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4年《特教法》修法!特教司長:難題才正要開始

14年未修訂的《特教法》預計本月在立法院通過審查,「多數條文達成共識,真是特教史上重要一刻」,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長吳林輝點出,未來趨勢就是共融式教育;而為數眾多的情緒障礙、學習障礙生如何與全班共處,是全體教師共同要學習的新課題。

《特教法》預計本月在立法院通過審查,特教司長吳林輝(圖右)認為是特教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圖片提供:吳林輝

《特教法》預計本月在立法院通過審查,特教司長吳林輝(圖右)認為是特教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圖片提供:吳林輝

本文重點摘要

據統計,近二十年來全國身心障礙學生人數,增加超過8成,2020年高中以下平均每25個孩子,就有1個是特殊生,導致特教老師負擔加重,普通班老師也常感到棘手,不知如何處理班上的特殊生。因此《特教法》全文57條歷經14年再度修訂,主要參採「國際人權公約」精神,推動共融式教育,過去各縣市多有的特殊學校不再鼓勵新設, 一般學校的集中式特教班也應改變型態,不再以抽離式單獨存在。《親子天下》專訪特教司長吳林輝,以下為第一人稱精華整理:

我覺得這次特教法最大的突破,應該是「國際人權公約」對於我們特教推動的影響,他們帶來一些新的觀點,像是要多聽當事人的聲音,未來特教諮詢會和鑑輔會每次開會,都要有同屬特殊生的身障和資優學生參與,表達學生本人的意見;還有「身心障礙者人權公約(CRPD)」主張融合教育,單獨成立的特教學校(像是啟聰、啟明),屬於比較「封閉式的環境」,缺乏跟社區的互動融合,擔心學生畢業後怎麼辦?

其實台灣特教學校現在招生愈來愈困難,除了極重度、多重障礙生有高度醫療需求外,越來越少人去念,而一般國中、國小內有所謂的集中式特教班,由幾位特教老師帶這些學生,大部分的課都在學校裡面,有時到操場、遊戲場活動,也許有一些和其他人互動的機會,但是大部分都是在隔離環境中上課,依國際標準會覺得台灣的融合教育還是不夠好。

特教老師走入普教班級,望以「協助」落實融合教育

我舉個例子,CRPD 覺得不應該把身心障礙生獨立出來,因為有特殊需求的不只身心障礙,也可能是文化不利、族群等因素,應該給予普遍的服務,不一定要把它抽出來,盡量維持在原來的環境,再把資源引入協助。

但實務上怎麼走到那一步?一般普教老師的概念是,資源班學生有些課在普通班上、有些課抽離去資源班上,一旦在普通班出現問題,馬上想到的是呼叫資源班老師,趕快把孩子帶出去,可是這個孩子應該是「我們共有的」,並非「只歸資源班管」。資源班老師的任務是讓班上同學認識這個孩子的特質、學習怎麼跟他互動,也讓各科老師知道他上課可能哪些地方要注意,避免突發狀況,如有意外可以怎麼處理,盡力協助這些事情,如果課業真的跟不上,才考慮抽出去個別教學。

但是我們談融合教育是盡量不要拉出去,改由特教老師入班協助,或助理員入班照顧,可以維持學生在學習的狀態,又不會對別人造成干擾。

借鏡國外學校,人力如何配置是操作面關鍵

現場特教老師可能需要更多資源協助,目前老師手上的個案都太滿,一整天的行程要備課、上課,中間空堂還有 A 老師、B 老師連環 call,晚上回家還要寫學生個別的心理評量報告,老師不是不想入班幫忙,而是根本沒辦法。

我們去參觀國外學校,常見一間教室同時有兩位老師以上,甚至有所謂的「雙學籍」,特教生在特教班有一個學籍、在普通班也有一個學籍;或在特教學校有一個學籍、在普通學校也有一個學籍,方便切換不同的場域,有機會跟一般學生互動學習。

歐美國家的人力配置的確比我們高,當普通班的環境做得愈來愈好,大家自然不會想往集中式去了。我們目前在寫的配套計畫有提及這構想,但操作面如何挹注資源、鼓勵學校願意做,需要策略來加強對普通班環境支持的力道。

至於普教老師的接納包容程度,現場有一些很好,也有一些沒那麼好,所以這次修法要求普、特老師和學校輔導老師要團隊合作,都需要一些增能。

融合教育步上正軌,關鍵角色將不再只有特教老師

過去的法只規範特教老師要維持專業,這次改變比較大的,是教師研習的對象和內涵,會從特教老師擴及到普通班老師、行政人員,而培訓內容以實務優先,大家都不想再聽理論,會聘請具相關專業素養或實戰經驗的人當講師,針對特教生在普通班可能碰到的困難,提供最有效可行策略,例如發生狀況該怎麼做、求助電話可以打到哪、透過網路如何諮詢等等。

《特教法》母法修訂完成,接下來才進到大家最關切的操作面,像是「心評專職化」也就是特教老師可不可以不要再做特教鑑定報告,交給醫師、心理師來做?我要說,目前13個障礙類別大多可靠醫學診斷,但其中幾個類別無法,例如人數最多的學障(學習障礙)、情障(情緒障礙)和自閉症,牽涉到社會適應溝通能力,仍需特教老師的輔助,因此特教鑑定不能沒有特教老師。

說實話,情障跟學障及所有「疑似生」如果都列入輔導,人數會非常多⋯⋯目前13個類別裡學障跟情障人數最多、比例最高,兩種加起來每班平均超過10%,且最大的問題是通常入學前看不出來,他們外表沒差,會先編進普通班,但有的寫中文字會左右顛倒、念書會跳字跳行,學期中發現還要輔導一段時間、累積足夠資料才提報鑑定。

這部分醫師、心理師可以幫忙做嗎?不可能,一定要身邊的導師會同輔導老師、特教介入才能掌握狀況。我想未來可能的解方有:

  1. 自己的學生心評自己做。校內個案仍由特教老師做,但可設計標準化測驗工具,部分外包給專職人員,同時簡化操作流程,適度減輕負擔。
  2. 提高師生比、降低授課時數。做心評的老師所接個案量一定要下降,減少授課時數同時要配置多一點的特教老師名額。

其實這次修法精神大家都認同,被國際人權公約洗禮多年,我們都慢慢接受新的觀念,《特教法》修法算是第一步,把大家心中的願景先寫出來,但是在具體操作層面, 如何一步一步設計出細節,我覺得這需要多點時間討論,也涉及各地方政府預算等難題,挑戰才剛開始。

但我自己可以驕傲的說,在亞洲國家如果我們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的,我們特教真的已經做得很好。

(採訪整理:王韻齡,責任編輯:特約編輯許如鎧)

延伸閱讀

王韻齡 王韻齡

王韻齡

親子天下記者

教育線記者,對教育政策觀察、現場故事和人物寫作有極大的熱情,以「一日媒體人,終生媒體人」為榮。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