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看起來好髒喔!」從勇敢摸土開始,走廊農田帶孩子跨出食農教育第一步

現代的孩子從出生以來,手機、平板觸手可及,卻不容易接觸到大自然;有時甚至是父母以衛生整潔為由,從小告誡讓孩子更遠離自然。當孩子吃著午餐、卻不知盤中飧如何而來,看遍書頁間的知識、卻無法親身感受自然的變化與奧妙,是否有些可惜?秋江老師多年來帶一批批學生經營「教室小農」,有趣同時也有深刻學習⋯⋯

因為「走廊農田」踏出教室就能親近,「巡田」變得輕而易舉,每天觀察澆水、悉心照顧也成了學生的日常。圖片提供:幼獅文化

因為「走廊農田」踏出教室就能親近,「巡田」變得輕而易舉,每天觀察澆水、悉心照顧也成了學生的日常。圖片提供:幼獅文化

本文重點摘要

土壤看起來好髒喔!

對於我們這世代的人來說,小時候玩泥巴、作泥巴球,甚至用泥塊堆土窯都是稀鬆平常之事,雖然搞得一身「媽媽覺得髒」也依然樂在其中;但現在的小孩可不同了,雖然還是有一批不怕泥土的學生,但「怕泥土」的也沒在少!真心覺得是大人從小教育的遺毒──「土是髒的別亂碰,碰到衣服髒兮兮的很難洗之類的」所導致。

所以每次在種植時,不管是埋下種子或是種下菜苗,都會撇見幾個學生伸出「一指神功」就想把種子或菜苗種好,這時我就會在他旁邊直接泥土一把抓,然後笑笑的說:「哈囉!這位,不敢碰土嗎?是覺得土很髒還是怎樣呢?其實土很乾淨的,你看老師我的手都是泥土,等一下水沖一沖就好了呀!還可以順便澆水。」然後就請他們大膽的伸出「十指」好好的把種子埋好,好好的把菜苗種下。

基本上當老師都這樣以身作則後,小農們都會在驚訝中照做了,害怕土的原因眾多,看起來顏色髒髒、摸下去軟軟的、裡面可能有蟲,最扯但也最直觀的答案就真的是「直覺就是髒」,這真的是土的原罪呀!為什麼你偏偏要這種顏色?

其實每一代小農中都有這樣的學生,可能是被大人教育不可以玩土,也可能是看到土的顏色就把它歸到髒色系,其實就像俗話說的「進廚房就不要怕熱」,那同樣的「當小農就不要怕手髒」!讓學生了解並改變觀念進而親近泥土,的確是需要也必須的一環,只要種植或整理後確實做到把手洗乾淨即可。

土,其實不髒!這個原罪何時才能在人的刻板印象中清除呢?

◆ 教學提示機

破除既定或刻板印象:除了土壤,我想還有不少事物是被歸類到「髒兮兮」類吧!教育現場也是一樣,倒垃圾、清嘔吐物、掃狗大便⋯⋯都會被學生嫌髒,只要老師先以身作則,親自示範並讓學生以正確的心態與方式來面對,就能破除這些髒兮兮魔咒。其實,若是事物也就算了,最怕是班上有「人」被歸到這類,問題才真正要浮現。

◆ 泥土教會我的事

試著看見內在的美好面:很多人事物都不能只看表面,看似醜陋的外表或許內心是良善的,不是有一首歌〈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就是在說明這一點嗎?試著學習讓自己看透、看穿,別讓自己的價值觀被外在給綁架了。

每天巡它千百回

過去許多學校也都在推食農教育,會在學校一樓或是外面開墾一塊農田,然後帶著學生出去當小農,一星期一次甚至一個月一次,當然也獲得很好的成效,只是每次要務農都像是要「舉班大遷移」一樣,時間與效益都是打折的。

但我們就不同了,一開始就講到了我們學校位在市區,就算有心想找塊農田還不是普通的難!然而,因為都市、高樓,陰錯陽差的我們把腦筋動到了走廊花臺,這也意外讓走廊農田成了優點,也因為農田就位在教室外走廊,學生踏出教室就是了,所以要說每天巡它千百回也不為過,而這成了走廊農田的亮點。

因為踏出教室就能親近,所以每天巡田變得輕而易舉,跳完繩巡田去成了學生的日常,就算下課在走廊閒晃或聊天,放學在走廊排隊時,都能給它巡上一回。也因為如記錄,下課晃過去看一下,放學走過去瞄一下,時時觀察植物的變化就是最好的記錄,這不也是落實自然素養課程的最佳模式嗎?

除了時時觀察外,澆水這基本功當然不能少,每天澆水成了學生的日常。雖然我會跟學生說大家可以分組分工,輪流去澆水即可,但發現學生們更喜歡自己觀察,自己愛心灌溉自己種下的植物,或許是一種悉心照顧的心情吧!

我也常跟學生說,當你在觀察或澆水時,記得要跟植物「說說好話」,當然免不了又請「估狗大神」來一段「神奇的說話實驗」,這實驗相信許多人都知道也看過,對水或吐司說好話、罵髒話及不理會的差別,其實透過這個實驗結果,除了要孩子口說好話保有良善之心,更重要的是要學生有責任感去照顧與關心自己的植物。

下次,當你看見孩子對某樣物品自言自語時,不要驚慌更不用驚嚇,他可能只是一位用心上課的孩子,回家後認真做實驗而已。

◆ 教學提示機

轉個彎將劣勢轉成優勢:又是都市又是高樓,這樣「先天不良」的條件,想要進行食農教育讓學生體驗小農,的確困難重重。但我們卻硬是將這劣勢轉成了獨特的高空農田,不但如此,更搖身一變成了優勢,每天可就近巡它千百回的「走廊農田」。

教學現場不也如此,論環境、資源、各種條件,校校不同,看似劣勢的條件或許轉個彎就能變成優勢,甚至看見亮點兒發光發熱,讓教學有更多的可能性。

品德教育時時融入:國小教育要融入的議題可多了,品德教育就是一項重要議題,而在食農教育中的種植過程就是一個絕佳時機點,責任感養成、分工合作、同儕互相協助、細心觀察植物生長、與植物對話等等,都能是品德教育的一部分,無形融於食農日常中。

◆ 巡田教會我的事

一件事做久了就成習慣:好習慣養成需要幾十天,破壞它卻只需要幾天。日常生活中許多小事或行為是需要每天做而養成習慣,到最後成為自然,自然而然就能內化成自己日常的一部分,也能受用一輩子。

*本文摘錄自幼獅文化《一步蔬果‧小農雜學力:第一本校園食農全紀錄》,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一步蔬果‧小農雜學力:第一本校園食農全紀錄

*更多本書作者分享:

*歡迎按下方作者欄「♡ 追蹤」,不錯過未來文章、教學資源、活動(翻轉教育訂戶專屬功能)

延伸閱讀

賴秋江 賴秋江

賴秋江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主業:高雄市新上國小教師。副業:寫作、桌遊設計、都市小農、旅遊書編輯⋯⋯ 這幾年愛上當小農,帶著學生在走廊陽台種植,創立「教室小農 一步蔬果」品牌。 著有:【語文動起來套組】動成語牌卡遊戲組&賴秋江老師的玩轉語文課、《小學教室的日常力》《動動文字》《語文桌遊自造課》《我們這一班》《快樂教學魔法書》《創意教學56變》《教室high課》及桌遊《動文字》。

【語文動起來套組】動成語牌卡遊戲組&賴秋江老師的玩轉語文課
王彥嵓 王彥嵓

王彥嵓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