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迪散步:到不同於印象中的墾丁恆春 找長得像奸臣的鳥

《翻轉教育》與《敏迪散步》上一集在恆春港口社區吃風味餐,還在全台灣海拔最低的茶園當了採茶姑娘,故事停在第一晚的夜遊鵝鑾鼻公園。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繼續在國境之南上山又下海,開始進入一些大家既熟悉,又有點不太一樣的恆春、墾丁。

左:台灣特有種「奸臣鳥」小彎嘴畫眉。Shutterstock/右:大光社區後壁湖潮間帶。敏迪提供

左:台灣特有種「奸臣鳥」小彎嘴畫眉。Shutterstock/右:大光社區後壁湖潮間帶。敏迪提供

本文重點摘要

本文轉載自《敏迪散步》系列 Podcast

散步路線|港口風味餐→採茶遊程→寄居蟹換殼中心→啤酒3000博物館→秋月姐私廚料理→夜遊鵝鑾鼻社頂部落——日間生態導覽→大光社區-海味漁夫套餐→大光社區——手工皂體驗→大光社區——日間潮間帶(上集深度遊記,請看:敏迪散步帶你探索墾丁、衝浪和《海角七號》以外的國境之南恆春

一早,我們搭上小巴士,往墾丁開去。

墾丁大街旁有條大馬路,路口矗立著一座像廟宇的白色城門,寫著「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我去過墾丁大街多次,從來沒有走進這個神祕的城門,現在就一起去看看,裡面到底賣什麼關子。

探索生命力旺盛的社頂公園珊瑚礁岩生態系

穿過大門,再往裡面走,就會來到「社頂自然公園」的大草原,這裡是墾丁國家公園的東南側,和「墾丁森林遊樂區」並列為墾丁國家公園裡面的兩大森林區。

「社頂」也是我們上篇提到,墾丁國家公園為推動當地社區產業與觀光,選出11個社區進行培訓的社區之一。

導覽員:「從小峽谷到迎風門,有條岔路進來,常有人說是秘徑,但不建議一般遊客自行進入,這邊很容易迷路。過來之後,有座高度約5、60米,7層樓高的珊瑚礁,等等我們會繞它一圈。」

社頂自然公園裡的珊瑚礁岩一線天。敏迪提供

社頂自然公園裡的珊瑚礁岩一線天。敏迪提供

社頂自然公園是全台灣唯一一處高位珊瑚礁生態系,顧名思義就是被抬升到高處的珊瑚礁。

恆春半島位於熱帶,氣候溫暖、陽光充足,且沒有大河川的注入,所以泥沙淤積少,海水乾淨而透明,這些條件造就了珊瑚礁生長的最佳環境。

幾萬年來,恆春海底生成了一大片珊瑚礁岩,經過板塊運動抬升,使得珊瑚礁離開海底或是潮間帶,所以稱為高位珊瑚礁,這帶隆起最多的地方就在社頂自然公園裡面。

沿著社頂自然公園的步道走,一路上就會經過由高位珊瑚礁組成的各種地形,例如裂谷、一線天、垂榕谷,甚至是登高望遠的小山坡,也是珊瑚礁形成的。

在一線天,植物的氣鬚根爬滿灰禿禿的岩壁,像是老爺爺身上背了很多生命力旺盛的小精靈,一起在這個森林裡生活著。

解說大哥帶我們前往自然公園的深處,秘徑裡有滿滿的大樹,每一棵都展開茂密的枝葉,成為我們頭上天然的屋頂。

走著走著,有個很奇特的地方,好像搭了一個竹棚,仔細看,原來是一棵超大的榕樹。大榕樹像個老爺爺,他的雙手跟地面平行,氣鬚根向下長出一條、一條的流蘇。

平地榕樹的氣鬚根通常很細軟,但這裡的氣鬚根不得了,經過幾十年的生長,這些垂吊的氣鬚根碰到地面,吸取地面的養分,直接變成另外一個小樹幹,就這樣一根、一根的插在地上,像座小森林一樣。

