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報無助於關係的修復|處理霸凌重點不在問審,而是教育

當霸凌行為人只關注如何為自己「脫罪」,受凌者受到的傷,就無法修復。校園霸凌發生後正是親、師、生共同學習五大重要人際課題的關鍵時刻。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在台灣,校園霸凌處理的機制、流程,主要依據《校園霸凌防制準則》。「霸凌定義與法制化很重要。清楚界定霸凌行為、人際行為界線有所依據,也讓學校老師、家庭、社會了解,這個行為是不被允許的,」長年投入校園霸凌輔導研究的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杜淑芬指出。雖然認同透過通報程序、停止傷害,是重要的宣示,但杜淑芬提醒,「通報並無法協助當事人得到關係的修復或成長。」她也認為,如果學校教師能夠用心處理各種霸凌前兆與人際衝突、經營正向的班級氣氛,就能預防類似行為發生。

兒童福利聯盟研發組督導邱靖惠參與過許多校園霸凌案件調查、研究,近年來校園霸凌案件通報確認率在兩成以下,她點出其中的盲點,「學校耗費了九成的力氣在做調查,結果八成不成立;但不論成立不成立,當事人雙方都需要教育和輔導。」

翻轉教育訂戶專屬

NT365元/年

享受無限的文章以及豐富的教學資源下載、教育研習活動。

立即訂閱

已是訂戶?用以下方式繼續

延伸閱讀

蘇岱崙 蘇岱崙

蘇岱崙

親子天下副總編輯

誤打誤撞讀了新聞系。進入親子天下擔任記者前,有多年雜誌、報紙記者編輯工作經驗。對於各類人物故事、社會現象充滿熱情與好奇,希望記者這行業不要消失。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