嫚嬣

高嫚嬣

親子天下

媒體中心企劃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