以前常聽到老人家說「一樹一森林」,這時候我才真正體會被一棵樹和他的子孫們籠罩著,是這樣寧靜的感覺。

在社頂公園遇到台灣特有的「奸臣鳥」

導覽員:「剛剛來的鳥是綠繡眼,現在來的這隻,身體的羽毛是藍色的,但牠的後頸,也就是我們睡覺靠在枕頭的地方,羽毛是黑色的,所以被叫做黑枕藍鶲。」

黑枕藍鶲是台灣特有亞種,而「特有亞種」跟「特有種」不太一樣。

特有種就是「僅此一家、別無分店」,白話一點,就是在別的地方找不到一樣物種,例如袋鼠,只屬於澳洲,所以袋鼠是澳洲的特有種;獅子是產自非洲,所以獅子是非洲的特有種。

特有亞種就是特有種再往下細分,例如石虎只在亞洲出現,所以石虎是亞洲的特有種,但是在爪哇島、蒙古、蘇門答臘還有台灣,都有當地特別的石虎,這些因應各地形演化出來的石虎,就是當地的特有亞種。所以像台灣石虎或是黑枕藍鶲,都是台灣才看得到的特有亞種。

黑枕藍鶲常出現在低海拔的山林、果樹林或是竹林,很聰明、活潑,所以偶爾會出現在平地。

我們還聽到「小彎嘴畫眉」的聲音,牠也是台灣特有種,身體顏色有著跟麻雀一樣的咖啡褐色。 

牠特色在於「眼妝」,有長長的白眉線、黑色的眼線,看起來像「漢堡神偷」的眼罩,賊賊的,所以有個綽號叫「賊仔鳥」(台語),或是「奸臣鳥」。

另外一個像奸臣的原因,就是因為牠會模仿其他鳥類的聲音,包含低聲鳴叫、響亮的刺耳聲,很會假裝別人的聲音,難怪會被叫奸臣。

台灣特有種:「奸臣鳥」小彎嘴畫眉。Shutterstock

台灣特有種:「奸臣鳥」小彎嘴畫眉。Shutterstock

可遇不可求的梅花鹿蹤影

來到社頂自然公園最重要的,就是看梅花鹿,但我們完全沒有看到,大概只看到1秒鐘的猴子屁股。

大哥說梅花鹿可遇不可求,因為牠是野生動物,不像在動物園,靠近籠子就可以看到,所以沒看到很正常。

但社頂公園裡,真的有梅花鹿,因為這裡有全台灣最早開始復育梅花鹿的工作站,十幾年來復育有成,所以在恆春已經有超過1,500頭的野生梅花鹿。

但梅花鹿一度多到造成當地農民的困擾,墾管處還為此推出全台獨有的「梅花鹿致農業損失補助作業要點」,如果作物有被梅花鹿吃掉,造成農損,可以視為天災,就能申請現金補助。

雖然沿途沒有看到梅花鹿,但有看到地上出現長得很像放大版珍珠的大便,或是道路兩旁的竹林,底下有個30公分寬的地方,沒有樹枝或草,這些都是牠們留下的蹤跡。光看牠們生活的痕跡,就會對這裡產生梅花鹿的想像。

社頂公園有一個「梅花鹿尋蹤行程」,會帶你走訪梅花鹿的復育工作站,在那裡,一定看得到梅花鹿,只不過那邊的梅花鹿是分區圈養的,不是野生的,一趟導覽大約2.5小時,每人只要$400 ,下次我也要報名這個行程! 

