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專家李飛飛:對新工具的恐懼一直存在,但人類總能找到解方

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系教授李飛飛近日來台,與作家龍應台展開人文與科學跨領域對話。面對 AI 神速進化對教育、各行各業的衝擊,與人性的恐懼,李飛飛提出她的觀點。

史丹佛大學教授李飛飛(左)受邀與作家龍應台(右)進行人文與科學跨領域對談。翻攝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Lung Yingtai Cultural Foundationxu 臉書粉絲專頁

史丹佛大學教授李飛飛(左)受邀與作家龍應台(右)進行人文與科學跨領域對談。翻攝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Lung Yingtai Cultural Foundationxu 臉書粉絲專頁

ChatGPT 功能的進化震撼人類世界,當 AI 能回答這麼多問題、應對各種艱難考試,我們還要教孩子學什麼?

AI 人工智慧領域傳奇人物,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系教授、「以人為本 AI 研究院」(HAI,Human-Centered AI Institute)共同主持人李飛飛,近日抵台,23日晚間應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之邀,與作家龍應台的一場「AI 與人文素養的對話」,兩位名家,跨領域激盪出思想觀念的火花,也吸引線上兩千多名海內外民眾參與。

李飛飛是史丹佛大學首位紅杉講席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曾擔任 Google 首席科學家和 Twitter 獨立董事,也曾為創新工場董事長兼執行長李開復推崇:「我認為她是 AI 領域的良心,是胸懷大志的人。」

第二度來台灣的李飛飛,座談會一開場,就和龍應台共同激盪出 AI 和文學的近似性。李飛飛說:「AI 能幫助人看見所不能看見的,也能幫助人看見更多所看見的。」這兩句話既出,龍應台也回應,自己也是這樣描述文學或寫作的:「能幫助人看見所不能看見的、能幫助人看見更多所看見的」。這讓李飛飛驚喜不已,她說,自己長久在科學領域鑽研,從未想過 AI 和文學,竟然這麼靠近。

除了是 AI 領域的先驅探勘者,李飛飛同時也具有母親、老師身份,面對教育界對於 AI 衝擊的擔憂,她表示:「AI 是工具,不管工具多麼強大,教育目的仍在於『育人』。」她指出,這次來台灣前,GPT-4 剛宣布達成更進階的發展,可以通過 SAT、律師考試等等,幾乎什麼考試也難不倒它。「這使得我們去省思,教育到底要 test(測驗)什麼?」她說。她認為,當教育受到這麼強大工具的衝擊,其實是一件好事,大家都應當重新思考「什麼是教育」。

駕駛員會消失嗎?記者會消失嗎?當各行各業在擔憂「是否會被 AI 取代工作」的當下,李飛飛從自身電腦科學領域經驗回應。她說,GPT 對於軟體、程式編寫領域衝擊非常大,但是她身為電腦科學的教授,會鼓勵她的學生大膽擁抱用 GPT 寫程式,她自己也會擁抱用 GPT 寫程式:「因為我的目的不是在寫程式,而是在探究智能(intellengence)的邊界;我在大學也不是在教寫程式,是教科學思想。」

人類對 AI 有過多人性化揣測

李飛飛也認為,目前外界對於 AI 賦予過多人性化的揣摩和猜測,但是今天的 AI 仍沒有人文素養、沒有意識、沒有自由意志,所有的問題、希望,都在人類本身。她提醒,所有教育、媒體工作者,對 AI 必須要有更中肯的描述。

但是她也提醒,目前在商業市場上,許多生成式 AI(Generative AI)的服務或產品,對未成熟的青少年恐有影響,例如有些美顏濾鏡等,對青少年的自我形象認同,可能會造成巨大的社會問題,這也是她所擔憂的。她認為,商業科技巨擘必須要有責任,但是在營利前提考量下,難免有侷限,這時就要靠政府、法律、學術等各界都必須共同參與、監督。

座談會最後,其中一名聽眾提問到:「人類恐懼 AI 的邊界是什麼?」李飛飛沉思了一會,慎重回答:「人類文明史上,每一次工具的發明都會帶來恐懼。恐懼點一直在發生,它不是一個點,是 N 個點。」李飛飛舉例,當原始人發現火的功用,能吃到熟的肉多麼開心;但肯定也因為火,造成不少人類的傷害,「每一次工具的發明,既是推動社會前進,又會造成傷害,」她說。

當 AlphaGo 戰勝人類圍棋冠軍、當自動駕駛出現、GPT 神速的發展.....同樣的,人類對 AI 這個強大的工具的出現,又喜又怕。李飛飛說:「當恐懼點發生時,人類就會去尋找解決方案(find solutions)。好消息是,人類文明史是不斷進步的,我們一直都會用不同途徑、方法,想辦法找到解方。」

(責任編輯:劉映均)

延伸閱讀

蘇岱崙 蘇岱崙

蘇岱崙

親子天下副總編輯

誤打誤撞讀了新聞系。進入親子天下擔任記者前,有多年雜誌、報紙記者編輯工作經驗。對於各類人物故事、社會現象充滿熱情與好奇,希望記者這行業不要消失。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