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 ChatGPT 做出獨特的學習歷程檔案!掌握3大原則

如何有效運用 ChatGPT 做出獨特的學習歷程檔案?使用 ChatGPT 最大的優勢是能有效節省時間並提高效率。師大附中地科老師洪逸文分享掌握3大原則,善用 AI 有效製作學習歷程檔案。

善用 ChatGPT 做出獨特的學習歷程檔案!掌握3大原則。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善用 ChatGPT 做出獨特的學習歷程檔案!掌握3大原則。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一般來說,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常見方式是同學先寫下一個粗略的版本,然後再由師生來回反覆修改,往往需要花費不少心力與時間。另外,同學在製作學習歷程檔案時,也經常遇到各種問題,例如:內容呈現的格式、資料整理的方式、學習過程要如何呈現⋯⋯等。

最困難的,是同學需要先有一個適當的「寫作參考框架」,然後透過文字來呈現學習成果和個人特色。如果缺乏參考框架,同學就很難開始動筆。而 ChatGPT 可以提供學習歷程檔案有效的寫作參考框架,讓同學能夠更快地開始撰寫內容,提高效率。

然而,怎樣才能從 ChatGPT 得到有效的寫作框架呢?換言之,要如何提問才能得到好的結果呢?以下分享3大祕訣:

1. 實際「參與」學習歷程:才有可能對ChatGPT「問對問題」

所謂實際的參與學習,是指將自己「投入(engage)學習」的過程。以「迪化街的實察報告」此一主題為例,同學不管是親身觀察迪化街現場各種風貌,或是聽老師、導覽的講解,都會發現迪化街周遭不僅有許多布料、茶葉、中藥與南北雜貨的商店,建築物本身與其門面風格也都具有許多特色。

若某位同學想以迪化街的「建築特色」為重點製作報告,在 ChatGPT 輸入「迪化街建築特色」後,其輸出如下:

迪化街是臺北市老街區之一,其建築風格多元,有閩式建築、巴洛克風格、中西合璧的建築等 [1]。迪化街的建築特色之一是「通透式」建築,也就是說,建築物的一樓都是商店,而二樓以上則是居住空間,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商店營業,同時也能提供居住空間 [2]。此外,迪化街的建築大多使用紅磚和花崗岩作為建材,因此給人一種堅固耐用的感覺 [3]。另外,迪化街的建築多樣性也體現在其建築風格、形式、用途等多方面 [4]。

因為投入學習與問對了問題,ChatGPT 輸出了完全不一樣的結果。若該同學在實察時,還能善用手機等科技工具,紀錄閩式、巴洛克、中西合璧等不同風格建築物的影像,搭配上述藍字段落 [1] 中粗體標注的文字,如此一來,形式上就不再只是文字敘述,而是文字與影像並陳,這樣的學習歷程檔案就變得更豐富、更加不一樣。

若進一步拆解上述 ChatGPT 的文本,依照 [1]、[2]、[3] 三段文字變成三個段落,再以[4] 的文字則做為結論,然後在前面三個段落中依序加入自己所紀錄的相關影像,這就超越了原先 ChatGPT 的文本,成為一份具有個人特色的學習歷程檔案

然而,在此同時,為了回顧自己所經歷的實察過程,呈現自己的學習成果,同學們反而會發現很多當初沒有看到的細節,甚至發現 ChatGPT 文本中有些不太了解或不合理的地方,就像上述文本中兩處有粗體標注的文字:「通透式建築」「花崗岩」外牆,似乎跟觀察到的不太一樣。

為了有更好的理解或避免錯誤,同學們可能會付出更多「自主學習」的努力去釐清或更正原始文本的問題,最後所呈現的可能是一份具有自己觀點的迪化街實察報告。

然而,同學們請務必注意,學習內容要呈現並不只有「知識」,還會包含「能力」與「態度」,而上述 ChatGPT 所產出的文本都只有「知識」,那我們該要怎麼做才能呈現「能力」與「態度」呢?