到大光社區後壁湖潮間帶 來場海生動物零距離見面會

位於大光社區的後壁湖潮間帶。敏迪提供

位於大光社區的後壁湖潮間帶。敏迪提供

剛剛走完森林,1秒轉場來聽海的聲音,說到大光社區,大家不一定知道,但說到「後壁湖」,大家應該就會知道了。

「後壁湖潮間帶」位在大光社區裡,有一大片平緩的珊瑚礁海蝕平台,珊瑚礁石塊和礫石遍佈潮間帶,提供了多樣化的棲息地,也是潮間帶生物最佳的居住場所。

這是我第一次慢慢地、緩緩地低著頭,盯著潮間帶裡面每一個縫隙。

帶我們的是大光社區的老師,社區貼心幫忙準備無敵膠鞋,穿上它,就可以安心走在濕滑的珊瑚礁上,不怕滑倒、也不怕被礁岩割傷。

來到大光社區潮間帶,要做的就是放慢速度、睜大雙眼、彎下腰,仔細尋找隱身在礁岩裡頭的無數小生物。

珊瑚礁石塊和礫石提供潮間帶生物最佳的居住場所。敏迪提供

珊瑚礁石塊和礫石提供潮間帶生物最佳的居住場所。敏迪提供

導覽員阿姨第一個找到的,就是潮間帶最常見的住戶「陽燧足」(同陽隧足),牠有另外一個綽號叫做「海蜘蛛」(海蜈蚣),顧名思義就是牠有很長的腳。

陽燧足喜歡住在珊瑚礁岩組成的潮間帶,現場隨便低頭一看,就可以看到一隻、一隻小小的觸角在石頭上蠕動。

陽燧足(同陽隧足)。敏迪提供

陽燧足(同陽隧足)。敏迪提供

因為腳底下的生態實在太豐富,我們一群人像好奇寶寶一樣,自顧自的找尋生物。後來導覽員阿姨在遠處招手叫我們過去,去看她剛剛收集的潮間帶生物們。 

阿姨找到一個超大的藍色海星,約有兩倍手掌大,叫「藍指海星」,牠的顏色是寶藍色,又有一點粉粉的,有時候藍指海星也會是粉紅色、藍綠色、藍紫色,甚至黃色,摸起來的觸感很像塑膠玩具。

阿姨另外還有找到「黑海蔘」,大概跟我的前手臂一樣長,又粗又黑。

還有2隻「海兔」,長得很像兔子,有小小的、像史瑞克(動畫電影人物)的耳朵,身形跟兔子一樣,圓圓、長長的一球。 

還有另外一種海兔叫做「截尾海兔」,長得很像一般的珊瑚或是石頭,保護色很重,阿姨說如果牠被踩到,會立刻噴出紫色液體,表示威嚇。

上為黑海蔘,下為藍指海星。敏迪提供

上為黑海蔘,下為藍指海星。敏迪提供

站在廣大的潮間帶上,往大海望去,會覺得自己好像什麼煩惱,都被冰涼的海水治癒了,潮水一點、一點淹沒你的腳,然後再把你腳下的沙帶回海裡,也一併把你的煩惱帶走。

台灣是海島國家,但是我們從小被教育著:「海是危險的地方」,但其實海只有一種時候才是危險的,就是當我們拒絕了解她的時候,認識了、親近了,才會知道怎麼跟她相處,拒絕認識才是最大的危險。

大光社區潮間帶是我們的最後一站,兩天一夜的旅程,都是我們沒見過的恆春,於是我訪問了這次帶我們一起玩的《島風行旅》的夥伴 Rachel,以下是Rachel的訪問內容: 

公部門與地方居民的共創共生

我一開始來到墾丁,是從擺攤、餐廳打工開始,大約3年前才進到「生態有限公司工作」。公司同時也是協會組織,推廣恆春半島在地社區生態旅遊。

國家公園體系底下,在地社區解說員的培訓,會根據你要去的社區,上動、植物課程,最少需要受訓64小時,港口社區裡也有一些叔叔阿姨,受訓成為解說員。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最大的目標是「保育」跟「教育」,所以他們非常願意開課程,讓在地居民上課。

我們以前對環境跟生態比較沒有保護的概念,有個很大的原因是:不認識跟不了解。當你了解或認識知道一個物種,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你就會更想要去保護他們。 

墾管處雖然是政府組織,可是人力很有限,卻要管這麼大的範圍,但我認為他們在營造這樣的夥伴關係,做得非常成功。 

屏東雖然有好的環境資源,但沒有太多的經濟發展,當地居民看天吃飯、隨遇而安,例如獵捕老鷹、採集等等,但這些在墾管處管轄下,是不被允許的,當初,公部門跟社頂部落就有非常大的衝突。 

