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園族群友善獎出發,至善基金會期盼為台灣培養世界公民

多數暴力、歧視行為並非與生俱來,歧視行為往往來自刻板印象和偏見,長期關注偏鄉教育的至善基金會,率先設立「校園族群友善獎」,希望創造更友善的學習環境,與多元族群成立支援系統。

至善基金會第一屆校園族群友善獎得獎者合影(由左到右依序為基隆八斗高級中學許文璋校長、新竹縣立尖石國民中學彭清宏校長、花蓮女中季紅瑋老師、至善基金會洪智杰執行長、至善基金會紀雅雲董事長、金山高中黃曉慧老師、高雄市立巴楠花部落國民中學莊宜螢主任、私立明道中學蔡明恆老師)

至善基金會第一屆校園族群友善獎得獎者合影(由左到右依序為基隆八斗高級中學許文璋校長、新竹縣立尖石國民中學彭清宏校長、花蓮女中季紅瑋老師、至善基金會洪智杰執行長、至善基金會紀雅雲董事長、金山高中黃曉慧老師、高雄市立巴楠花部落國民中學莊宜螢主任、私立明道中學蔡明恆老師)

近來「霸凌」甚囂塵上,躍升校園裡、新聞上時常耳聞的熱門關鍵字。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9年統計,亞洲地區每十個學生,就有三人曾遭校園霸凌;執行PISA測驗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更早在2015年調查發現,常遭霸凌和歧視的學生,近半數只想上學到國中畢業,而這樣的情況,在原住民身上更是加劇。

從中學園遊會有學生以「烯環鈉」(台語諧音「死番仔」)作為擺攤主題、在言論自由月活動,某大學校內布條卻出現「火冒4.05丈」字眼,被外界發現是諷刺原住民考生加分制度等,校園的歧視言論事件層出不窮,突顯族群平權教育仍有長足的進步空間。

有鑑於刻板印象和偏見很小就定型,長期關注偏鄉教育超過三十年的至善基金會,率先設立「校園族群友善獎」,希望透過分享不同的成功經驗,不僅創造更友善的學習環境,也為多元族群成立支援系統。

刻板印象產生偏見  轉成具惡意的歧視與霸凌

在青少年時期,同儕的態度和周邊「空氣」,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至善基金會執行長洪智杰表示,「根據統計發現,原住民孩子在青少年階段中輟或休學的比例是一般學生的2至3倍,探究背後原因發現,許多偏鄉原住民的孩子在高中階段離家外出求學時,容易遇到族群的『歧視』。」

多數暴力、歧視行為並非與生俱來,霸凌發生源自人與人之間看世界的角度不同,「性別、性向、種族、宗教是最常見的刻板印象類別,而不同的族群身份也會造差異感,再加上社會與體制推波助瀾,造成更大的偏見,久而久之,一不注意就會產生歧視的言論,再加上網路、自媒體興起後,搏眼球的內容越來越多,沒及時覺察的偏見,就容易轉變成有惡意的歧視和霸凌。」洪智杰說。

在校園從「心」建立支援系統  藉由獎項鼓勵擴大影響力

根據國外的研究,在中學時期過多的學習壓力和歧視會讓孩子的發展受限,因這段時間是第二次腦神經發展最關鍵的時期,同時也是青少年的第二個叛逆期。若長期處於外部壓力,腦神經發展受到抑制,也就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與互動,甚至連成就表現都被壓抑。 

為了創造更友善安全的學習環境,因此至善基金會設立「校園族群友善獎」,希望透過獲獎師長分享不同的成功經驗,讓孩子在中學階段培養世界公民素養習得多元共存的能力。

針對第一屆的「校園族群友善獎」,洪智杰分享,「獎項的核心不在競爭,而是表揚,希望在這些做好的學校及老師拋磚引玉下,建立能夠學習的典範,所以在評選上採用推薦制,透過這些志同道合的夥伴擴大影響力。除了在頒獎典禮前會舉辦一場研討會進行分享外,在推薦評選上也格外用心,除了鼓勵像花蓮女中的季紅瑋老師超過二十年的長期投入,還有臺中明道中學的蔡明恆老師結合SDGs,以世界公民教育的概念進行教學的創新作法,或是以升學為主的學校打造族群友善環境等,希望更全面地推廣,不要把原民議題框在某些特定的課裡面。」

至善基金會的宗旨是尊重多元文化、愛心無國界。洪智杰表示,「希望藉由這個獎項的推動,能在原本的校園架構中,落實真正的尊重和接納,成為多元族群孩子真正有力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它只是起點,循序漸進的改變及移動,在未來能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照顧!」

⁍ 🔅認識至善基金會|🔅支持校園友善 ⁌

延伸閱讀

整合傳播部 整合傳播部

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親子天下整合傳播部是一群搭建教育生態圈的工作團隊,將公益和教育資源、以及教育相關產業服務內容,推薦給想要工具心法與軟硬體解決方案,或是需要媒合資源與服務的教育工作者們。 聯絡方式 [email protected]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