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教學下非考科的為難——美術節依舊,只是美術課逐漸消失

美術課從過去一週3堂變成1堂,如今扣掉處理英語的時間,一堂課可能只剩25分鐘?雙語教育政策現場實施的方式不僅讓非考科領域老師為難,問題衍生甚至討論到是否讓具備英語專長的老師來授課⋯⋯一位教師分享第一線藝術教育問題,藝術回應文化,並且供給孩子的素養養份是無形的,真的不想跟藝術說「珍重再見」。

美術節依舊在,只是美術課逐漸消失。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美術節依舊在,只是美術課逐漸消失。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民國三十二年訂立3月25日為臺灣美術節,其成立意義建立在透過美術的力量,對於鼓舞人類精神層面及改變社會風氣的帶有正面的效應。國內的美術課(現稱視覺藝術課),在時代洪流推進之下,在課程綱要的制定依據有了很大的改變。

視覺藝術課不再是以強調媒材和技法運用為主,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內容設計。藝術教育更著重個體在創造力發展和素養的融合,並以之為核心擴散,將累積的藝術能量,連結到生活與美感的培育,同時回溯到自身與社會、環境的關係,養成具備思辨和社會關懷的態度。美感不再是一種形式,而是生活態度。 

「325」美術節就像是一個藝術界的精神象徵,這個日子永遠存在。

然而視覺藝術課在國教階段保留的堂數,以沙漏的方式,一點一點的逐漸在課堂中慢慢僅存無幾。

以國民小學階段做舉例,一堂視覺藝術課共有40分鐘:

九年一貫前,一週「美勞」課有三堂。

九年一貫開始,一週「藝術與人文」領域共三堂:涵蓋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每週視覺藝術課剩下一堂。

108課綱後,雙語教學的進入,一堂視覺藝術課扣除花在處理英語的時間,每週大概剩下25分鐘吧(作者本人的教學經驗預想)? 

是視覺藝術課,還是英文課?

各學習領域之間的堂數分配,勢必和國家發展,以及整體課程架構的改變有很大的關係。除此之外,如果在校時間,還要融入重大議題學習、專題課程等等,在有限的時間內消化這麼多的學習內容,各學習領域之間協同合作變成有其必要性。

梳理幾個重要的當前教育潮流,如統整教學跨領域教學的實施,朝向整合各領域之間的共同脈絡,並從脈絡中找到共通主題,將主題學習內容提升廣度,除了讓孩子的知識學習是全面性,也可以依據自己擅長的部份有表現的機會,在學習理解和效度有更好的提升。

無論是統整教學或是協同教學,都必須建立在能夠提升孩子的自信和學習核心價值上,在不犧牲任何領域特有的學習意義下,才能發揮統整教學和跨領域教學的真正意涵,否則毫無意義。

國家政策的推行勢不可擋,「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以「提升國家競爭力」、「厚植國人英語力」為目標,雙語教育成了時代主流,各縣市學校如何有效推動之,備受矚目。然而在原本既有堂數限縮情況之下,還要增加更多英語的學習,其中一個做法是將雙語教學必須納入各領域中來實施,而非考科領域(意指不在高中及大學入學考試指定科目),成了第一個試驗場。

多數人聽到這樣的實施方式,其實樂觀其成;不明所以的人,也認為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增加英語的學習,何樂不為?卻不知這樣的實施方式,前提是為了解決英語學習不足,而不是輔助或者提升這些非考科的學習價值!

雙語教育的實施方式前提是為了解決英語學習不足,而不是輔助或者提升這些非考科的學習價值,非考科領域成了第一個試驗場。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非考科領域老師的為難,開始被慰以「只是換個語言教學」、「是中、英文並用在課堂講解」⋯⋯,到「怕老師發音不標準」、「學生的學習目標是以該科為主還是英文為主?」等問題的衍生,已經難以言喻。每週僅存一堂視覺藝術課的時間分配,可想而知。

更有甚者,是否讓具備英語專長的老師來進行視覺藝術授課,讓人不禁懷疑這是視覺藝術課?還是英語課?或是視覺藝術教師的專業養成,能如此被忽視?(延伸閱讀:為考教甄雙語缺,藝術專長代理老師忙考英檢

視覺藝術教育和雙語教育應該要一樣重要

無論是視覺藝術教育還是雙語教育,都有其必要性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兩者都同等重要。雙語教學的方式取決於學生的語言背景、教學目標和學習情境等因素,如果使用適當的雙語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學習效果,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何樂不為;反之,如果造成不必要的學習困擾,不能明確的達成該課程學習目標,是否該思考兩者之間的平衡抉擇,以免兩敗俱傷。