後來做生態旅遊之後,政府跟在地居民的關係有很大的改變,也有更多人認同這片土地,一起監督與保護。 

但因為旅遊是特許行業,如果沒有牌照,不能經營套裝行程,很多社區在發展社區小旅行時,其實是遊走在灰色地帶的,我們更希望這十幾年來辛苦的結晶,可以合法的被販售,所以才成立了旅行社。

從地方社區發掘更多更豐富的恆春半島

有到恆春,如果想要了解生態、動植物,可以找對應的社區,再搭配自己喜歡的行程,到海邊放鬆、發懶。

我們的夥伴說,「來恆春10分鐘,可以上山又下海」,我們有非常豐富的海洋資源,跟山林資源,所以我們想要傳達給遊客:來墾丁不是只有海,還有其他豐富的人文。 

例如恆春每年10月會舉辦恆春半島歌謠祭,像恆春民謠、滿州民謠是我們這邊非常豐富的文化,但很多人都不知道。

居民們有時會邊彈奏月琴、邊介紹恆春的風土歷史,把它們寫進歌裡,推廣在地文化。唱完歌後,他們也會為聽不懂台語的人,再介紹一次,讓你更深入了解。

把恆春在地的文化、故事跟歌詞內容連接起來,就會感受到恆春其實很豐富。以前我們是從社區開始,現在想要串聯整個恆春半島。 

我們也有規劃可以徒步散步的深度縣城導覽,恆春在西元1875年建城,建城超過140年,其實比台北城還要久。恆春也是全台灣唯一還保留四面城門的古城。

我們之前做的社區旅遊,比較偏向生態旅遊,後來我們希望,可以連結更多默默在恆春半島耕耘的人,讓他們的故事可以讓更多人看到。

持續維持觀光與生態環境間的平衡

但觀光發展的好,就會造成環境跟生態的破壞,觀光不好,又沒辦法有好的經濟發展,所以《島風行旅》的每個遊程都有總量控制,有總量控制,對環境的衝擊就會減少很多。 

無論是在這邊生活的人,或是參與遊程的遊客,希望都會有愛護環境的概念,因為「不知道」就會「不在意」,認識後,就會知道要去避免、去保護,接觸大自然,就是一個開始。

我認為近年屏東縣政府的觀光做得不錯,跟在地團隊的互動可以作為一個模範,很多時候公部門講了像「地方創生」這樣創新的詞,其實地方團隊或居民對這些詞是陌生且沒有概念的,地方團隊就必須要去轉譯這樣的語言。

屏東縣政府也願意傾聽地方團隊的聲音,願意坐下來討論,一起共創、共享資源。

到恆春散步 愛上獨一無二的特色社區

朋友知道我去滿州錄音之後,跟我說你去了遠的要命王國,但是越遠,越有我們這些旅人想像不到的驚喜,也正因為很遠,讓恆春發展以社區為核心的特色旅遊,避免走上模組化,複製貼上的觀光區。

兩天一夜讓我對恆春的印象,從墾丁大街延伸到11個社區:港口、社頂、大光、滿州,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的名字,每個名字代表著不一樣的社區特色。

原民文化廠牌「Nanguaq 那屋瓦」專輯當中的一首歌《名字》,歌詞裡有一句話:「排灣族自古以來就有重視命名的習慣」,名字擁有力量,名字具象了風、具象了太陽、具象了人。

所以來恆春散步吧!你會像我一樣,愛上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名字。

敏迪散步,我們下段旅程見。

延伸閱讀

敏迪散步 敏迪散步

敏迪散步

Podcast 頻道

由國際新聞 Podcast 頻道《敏迪選讀》所開的新節目,探訪台灣各個角落,認識這塊土地的故事。希望在這艱困的疫情下,讓大家回頭認識自己生長的這片土地,也讓無法回家的旅人們,在他鄉,也能回味台灣的故事。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