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Google For Education: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連結需求,永遠不會消失

AI 已經衝擊教與學的體驗,科技是為了替老師節省更多時間,而不該是老師們手邊「在 100 件事情之外必須完成的另一件事」,Google for Education 如何協助全球老師保持數位平衡、幫助自己又幫助學生?

Google 兩位來自美、日的兩位主管 Bryan Lee(左)、Stuart Miller(右),對台灣校長、老師的科技熱力印象深刻。黃建賓攝

Google 兩位來自美、日的兩位主管 Bryan Lee(左)、Stuart Miller(右),對台灣校長、老師的科技熱力印象深刻。黃建賓攝

11 月,台北的天空很科技。8 日在台北 101 大樓 88 樓Google 台北辦公室,聚集近六十位來自美、日、澳、台灣的教育科技主管和台灣校長、老師,參加 Google 分別在全球各城市主辦的「教育領袖論壇」(Google for Education Leader Series),交流驅動未來教育的大趨勢、台灣數位學習精進方案、日本推動 GIGA (Global Innovation Gateway for All) 計畫現況,以及如何從全人角度解密教育大數據。

9 日上午 Google 美日主管參訪今年成為 Google 認證學校 (Google Reference School) 的新北龍埔國小,下午原班人馬又參加在世貿舉辦的台灣教育科技展,感受到全台老師、學生的科技熱力。來自日本的 Google for Education 亞太區行銷長史都華.米勒 (Stuart Miller) 驚訝表示,日本舉辦類似科技展會參與的都只有廠商,台灣竟有這麼多學校、老師、學生參與,「希望日本也能跟台灣學習」。

面對 ChatGPT、微軟新版 Bing 等生成式 AI 的競爭,Google 也推出實驗版的 Bard,要如何讓生成式 AI 穩定且負責的應用到老師教學和學習的日常中?《親子天下》採訪來自舊金山的 Chrome 作業系統與教育商用業務副總裁布萊恩.李 (Bryan Lee),和史都華.米勒 (Stuart Miller),同為父親的兩位主管都表示,科技可以改變自己孩子的未來,這讓他們的工作更有意義。以下為專訪精華摘要:

Q:生成式 AI 的進展迅速且競爭激烈,已對教學和學習經驗產生重大影響。Open AI 和可汗學院合作開發蘇格拉底式助教 Khanmigo,最近又公布更強大的 GPT-4 Turbo,微軟也推出 New Bing,Google for Education 如何迎戰這樣的挑戰? 

布萊恩.李(以下簡稱李)

我常請教世界各地的老師,「未來教育會是什麼樣貌?」每一位老師都會立刻提到 AI。對 Google 來說,AI(人工智慧) 不是一個新技術,我們從已經深入研究許多年,2018 年 Google 是第一家提出「人工智慧準則」的科技公司,表達我們對 AI 發展潛力的看法、可能帶來的新挑戰,以及定位 AI 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例如必須對社會有利、對人們負責等)。因此我們大膽研發的同時也必須兼具責任感,這非常重要。

AI 已經出現在我們的各式平台上。比方說,全世界數百萬名學生都在使用的軟體「Google Workspace for Education」,其中有一個叫 Google Classroom 的服務,裡面又有一個叫 Practice Sets 的工具,就是我們運用機器學習技術的例子。

Practice Sets 提供學生立即回饋、進行「個人化學習」。不僅在答題後立刻獲得回饋、答錯時會立刻跳出輔助教材或資源(如影片、網站等),老師還可以結合影片和提問設定,取決於你想要教哪種內容,例如在教地理時結合國家地理雜誌的影片,老師可以設定在某個時間點出現問題讓學生回答,並可以同時打分數,或提供學生更即時的協助。

Bryan Lee 在教育領袖論壇

Bryan Lee 在教育領袖論壇上發表專題報告,全球驅動未來教育的三大趨勢。黃建賓攝

我們最近也發佈了 Duet,它是一個可以在 Workspace 中新增的外掛程式,就像是老師的小助理,協助產生對話、寫程式或生成圖像,無論設計課程、製作簡報,都能提高老師的生產力。

我們現在正投入 Google Bard 的開發。 Bard 就是利用生成式 AI 技術,內建在 Google Workspace 產品裡,你可以把他想成一個用在 Gmail、 Slides、Docs 的附加功能。Bard 的定位比較像對一般消費者的產品,它還是實驗版,藉著每次對話會變得更聰明,現在 Bard 已經支援 180 種語言,最近也對外開放使用,台灣的新北市也出版了第一本 Bard AI 教學手冊。我們的產品適合所有年段、所有科目,也相信 AI將為每位學生帶來轉變。

在將技術引入教室的同時,我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確保老師和學生用安全的方式進行。例如,如何正確應用 AI?如何增強學習體驗並帶來正確的結果?如何確保 AI 符合所有當前的監管要求?我們必須為將 AI融入產品的這件事負責。

Q:在臺灣有 8 所 Google 認證學校 (Google Reference Schools),除了新北的龍埔國小、臺中的光榮國中,其他的公立學校都是普通高中(蘭陽女中、內湖高中、大灣高中)和技職高中(臺中家商),Google 期待這些認證學校對臺灣中小學教育帶來哪些影響?需要克服的挑戰還有哪些?