2. 學習歷程不僅要呈現知識:「能力」和「態度」很重要!

以前一段提到粗體標示的「通透式建築」為例,若我們再深入探索一下迪化街的建築究竟是什麼形式?回顧實察時的觀察紀錄,所參觀的房子大多屬於狹長型,而且將商店與住家結合在一起,前面通常是店鋪,後面才是住家。然後再次上網搜尋相關資料,分別在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彰化縣政府文化局與黃鴻銘建築師事務所的網頁上,找到了迪化街、萬華、鹿港各地老街建築的相關資料,也發現了迪化街的建築形式應該稱為「街屋」,而不是 ChatGPT 所稱的「通透式建築」。

原來的段落 [2] 文字則可改寫如下:

街屋(Townhouse)或店屋(Shophouse)是迪化街的傳統建築形式,這是一種狹長式市街商店與住宅的複合建築,常見於華南地區及東南亞商業繁榮地點,多為兩層樓高。因為房子深度很長,所以常發展出「前舖後居」,即臨街一樓前廳為商業場所,後邊則為住家的空間格局,有時會在前廳一樓挑高處(半樓)設置倉庫。店舖前設有騎樓,此設計有利通風及避雨。

上面的文字敘述只是最後的學習「結果」,是關於迪化街建築特色的「知識」。然而要能呈現上面的文字,還需要對不同網頁的資料閱讀與綜整分析能力,更仰賴正面積極的學習態度,這些不僅是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所培養出來的能力與態度,更是適應未來社會變動的關鍵核心。

但這些能力、態度、甚至是探究的學習過程,如何才能展現於個人的學習歷程檔案呢?

3. 加入個人「CER 論證思辨」:呈現有深度的學習歷程檔案

目前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透過 CER 論證模式,來說明能力與態度是如何被培養出來的。所謂 CER 就是 Claim(主張)、Evidence(證據)和 Reasoning(論述),其中:

  • 主張 C(Claim):是指主張或論點的陳述。
  • 證據 E(Evidence):是支持主張的具體事實或數據。
  • 論述 R(Reasoning):是說明證據與主張間的連結關係,也就是解釋為什麼這些證據支持主張,並提供了更深入的思考。

若再以「迪化街建築特色」為例,為了釐清其建築特色是否為「通透式建築」,同學瀏覽了一些網頁、整理了一些資料,但這是否能代表同學已經具備了「分析統整資料」的能力?

根據下面的 CER 模式,同學提供了網頁瀏覽、資料整理等「證據」,也提出具有資料分析統整能力的「主張」,而底下的「論述」不僅強化了證據與主張間的連結,更列舉出學習過程中的種種具體事證,避免主張只是一個言而無物的泛泛之談。

同學若能利用 CER 論證來思考與呈現學習歷程檔案,不僅能力與態度被展現出來,學習過程也可一併被看見。

利用 CER 論證架構,可以呈現更豐富、多面向的學習歷程檔案,展現個人能力與態度。洪逸文老師提供

綜合以上所言,ChatGPT 確實可以成為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有效輔助工具,例如提供寫作參考框架深化思考方向,甚至有時還可以提供整合後的有效答案

然而,這些都取決於使用者是否能夠提出正確的問題,如果問對了問題,就可以得到更深入的機會。因此,學習如何正確提問,就成為使用 ChatGPT 的初始關鍵。

其次,當 ChatGPT 產出相關文本後,同學又該如何再編輯和確認,以確保內容的適當與正確性;最後,再以 CER 論證模式來說明能力與態度的養成過程,更可展現出個人獨特的學習過程和成果,而這也正是 AI 還做不到的事情!

延伸閱讀

洪逸文 洪逸文

洪逸文

高中教師

國教署探究與實作課程北區推動中心執行秘書、國立師大附中地球科學老師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