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從實習教師視角看錫蘭事件:台灣媒體素質堪憂,除了批評我們還能做什麼?

近期,擁有124萬訂閱(截自2023年11月)的 YouTuber錫蘭上架了一系列關於「臺灣媒體下限能有多低」的影片,其中第一支影片有高達317萬瀏覽次數,媒體報導與識讀等議題也引發熱議。看見了這些現象的我們,能為孩子做什麼?

從實習教師視角看錫蘭事件。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 rudall30

從實習教師視角看錫蘭事件。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 rudall30

本文重點摘要

在 YouTube 中擁有 124 多萬訂閱的 YouTuber 錫蘭近日上架了一系列關於「臺灣媒體下限能有多低」的相關影片,影片中包含對於狗仔文化、新聞查證不嚴謹、標題誇大不實等進行強力譴責,並直言長期品質低下德新聞造成台灣閱聽人放任及麻木,認為「這就是記者會寫出的東西」。

最新一期的影片「他們在5天裡造了150+篇新聞,為什麼?」當中,錫蘭提到新聞台在未經查證時就以斷章取義、浮誇且具有攻擊性的方式形容「白飯事件」中的學生,在 ptt 引起廣泛論戰後更是見獵心喜的瘋狂發文報導,甚至短短一小時內釋出五篇文章,零零總總累積高達 150 篇新聞。他也直言,這樣的風氣敗壞,已經讓多數閱聽人無感,若是其他的自媒體做出這樣的行為一定會引起熱議,但當這些文章來自傳統新聞媒體,大家所做的並不是批評、檢視這些文章是否所需,而是瘋狂論戰,讓新聞台「漁翁得利」。

看見了這些現象的我們,能為孩子做什麼?

建立一套完善的「過濾系統」

社群媒體高度影響人們社會的年代,孩子的生活空間無可避免地將被各樣的訊息、影片、短影音所侵入。下課時間裡,孩子玩耍的內容早已不同往日,抖音短片模仿、翻跳、熱門歌曲哼唱早已是常態。

比起阻斷,我們更應該讓孩子知道眼見不一定為實,以及新聞的存在或有可能存在他的目的及立場。在孩子開始接觸新聞議題及擁有閱聽能力時,教師及家長可以帶領孩子一同思考及觀看會不會有「假新聞」、什麼樣的新聞會引起話題,新聞的掌控及立場,以及新聞的價值。透過簡單的對答及思考,都能夠逐漸使孩子們理解。

除此之外,現在的網路資源如親子天下的「新聞偵查隊」、MyGoPen「媒體素養隨堂考」,或是兒少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抓誑新聞」等等,都以 Google 軟體、網站遊戲、桌遊等方式,可以讓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學習媒體識讀

在現在學生注意力及耐性都更加縮短的今天,教師在對相關議題教學時可以使用結合軟體及課室間學生搶答互動的方式,並適時對學生的答案進行反問引導刺激思考,讓學生不只是單向輸入,而能有自己的觀點,甚至更高層次的進行批判。

開啟孩子多元觀看的大門

除了讓孩子們能夠建立不同觀點的閱聽之外,給予閱讀及觀看的管道更是重要。在孩子學習上網時,家長及教師除了各樣的教材網站之外,也可以讓他們知道可以去哪些地方觀看較為中立客觀的新聞,以及看見更多的不一樣視野的新聞。

如大家所熟知的,學生較容易入門的《國語日報(周刊)》、《公視》,或是在孩子英文閱讀能力較佳時也可以考慮如《BBC》、《紐約時報》,較為成熟後也可以開始引導閱讀如《報導者》、《換日線》、《天下雜誌》等,若對 Podcast 有興趣,也可以聆聽如「敏迪選讀」。若在進行國際議題探討時,教師及家長也可以帶學生閱讀不同立場所產生的不同報導現象,進而讓學生可以了解世界局勢,增加對於國際議題的敏感度。

若有時間,也可以帶領孩子觀看「卓越新聞獎」、「普立茲新聞獎」、「世界新聞攝影展」,讓孩子可以逐漸培養看見世界的能力。    

讓媒體素養再次入法

在今年三月,頒佈新版「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與 2020「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相較而言最大的不同是,它不再是政策主導,學校與教師的推動將變得混亂,並認為在教育現場可以優先放棄這塊的教育。

在忙碌的教學現場,如若沒有提出完整的法案及實行方式,恐會讓有心實行的教師有心無力,甚至一切成為紙上談兵。

若能將媒體教育政策正式入法,回歸政策並列入《十二年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中的學習表現及學習目標,並完善相關的預算及施行小組,提供教師相關的培育計畫及執行方式,相信會讓教師及家長也能更有方向的引導學生及孩童。若有餘力,甚至可將這樣的課程如交通安全、反霸凌一般,在學校中設置主題週,以不同的方式去認識相關議題。

我們的閱聽將影響孩子的未來

除了上述所說的方法之外,作為閱聽人及父母、長輩、教師的我們最應該做的,是做好「守門人的守門人」,當守門人無法良好的完成守門角色時,我們的點閱率將成為第二道防線。在看見不必要、未經查證的新聞時點擊不感興趣、停止推送,在看見優質新聞時以點閱率、金錢支持,以主動代替被動接收,讓優質媒體獲得更多的關注,也讓現今的媒體現象能得以獲得改變。

延伸閱讀

小柔老師 小柔老師

小柔老師

實習教師

一位充滿熱血的實習老師,在學生與實習教師的身分間來回切換,看見理論與理想的教育願景,也看見現場教師與教育現場的辛苦與掙扎。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