藝術是一股看不在的力量,滲透在教育學習的每個環節裡,影響生活中每個看的見以及看不見的細節當中。視覺藝術教育擁有跨領域學習的特質,其學習內容並非只侷限在對色彩、線條、造形原理及元素的認識,或把欣賞藝術品、創作一件作品當成學習目的。

視覺藝術教育帶領孩子如何探索,感受世界萬物的奇妙;帶領孩子在想像力馳騁之下,用其好奇心改變世界。而這些觸及對每一個領域的觀察和發現,透過藝術想像,發揮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校園中無論是學習情境、大小活動等,皆須藝術教育輔助,開展孩子五感的體驗與豐富經驗。

透過藝術的教育,讓孩子的獨特和內在的想法,有了另一種詮釋的管道。

透過藝術的教育,昇華了孩子看世界的方式,並用藝術表現回應對這個世界看法和需求。

讓孩子的每個想法被看見並被支持,這就是視覺藝術教育存在的重要性。 

視覺藝術教育學習內容並非只侷限在對色彩、線條、造形原理及元素的認識,或把欣賞藝術品、創作一件作品當成學習目的。讓孩子的每個想法被看見並被支持,這就是視覺藝術教育存在的重要性。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家長對於雙語教育的重視早已起跑

我既是一位視覺藝術老師,也是一位家長。而我實際上為了提升小孩的語言能力,所尋求的是提供給他一個學習情境,在那個情境之下,以全英語的方式進行閱讀、對話、測驗⋯⋯差別於天生就生活在那些語境的孩子,我選擇付費來促成這件事。當然每個家長讓孩子學語言的理由不同,有的為升學,有的為增加口語聽說及表達能力⋯⋯;也有家長認為順其自然隨著學校的進度即可,無須額外加強。

以往我們認為遙不可及的國度,或者與其他有色種族往來,是極不容易的事,卻因為科技的速進,拉進世界的距離,語言是較為直接快速的溝通方式。

我們都理解語文的重要性,所以如果經濟能力許可,我們讓孩子在更小的年齡時就開始接觸不同的語言學習或刺激。所以在一個班上,如果孩子的英文能力不錯,其背景可能是因為孩子的天生語境或後天家長付費,當然也有少數喜歡語文的孩子⋯⋯這些願意提供資源的家庭,學生的語文能力大多不一定從學校而來。

如何有效推動語文學習,因地制宜且適性教學,是需要長期間的教育現場觀察並聆聽教師的意見,不是為了實施而實施,為了解套而解套。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這也讓我們不禁思索,學校的雙語教學其最終的學習目標是為了提升國家競爭力,臺灣學生的語文能力弱勢何在,與現行的英語教學內容是否需要進行轉化或提升,才是值得探究的部分。面對班級學生語文能力落差極大,如何有效推動語文學習,因地制宜且適性教學,不落入最後的形式化或成果展示,是需要長期間的教育現場觀察並聆聽教師的意見,不是為了實施而實施,為了解套而解套。回歸到語境、知道現場老師的需求想法和實施方式能多加思考。

藝術教育回應文化

藝術回應文化,並且供給孩子的素養養份是無形的。藝術品是思想過程的結果,投射自己對外在的看法,也透過作品,詮釋自己的意識。每個時代的人所經歷的生活方式皆不同,人類所創造的藝術圖像是回應自身所處時代文化,對「社會」,對「環境」,對「自我」的探索、對話與反思,其「非話語的屬性」,超越語言的表達,也因為個人獨特的想法,讓藝術品的產生別具意義。 

哲學家 Susanne Langer 說藝術的主要功能是:「使生活中感受到的張力靜止不動。」

視覺藝術教育在教學課堂中,能不能讓孩子的想法被發揮,或者靜止後的持續流動,其一重要價值,無法取代,也讓孩子找到自我的價值

 

 

《翻轉教育》除了關注各領域教學與雙語教育的第一線問題,也提供教學現場老師們作為教學交流的平台,歡迎參考投稿辦法以及更多徵稿資訊。歡迎加入翻轉教育365,無限暢讀所有文章、無限次下載教學資源,並享有免費報名「翻轉教育365研習活動」每年至少6場線上研習資格。

延伸閱讀

曾瑞靖 曾瑞靖

曾瑞靖

國小教師

從事視覺藝術教育教學工作22年,目前兼任於高雄市七賢國小美術班、高雄市大榮中學附設小學,並在中華民國兒童美術教育學會擔任秘書長一職,協助推廣兒童繪畫教學研究。除了致力於教學工作,亦參與教育部或輔導團相關計畫或講座,分享藝術教育理念。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