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設計探究課堂?藍偉瑩:學習的探究,始於觸發學生好奇的感覺

新課綱上路後,大家對於「探究」二字不再陌生,瑩光教育協會創辦人藍偉瑩老師跟大家分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的教學方法,並以國文課的便條實例來說明,透過有次序地提問,讓學生觀察、探索並發現事實背後的意義,並藉由多觀察學生的興趣,加以設計相關的探究活動,老師將能有效引發孩子們的探究心。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翻轉教育 Podcast「機智教師日常」暑假期間規劃聰明備課主題,「提問力 2.0,掌握學習設計新思維」。這系列邀請到提問力專家、瑩光教育協會創辦人藍偉瑩擔任客座主持人,藍偉瑩是第一線學校教師長期且深度陪伴者,近期剛推出《提問力實踐指南:掌握學習設計新思維》 一書。

在系列4集節目中,藍偉瑩將分別與聽眾分享課堂中如何實踐提問力技法、如何設計提問來促進探究,讓學生學到能力、態度以及專題學習中的提問,每一集一個主題搭配一個案例,15分鐘掌握一個課程設計的新觀念。

探究的起點是對事情有感

學習的探究,起點是「發現一個很想知道的事情」,一個感覺。藍偉瑩邀請大家回顧自己近期做的一次探究。她指出,老師們各個皆是某領域的專家,容易直接聯想到學術性且結構化的內容,但若要讓學習者投入探究,需要更多感覺的觸發。

這裡所說的「感覺」並不是喜怒哀樂,是因為不確定,所以好奇;因為跟我想得不一樣,所以困惑。

藍偉瑩表示,老師們若要設計出能引起學生探究的課程,可以從「孩子們看到這些內容時有什麼感覺?」來思考,並留意是學生要探究,而非老師要探究,若要創造孩子的探究,就是要創造某個感覺給孩子,引發他們的連結感和好奇心。

創造讓孩子有感的學習經驗

要如何創造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的連結感呢?藍偉瑩分享了先前公開課的經驗,以國小三年級,國語課應用文的便條單元為例。

那是一所偏鄉學校,學生人數不多,六個年級六個班,空間不大,大家的活動範圍都在同一棟樓,大家有事情都是直接找人,應該從來不需要留字條。一般老師在教授這單元時,可能就會直接告訴學生:「便條是什麼、便條怎麼用」,但藍偉瑩認為,這樣的內容很難引起學生共鳴、讓這群孩子對於便條有感。

藍偉瑩的做法是,設計一個能引起便條與孩子生活連結的事實。她寫了一張不完整的紙條,沒有寫要給誰、誰留下的,只有簡單的訊息。走進教室時,藍偉瑩就拿著這張紙條跟學生說:「我撿到了這張紙條。」並問他們:「這張紙條在寫什麼啊?」學生回答道:「大雄主任說小美要請假,他叫你打電話給小美媽媽。」所以同學們知道,這張紙條是關於請假事宜。

接著藍偉瑩問學生:「怎麼會有一張這樣的紙?你們覺得這張紙是誰留的?那這張紙是要給誰的?」孩子就連結到他們的生活經驗,認為這張紙應該是要給班導的,因為班導才有小美媽媽的電話。

連結學習過的相關知識

藍偉瑩於是說:「好,那我們把紙條放在老師桌上。」接著問學生:「那如果這張紙條等一下飛走了怎麼辦?撿到紙條的人怎麼知道要拿給誰呢?」帶著學生討論出,要把老師的名字寫在紙條上,但「老師」兩個字要寫在哪裡呢?這時,學生連結之前學過卡片、書信的相關知識,回答了正確的位置。

「如果老師看到紙條後,想進一步問問題,可以找誰問呢?」藍偉瑩問學生,他們答道:「寫紙條的人,要把自己的名字寫在最下面。」

現在,任何人拿到這張紙條都知道要給誰、訊息內容、來自誰。但還是有個小問題,就是訊息內容並不禮貌,因為沒有加上「請」,但學生不知道如何調整,於是在藍偉瑩的引導下,學生學到訊息內容中的「他叫你打電話」應更正為「他請你打電話」。

大家就這樣完成了一張完整的便條。紙條完成後,藍偉瑩問學生,這個紙條的寫法跟你們以前學過的一樣嗎?學生回應,跟書信不太一樣,因為書信需要寫祝福和日期,但寫這個紙條,只需要將重點告訴對方,沒有寫祝福、日期。

學生先前沒有「便條」的概念,所以不用請學生猜,藍偉瑩直接告訴他們:「這種紙張,叫做便條。」然後再請學生回顧一次便條的用途。用這樣子討論的方式,引導孩子們去推論形成對於便條的理解,而不是直接教孩子「什麼是便條」。

透過有次序地提問,引發孩子的觀察與好奇

藍偉瑩指出,挑到一個讓孩子有感的事實,是引發探究的第一步。接著,進行有次序的提問,讓孩子可以針對事實做觀察,並透過提問引發好奇、討論特徵,師生共同發現背後的意義。

透過學習探究活動,激發孩子對外在世界的觀察和好奇心,孩子的敏銳度將逐漸提高。藍偉瑩表示,這種敏銳度將提高孩子的學習動機,老師可以帶著孩子觀察不同現象,有系統地提問,培養他們的探究思考習慣。因此,多多觀察孩子對哪些內容有興趣,並在課堂中設計相關的探究活動,能有效引發孩子們的探究。

【學習筆記】

一、事實選擇:有意義的事實、讓孩子有感的現象
二、有次序引導思考提問:透過提問,讓孩子對於這個事實產生好奇。有了好奇之後, 我們才會刻意去討論,這個事實裡頭的某些特徵,最後我們就會一起發現,原來這個事實背後,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在其中。

*想聽更多藍老師的精彩分享,歡迎收聽翻轉教育「機智教師生活」Podcast:學習的探究如何發生?創造對孩子有感覺的觸發|【提問力實踐1】機智教師日常EP.26

延伸閱讀

陳筠真 陳筠真

陳筠真

翻轉教育

實習內容企劃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