史都華.米勒(以下簡稱米勒):

日本一開始挑選 Google 認證學校時,和台灣處境非常像。一開始,我們主要認證的是高中,而且大多數是私立學校,那是我們的基礎。四年之後的現在,我們在日本將近有 70 所 Google 認證學校,大多數是公立小學。台灣不必完全比照日本的經驗,一定會走出自己的路。但我們會看到類似的趨勢:越多老師和學生去使用這些工具,它就會變得越普及。未來你會看到更多小學和更多公立學校,特別是偏遠地區的學生使用這些工具。就像現在的日本,我們到很多農村、偏遠地區觀課,也歡迎其他老師和附近社區的人一起來,親身體驗學生如何使用這些科技工具。我覺得這是認證學校幫助自己以及社區的一種方式。

我們在學校面臨的一個挑戰是,如何讓全校老師都參與、且都能使用這些科技工具。要成為一所 Google 認證學校,首先要獲得校長的支持,另外,還需要全體老師的支持。學校需要一定程度的使用率才能成為一所認證學校,例如,一定比例的校內老師要取得基礎和進階的能力認證,要有一位認證講師,全校行政也都要增能。老師們分享他們的想法,在學校內建立自己的社群,進行自己的內部培訓,分享文件和計劃,以及他們自己的方法。上個月我參觀一所日本的學校,科技工具已經自然地成為他們進行教學的一部分,不再「特別」了,我就覺得真是太棒了。

這就是我們現在進行中的教學方式。一旦克服了最初的學習曲線,它就變得容易使用,就會不斷擴展,就會看到更多這樣的轉變。

李:

我們希望 Google 提供的是有真正價值的服務,而不是為使用而使用。如果你問老師們為什麼喜歡這些工具,他們會說,「因為幫我省下很多時間」。老師在課堂上有很多事要做,他們不想再擔心另一件事。所以你的東西能讓老師有更多時間做課程規劃、設計、搭配個人化學習體驗,他們就會想趕快來用,然後會口耳相傳。所以我們跟學校密切合作,一切都是為了讓老師有更好的體驗。我們支持很多老師的專業發展、師培、正確使用工具等計畫。

當然也有不情願學習新東西的老師。但這種情形在各行各業都可能發生,因為改變總是困難的。如果你能讓老師們看見最終想實踐的理想,即便一些原本抗拒的老師也會開始鬆動。但當你突然出現,並說「這是你在 100 件事情外必須完成的另一件事」,他們就會抗拒。

Q:日本的 GIGA 計畫(Global Innovation Gateway for All)於 2021 年實施,較臺灣的「生生用平板」早一年,日本的GIGA經驗能給臺灣哪些參考? 

米勒:

GIGA 是在 2019 年(COVID 之前)宣布的,原本是一個五年計劃,然後新冠疫情來了,就變成立刻要推出的一年計劃。我在日本生活期間學到的是,政府的支持確實有助於事情的推動。提供設備、基礎設施、政府主導的各種機會,以及獲得來自不同利害關係人(如 Google)的支持,這些都很重要。建立這樣的生態系統是一個起點。

第二是要有清晰的目標。GIGA 不僅僅是將設備推出去而已,他們有個願景是使學習更加以學生為中心、更具協作性和個人化,讓學生能夠獲得現在和未來成功所需的技能和經驗,並讓社會變得更好。這是一個宏大的願景,但這就是 GIGA 的核心。政府明白這需要時間,有設備是起點,我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來改進。

台灣的「生生用平板」顯然也有一個類似的願景,將注意力放在學生和他們的未來上,以及他們需要學習的技能和潛力。技術只是一個工具,不要僅為使用而使用,必須有更大的願景和更大的目標,我認為台灣已經做到這一點。

台灣也許還可以從日本學到另一件事情,就是改變不會一夜之間發生,需要時間,但是朝著正確方向邁進的每一步都是進步,值得投資時間,不僅是為了節省老師大量的時間,也幫助他們的生活和幫助他們的幸福,最終目標也幫助了學生。 

Stuart Miller

Stuart Miller 表示,GIGA 計畫早台灣的生生用平板一年實行,最大的參考價值是:改變需要時間,不會在一夜之間發生。黃建賓攝

李:

我認為科技的影響是一個落後指標,當你把科技應用到課堂上時,你不會立刻看到結果。但你剛剛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是,我們如何真正評估教育成果的影響?我認為必須建立這些框架,才能開始理解這些落後時間軸上的情況,比如需要兩年、三年、四年才能看到成果。

AI 會帶來另一個巨大影響,就是如何好好的詮釋、利用教育大數據。坦白說,現在從各種科技平台上產生大量的數據,要如何丟進機器學習模型,來提供更個人化學習的可能?如何使用這些數據來做出更好的決策,提供給學生更適合的內容?也許可以在學生落後的時候更及時出手干預,因為這些數據有助理解學生的學習模式,更能針對這類學生提供具體的補救措施。因為看到原本學習落後學生表現越來越好,老師也能藉由數據了解自己的教學是否有效、如何再加強等。

Q:現代的中小學老師必須具備哪些能力和態度,才不會被機器或科技取代?

李:

老師的角色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艱難過。因此,我們認為科技可以幫助老師更有效率,幾乎像是提供給老師從未有過的教學助手。老師們仍然會是教學、體驗的中心,我們想要做的是為老師提供洞察力,讓他們更能有效教學。我們也會持續以老師為中心、以老師的回饋意見來發展我們的工具。

米勒:

我同意,我認為人工智慧不會變成老師。AI 將成為教師的助手,一種老師可以用來改善時間運用的工具,可幫忙規劃課程、出作業、改考卷等任務,讓老師有更多時間和心力去關注每個學生,想辦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連結需求,我認為永遠不會消失。

我覺得老師最重要的是要擁有一個開放、冒險的心態。我們期望學生每天都帶著渴望、興趣和熱情來上課,學習一些他們以前不知道的新知識。我們也期待老師有同樣開放的心態,他們會對自己說,「我今天要來學新東西、要嘗試新東西、不同的事情,我不要受到千篇一律的影響。」因為用我以前受過的教育、我以前教學的方式來教現在的孩子,不代表孩子學到的是現在或未來需要的技能和經驗。

Q:不管疫情前後,孩子的心理健康一直是大家最擔心的問題,尤其是青少年受到 3C 負面的影響。兩位都是父親,針對如何讓青少年好好使用 3C,不會沉迷其中,有沒有一些個人或專業的建議?

李:

我的孩子一個 15 歲一個 16 歲,所以我每天都在面對你所說的情況。幸運的是,他們上的學校都是用 Google 認證學校,可以協助他們善用科技。我從中學到的第一件事是,老師對我的孩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女兒以前不喜歡數學,但是去年她遇到了一位老師,照亮了她的世界,讓她非常開心。她開始很喜歡上數學課、學習數學,並且真的有所進步。對我來說,這表示老師影響了一個 15 歲孩子怎麼思考學習、思考數學的重要性。未來她甚至可能會在這個領域追求職業生涯。

這真的很令人興奮,當然也加強了我們剛才提到老師的不可被取代性。關於使用科技工具,也許因為我在 Google 工作,我必須用。但我會跟孩子討論,科技是一種溝通方式,我們在使用時要負責任。我只想確保我的孩子學會在專注其他事情的時候,同時也能夠利用科技做好事。

米勒:

我的情況也很類似。我有一個 16 歲和 13 歲的女兒,和一個 8 歲的兒子,分別在高中、國中和國小。孩子都是數位時代的原住民,他們自然知道怎麼用這些工具,但並不一定知道如何用科技來學習。這就是老師的角色,幫助他們知道如何正確使用,家長也必須如此。我認為數位幸福感(well-being)非常重要。Google 有很多計劃來幫助學生維護他們的數位幸福感,以及如何安全地使用網路,像「Be Internet Awesome」這樣的計劃就是一個例子。身為家長,以及作為一個在 Google for Education 工作的人,我認為數位幸福感尤其重要。

老師們也要理解,擁有這些工具並不表示在每一堂課都要使用電腦或筆電,因為這不是重點。就像你包包中有其他工具,有時你可以用鉛筆,有時你可以用教科書,有時你可以使用電腦,保持平衡非常重要。

用教育來促進身心健康的優點是,可以幫助學習、與彼此合作,學生會有更多機會培養對彼此的同理心。至少在日本是如此,透過 Google Classroom 學生之間的溝通更加頻繁,霸凌事件減少了。大家在聊天或文件和評論中有更多的交流(學生會用數位工具合作、聊天,雲端方案的好處在於你可以即時的在任何文件、任何格式上進行協作),他們常常一起工作,所以能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優點和缺點,更有可能關心彼此。

我認為這是數位幸福感和正向使用工具所帶來的另一種正向影響。

 (逐字稿整理:高嫚嬣)

延伸閱讀

賓靜蓀 賓靜蓀

賓靜蓀

親子天下記者

曾在不同國家生活,喜歡觀察世界各地的社會、文化、價值和教育,期許自己成為台灣和世界間的一座橋樑。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