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雙語政策全英文授課的挑戰:影響了誰的學習?

若堅持在2030完成雙語政策的目標,會對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帶來多大的衝擊?一位大學生分享自己為何支持雙語教育以及現在教學現場所面臨全英文授課的難題,並期盼雙語教育的落實方式能有所改變。

全英文授課的挑戰:影響了誰的學習?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全英文授課的挑戰:影響了誰的學習?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星期一的早晨,當鬧鐘響起的那一刻,便是我焦慮的開始。第一堂專業課程在我們這一屆改成了全英文授課,坐在教室裡,聽著老師磕磕絆絆的用英文講授專業科目中的內容,讓我焦慮到極致,我不知道教室的寂靜,究竟是我的茫然無助,還是大家手足無措。

台灣雙語政策必須執行的原因

以教育趨勢的角度觀察,雙語教育已成為全球的教育趨勢,這點可透過以下資料得知:

  1. 國際學校模式:許多國際學校選擇採用國際文憑組織(IB)的課程,其中強調學習兩種語言,特別是在高中階段的文憑課程(DP)。

  2. 全球化的影響:跨國企業和組織尋求具備雙語或多語的員工,這使雙語教育成為一項重要的能力。具有雙語能力的人可以更容易地在國際工作和交流。

  3. 政府政策的支持:多國政府意識到雙語教育的重要性,並制定了相應的政策來支持和鼓勵雙語教育。例如:加拿大魁北克省、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地區等。

綜上所述,為了配合國家的發展以及培訓未來的人才,台灣的雙語政策確實有其實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雙語教育在台灣實施的難題

雙語教育,不僅是一種授課方式,更是一個遞進、持續改變和調整的過程。在實施的過程中,首先,政府必須確定是否擁有充足的資源和能力來完整且有效地推動此一政策;同時,校方也應確保教師的授課能讓大部分學生不僅學到知識,更能深入理解其背後的意義和內涵。

然而,雙語政策中的一個問題卻赤裸裸地發生在我們身上——全英文授課。前文提到,雙語教育必須建立在有足夠的資源和師資培訓上,但實際教學成果並非如此。系上有一門專業課程的必修課,在我們這一屆改成了全英文授課,因為是專業科目,書中有許多專有名詞,即便是用中文授課,學生也必須花上一定的時間才能了解書中的知識,因此,倘若校方要求將這門課改成全英文授課,理應更注重老師的能力和教學經驗。

老師在台上流利的用英文講述課本中的內容、學生們在課堂討論中用英文互相交流、上完課後雖然課程有所挑戰,但仍願意努力花時間學習英文來充實自己,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我們在課堂上所見識到的結果,可謂非常不理想。(相關延伸閱讀|雙語教育政策5年,台師大教授林子斌揭教學現場5亂象

老師一個人站在講台上逐字逐句唸著簡報上的文字、專有名詞按照簡報中的描述說明、授課時講述的英文也並不流利,這樣的上課方式對我們來說,是一大挑戰,因為難以跟上課堂的節奏。如果全英文授課的結果只是讓老師念簡報,而沒有深入解釋文字背後的意涵,學生只能茫然地看著課本和簡報,這樣的全英文授課真的是政府、學校、家長和學生所期望的結果嗎?

學習的本質:學生理解與全英文授課間的掙扎

「學習一門課最有效的方式,便是上課認真聽。」這是我的家人從小便告訴我的,成長過程中不少老師這樣說。不論哪一所學校,班級中學生的英文程度必然會有所差異,實施全英文授課有兩種情況:

  1. 老師的口說英文流利、咬字清晰,能將複雜的觀念簡單化,讓學生們理解書本想傳達的意思,且班級中大多數的學生都聽得懂老師的授課內容。

  2. 老師的口說英文卡頓、咬字模糊,上課僅能用跟著課本和簡報的方向走,不能讓學生了解課本中的知識,且課堂中不管是英文程度好的、中等的、對英文不太上手的,或者是外籍生皆不太難理解。

在第一種情況的授課,相信是普遍能接受的全英文授課,聽不懂的學生可以透過自學英文、和同儕討論、課後詢問老師等方式來跟上進度;但當情況是第二種,大多數學生無法在上課的時間內學到新知,只能自己學習時,這樣的全英文授課已經本末倒置了。專業課目並非單純的語言學習,當老師無法用自己的方式教授自身的專業時,那教學的本質已經變了。過度追求雙語教育,而犧牲了教學品質,這樣真的值得嗎?

地區差異:授課方式必須因地制宜

其他國家成功的案例,台灣可以參考,但不能依樣畫葫蘆。每一個地區都有自身獨特的文化、語言和教育背景。這些因素都與教育方式和學習效果存在著密切的關係。

當實施雙語政策時,不能僅僅是想要模仿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我們必須意識到:「即使是在這些國家,也存在著因地制宜、根據特定文化和語言背景調整教學方式的做法」。因此,單純的模仿而不考慮本土的特點和需求,會導致教育效果打折扣,甚至達不到政策的初衷和成效。

為了確保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獲得最佳的效果,決策者需要設計和實施一套適合台灣的授課方式。這需要從教學策略、教材選擇、教師培訓等多方面進行調整,若全英文授課無法提升學生學習的成效,為何不能使用中英混和教學的授課方式?任何教學方式的實行,應該需要保留一些彈性、可變動的空間。提升英語能力固然重要,但過度追求而使教學品質下降,這已經違反學生的學習權益了。(延伸閱讀推薦|林子斌X敏迪選讀:Google翻譯不可恥!雙語課並非考英文

總結:教育,不只是教師與學生的責任

全英文授課固然有其優點,特別是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應對國際化的趨勢。但同時也必須意識到,這樣的改變可能會對部分學生、老師乃至整體教育系統帶來挑戰。這就需要教育部門與學校、老師、學生和家長更緊密的合作和溝通,以找到最適合台灣的雙語教育模式。(相關延伸閱讀|雙語教學模式:CLIL和EMI差在哪?

實施雙語教育並沒有錯,但應當確保政策的落實能否達成目的,不應該僅追求形式上的改變。除此之外,不論是國小、國中、高中、大學,還是碩博班,教導學生和學習新知,都不該只是老師和學生的責任,執行者和監督者應該定期到現場觀察授課的成果,並訪問多方的意見,才能使政策的推行往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在推行政策前,也應當先確定方向(效能),然後再考慮如何有效地執行(效率),如此一來才能在正確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如果我們用過去的方式教育學生,那我們就是在剝奪他們的未來。」

"If we teach today's students as we taught yesterday's, we rob them of tomorrow."

——約翰·杜威 (John Dewey)

延伸閱讀

Joan Joan

Joan

大學二年級生

108課綱首屆的學生,就讀於台北市的某所大學的企管系。在課後時間,喜歡電腦繪圖,夢想是當漫畫家,是一個在現實(學校)和夢想(當漫畫家)之間反覆掙扎的人類。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