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不在雙語!哈佛教育研究所:培養國際觀,在複雜的世界自處

語言只是媒介,學生不只要會外文,更需要知道全球與跨文化的知識跟議題,也要滋養他們的人格,也就是,孩子是個什樣的人。哈佛教育研究所分享,除了學外語,在教學現場更重要的事。

問題不在雙語!哈佛教育研究所:培養國際觀,在複雜的世界自處。圖片來源:哈佛教育研究所

問題不在雙語!哈佛教育研究所:培養國際觀,在複雜的世界自處。圖片來源:哈佛教育研究所

本文重點摘要

台灣自2017年推出雙語教育政策、距離2030年的目標正走到一半,近期也引起討論。

關注外語教育的不只是台灣。在一向把外語教育視為全球素養與跨文化理解一部分的歐美,從 OECD 的跨國研究到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的教學研究,都發布報告或專文,在更宏觀的視野中涵蓋外語學習議題,彷彿間接為台灣的討論提出了建議。

談全球觀,現在正是大家都很有感的時刻。在過去,人們可能會覺得談世界、學不知道何時才會用到的外語,對小孩太遙遠。但哈佛教育研究所的專文為此定調,這是為了培育能夠在複雜的世界探索與自處的孩子。

尤其,大家都才剛經歷新冠肺炎的全球性衝擊,見證了世界各地的人們其實是多麼相互影響與依賴,需要共同合作才能解決問題。此外,近期的國際事件更讓大家意識到,從氣候變遷、國家安全到公共健康,都有全球面向,每個人都會受到影響。

全球素養:從認識自己、滋養人格開始

然而,什麼是全球觀,學語言是為了要跟那些要素相結合,達成什麼樣的目標呢?在哈佛教育研究所的「零點計畫」(Project Zero)擔任主要研究人員之一的柏克斯曼席拉(Veronica Boix-Mansilla)跟共同作者傑克森(Anthony W. Jackson)在去年底出版修訂新版的《為全球素養而教:幫我們的學生預備參與世界的能力》(Educating for Global Competence: Preparing Our Students to Engage the World)書中,提醒師長們,學生不只要知道全球與跨文化的知識跟議題,也要滋養他們的人格,也就是,孩子是個什樣的人--有沒有對超越周遭環境發生的事情的敏感度,對別人的文化保持開放的態度,也認同自己的角度,並且對包容和永續有所承諾。

具體而言,他們跟 OECD 共同開發了全球素養架構,要幫助學生能夠:

  1. 調查與研究本地、全球以及有跨文化重要性的議題
  2. 了解並珍惜不同的看法和世界觀
  3. 對於意見、與人相異之處能夠溝通並建立關係
  4. 採取行動邁向更永續和包容的社會

全球性思考與行動從幼兒開始

柏克斯曼席拉也跟從幼兒園到高中的教育工作者分享,讓孩子從小就能夠全球性地思考與行動的做法:

1. 先回答「我們是誰,以及我們跟世界如何相連結」,體認世界就在你身邊

在孩子從小生活的環境,就已經有很多異國元素。所以,教育工作者可以跟任何年齡層的學生們探索、思考,在他們身邊的社群就有很多面向不同的人,無論是國籍組合、文化、語言還是宗教等不同的經驗。

接著老師可以跟學生討論在社區與這些人中,有哪些跟全球有關的要素、關係、資產等,讓學生了解,學生們其實已經與全球有所聯繫,世界就在我們身邊,不一定要搭飛機到大老遠的地方認識世界、了解全球人們間的關係。

2. 擁抱不同的語言,包括自己的

語言是認識一切與溝通的重要媒介,但不侷限於在教室裡學單字與文法的外語。柏克斯曼席拉指出,為了認識更不同的世界,培養同理心、跨文化理解與有效的對話,尤其是在當今的政治兩極化下,孩子可以學不同的語言,也可以用自己的母語、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語彙、甚至包括肢體語言與人溝通。重點是要能夠與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與地球本身連結、溝通、建立關係。

3. 對各年齡層都能教全球素養

全球素養不是有好的社經背景、有能力、成熟的學生才能學的專屬權利,從孩童時期就人人都可學。柏克斯曼席拉在書中舉例,在華府有幼幼班的孩子在課堂上學習帝王蝶從美國「移民」到墨西哥,也在學校養這樣的蝴蝶、種帝王蝶的主要食物「乳草」,畫這些動植物,邊畫、邊玩、邊學他們能夠理解的跨國事物。

4. 每一科都能融入全球素養

全球素養、國際教育不是在社會課才能出現的議題,不管是數學、藝術、音樂、文學、自然科學,也都有機會認識跨國事物。例如,學生用函數可以預測地球的環境承載力、各國的嘻哈文化等藝術跟音樂、各種文學作品的文體種類,都可以運用從世界的觀點來看學習的內容。

5. 想想相關的、深層的、影響長遠的問題

老師也可以在各種問題中引導學生進行「大思考」,想想跟學生本身、所屬的地區與社群、以及整體社會有什麼關係跟長久的影響,藉此了解世界與自己息息相關。

例如,在各地有本土意義又有世界意涵的貧窮、全球暖化、永續發展等議題。在過程中,自然就會接觸到許多國際議題、語言字彙、思潮,還可以在班上辯論,引發學生更深層的思考。

6. 在班上打造有全球素養的班級文化

孩子長期養成的思考習慣、心態跟性情、氣質常常是來自班級文化的累積。全球素養看起來是無形的,但如果學校或是老師常常帶著學生思考、討論、回應、甚至參與在生活、課程中提到或國際新聞中看到、重要的全球議題,對學生而言,全球素養就會是看得見的、受重視的、有大人親身示範的、被廣為宣傳與稱頌肯定的存在,甚至成為一種習慣性的思考與回應。

可以融入生活與班級文化的領域包羅萬象,柏克斯曼席拉甚至整理、推出了全球思考工具箱

7. 鼓勵學生改變現在與世界

柏克斯曼席拉認為,全球素養最令人耳目一新的部分,就是鼓勵大人視年輕學生為現代公民、而不只是未來的主人。做為今天的公民,讓他們今天就可以改變身邊的世界,不只是認識、還能採取對全球都重要的行動。

(資料來源:哈佛教育研究所OECD哈佛全球思考工具箱)

延伸閱讀

黃敦晴 黃敦晴

黃敦晴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特約專欄作家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