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學習」怎麼教、怎麼提問?從「知道」到「做到」的拿捏

「態度」該如何教?這一直是教育現場重要的議題、挑戰,態度的形成是素養學習中的重要關鍵,不過要從「知道」到「做到」,需要縝密的教學設計、引導。藍偉瑩老師分享如何以「解決問題歷程」的三階段架構,設計一趟「態度學習」的歷程。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我們在一項任務剛開始時的心態,決定了最後有多大的成功,這比任何其他因素都重要。」—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態度該如何教?」一直是教育現場重要的議題,或者該說是個大挑戰。畢竟態度不如知識明確,也不像是技能般有方法可循,態度常常是不容易被說清楚的。學校教育中哪些情境會出現態度的教學呢?最常見的就是各種校園宣導活動。在時間有限的情形下,通常是告知學生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卻不一定能真正改變學生的態度。若要形成或是轉變學生的態度,該如何做呢? 

素養學習中最重要的,便是態度的形成,這也是為何在推動素養時總會說素養是知識、技能與態度融貫後的結果。所以必須創造真實情境,以什麼態度來詮釋問題的重點,進而選擇合宜的知識與技能來因應

態度形成並非是告知態度的知識內容,並要求態度在情境中該如何展現,而是需要透過真實經驗來培養。真實經驗包括覺察與態度相關的現象存在,意識到現象背後相關態度的知識,思辨態度存在與否對於現象的影響,進而掌握對態度的關鍵理解,思考態度展現的合宜行動。

「知道」和「做到」的區分:三階段的關鍵重點

態度學習需要兼具知識和能力,更重要是創造出感性的經驗,真正感受到若沒有以此態度面對將產生的影響,才能讓學生擺脫只是知道知識,或者只是無意識地依據指令做到的情況,成為能夠真正運用知識來辨識與評估情境、做出判斷並採取合宜行動的人。

階段一、釐清狀況:知道和做到的區分

為了真正掌握對態度的了解,在釐清狀況時,必須羅列出希望學生達成的態度,並找出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實際的經驗等。同時,要能分析學生需要習得這個態度的原因,以及若不具備這樣的態度會有何影響。

階段二、確認目標:知道和做到的檢視

在盤點與梳理了相關內容後,確認目標階段必須清楚地分析出相關知識,定義每一個知識的意義,以及這些意義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必須思考這些知識被理解或展現的過程需要具備的能力,最終後設這樣的態度展現所經歷的專家思維,進而綜整知道與做到,撰寫出清楚的關鍵理解。

階段三、選定策略:知道和做到的拿捏

為了讓學生真正覺察到態度的存在,讓知道的歷程發生,必須先安排讓這個經驗出現的情境;在確認學生已經知道後,進一步安排更複雜且真正需要考量人我互動的情境,讓學生真正做到評估與決定合宜互動方式的行動。當學生透過老師有次序的情境安排後,真正掌握知道和做到的意義,再透過深化階段,考驗學生能否展現出態度,並意識到自己還沒有真正形成態度,讓學生深刻體認態度展現的重要性,明白「知道態度」、「做到態度」及「形成態度」三個階段的清楚區隔與累積,成為真正擁有態度的人。

阻礙成功的困難點

關於態度學習的設計上,最常遇到的困難分別是在階段二確認目標與階段三選定策略。

階段二確認目標,最常見的困難是,設計者無法清楚分析出需要哪些知識的理解及能力,才能真正展現態度,使得態度學習變成口號或宣導,因為太多秘密沒有被後設與解構。此外,態度學習因為涉及知識、能力與價值三個部分,需要逐步完成,不容易一步到位,也增加了設計者在確認目標上的難度,進而產生簡化態度學習的問題。

階段三選定策略,對於設計者最常見的困難點和其他學習是相同的,那就是無法選取合適的事實來創造真實經驗。此外,態度的形成需要漸進與累積,所以導入、建構與深化三階段的關聯性又比起其他學習更緊密,這也增加了設計者的困難。若能充分理解學習者的發展階段與生活經驗,並能掌握「知道態度」、「做到態度」及「形成態度」的三個發展進程,便有可能促成態度學習的發生。

一旦知道每個探究任務與階段的目的,那引導與提問的設計就不是難題,而不致出現問題不連貫或隨意的情形,更不會暗示學生什麼答案才是老師想要的。學生將真正從互動中覺察現象,理解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而分析與推論出合宜的態度。

有些老師或家長會擔心,學生真的有辦法發現態度的重要性嗎?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真的創造出讓學生有感的經驗,他便會自己分析與發現為何需要以這樣的態度面對。除非要讓學生形成的態度只是單純我們個人喜好而已,並不具有思辨後的意義,那麼不管如何安排或設計情境,最終學生都還是難以形成大人想要的態度。

真正展現態度的人

態度的學習往往比知識和能力需要更久的時間,因為態度本身就包含了知識的理解與能力的養成,但要成為習慣,就必須體會,如果做到了會帶來什麼意義。

態度的學習存在於所有學科領域,如同科學的學習過程,我們不僅會知道科學家運用科學方法所形成的科學知識,也會在參與這樣的發現過程中,意識到科學是從對於現象的好奇或困惑而開始的。為了確定現象形成原因或運作的原理,便透過嚴謹的研究設計,最終推論出結果。

這樣的歷程不僅反映出科學求真的本質,更將複雜現象以數學語言或簡明文字表達,展現出科學與自然的美,這便是每一次科學學習都存在的態度。但關鍵在於,老師們是否刻意創造對於這樣的態度的覺察,將影響學生對於科學知識是知道還是理解,以及能否正確運用科學方法。 

無論我們對於態度學習是否有較深的期待,都需要更縝密地規劃這樣的學習。同時,也要有更大的信心,相信孩子們是能夠形成態度的。唯有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了感性的感受與理性的理解過程,也體會到態度對於自己、他人與世界的影響,才有機會成為真正擁有態度的人。

透過生活中不同情境的出現與試煉,讓我們從不熟悉或不習慣展現出合宜態度,到能快速辨識情境與評估因應方式,自然地展現出合宜行動,那麼我們便能說自己已經形成態度了。

*本文節錄自親子天下出版《提問力實踐指南:掌握學習設計新思維》,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提問力實踐指南:掌握學習設計新思維-藍偉瑩

延伸閱讀

藍偉瑩 藍偉瑩

藍偉瑩

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

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科學教育博士,曾任北市教育局課程督學,現帶領瑩光教育協會走遍全台校園,協助老師發展課程與教學知能,也是國內推動教師學習共同體的重要推手,更是吸引數千名教師安心跟隨的社群引路人。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