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士灝:當重文輕武的文化遇到AI 我們該思考如何改變教育文化

Chat GPT 的出現,讓各行各樣的大家都在找尋它的極限在哪裡、到底可以做到什麼程度?台大資工系教授洪士灝則在臉書上發表了他對AI影響的看法,他認為:「請 AI 給建議、代筆的狀況只會越來越普遍,對於『重文輕武』的學術界和業界勢必造成嚴重的衝擊,但對其他行業的人則可能是很好的工具和機會」。

台大資工系教授洪士灝:當重文輕武的文化遇到AI 我們該思考如何改變教育文化。Shutterstock

台大資工系教授洪士灝:當重文輕武的文化遇到AI 我們該思考如何改變教育文化。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坦白說,我一向不認同某些極端重文輕武的文化,尤其是那種憑藉著文字功夫登峰造極的套路。我絕對不是說文學不重要,而是說在過去有太多依附著文字功力而生的附加價值,遠高於文字創作本身。古代的科舉和八股文,淪落為讀書人追求功名的晉身階和統治者愚民的工具,至今餘毒仍在。

因此,我想說的不是怡情悅性的文學,也不是具啟發創新性的論文,而是創作者本人因此而獲得的功名利祿是否合情合理?

是否合情,或許讀者可以主觀的判斷,讀了爽就打賞;但合理性就是大哉問了——君不見,從作業抄襲的小事,到學位論文的原創性可能動搖國本的大事,在在都是環繞著文字創作的附加價值。

從正面看,這些自古至今「天下文章一大抄」,扯不清、理還亂的老問題,因為 AI 的演進,有了顛覆改變的可能。就像工業革命大幅提升社會的生產力,同時降低對勞動人力的仰賴,各類型的 AI 也會廣泛用於提升社會的智能,降低對人們「心智勞動」的需求。

什麼是心智勞動呢?從事重複性極高、挑戰性很低的心智工作,例如用人腦、算盤、計算尺作大量數字計算的專業工作者,或是生產拼湊千篇一律、了無新意的文字工作。前者因為電腦的普及而消失,後者大概也會因為 AI 的進步而受到衝擊。

AI 可以怎麼改變教育?從多元評量到強化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教育文化該如何面對呢?與其設下千方百計來抓抄襲、防堵 AI 的衝擊,讓重文輕武的教育文化持續運作,我們應該多多思考如何將 AI 引進教育文化,改變和提升教育文化。(看更多:如何將AI融入現有課程?

舉例來說,作業原本就是給學生自己練習、檢驗學習成效的工具,給分數只是提供鼓勵學生做作業的附加價值,並非必要。考試,則是為了檢驗能力,而方法其實很多,不必受限於紙筆,只是因為紙筆是最方便、低成本的方法而十分普及,但不見得測得出真正重要的能力。例如,有些公司用 LeetCode 這類的平台來測驗求職者的程式能力。

然而,在 AI 成為重要工具的年代,寫作有 AI 工具可以協助,甚至程式寫作和很多心智勞務工作也可以由 AI 代勞的情況。

如果希望由人來領導 AI 的話,人應該設法站到制高點上主持問題的發想、解題的創意和的策略,那麼這些運用 AI 的能力是不是應該成為教育和攬才的重點呢?

如果是的話,那麼各種作業是否應該開始思考如何讓學生練習發展運用 AI 來解決問題的能力,考試是否該考驗實際運用 AI 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AI 對素養和理論基礎的影響

至於素養和理論基礎的部分該怎麼辦呢?我個人樂觀的認為,當人們能夠善用 AI 來提高生產力和降低心智勞動的負擔,有更多機會讓心靈更自由的去提昇素養、探索個人感興趣的議題,或是多多從事增進人類福祉的工作,對社會的進步發展應該是件好事。

那麼具體而言,傳統的心智勞動從業者該如何因應呢?我想現在這些產業內已經有不少人開始思考如何比大多數人更早爬到制高點吧?排拒 AI 是不智的,因為先進國家都在做,國內不做的話只會更落後。如果得不到可信的專家建議的話,不妨問問 AI 吧。或許 AI 的理性中立,對比平衡有個人立場的專家,綜合的意見是更好的。

至於長期來說如何讓 AI 和人類合作共榮,而非對立鬥爭,仍是個考驗全人類集體智慧的難題。本文對此先存而不論,但仍想指出,關鍵或許在於人類社會能否利用這個契機,放下或昇華自古因為生存競爭而沒有斷過的貪瞋癡等慾望,否則人類所創造的 AI 自然也會承襲這些慾望,或是被人們用於鬥爭,那就不是什麼機器人三大法則能夠規範的了。

延伸閱讀

洪士灝 洪士灝

洪士灝

台灣大學教授

臺大資工系教授兼系主任。密西根大學電腦博士、台大電機學士。曾任矽谷昇陽電腦工程師。研究平行處理、計算架構、高效能運算、人工智慧、資訊安全,提倡產學共榮、培育學術/實務/品格兼備的人才。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