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迪散步:帶你探索墾丁、衝浪和《海角七號》以外的國境之南恆春

《翻轉教育》與《敏迪散步》這次要帶你去的地方,就是被2008年上映的國片《海角七號》,帶起前所未有觀光熱潮的恆春。讓你到恆春,除了想到海灘、浪花和遊覽古城外,其實還有如電影般夢幻的場景可以探索,現在就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更深入了解國境之南。

恆春南門位於南門圓環的中間,以前曾是恆春鎮的交通要道。敏迪提供

恆春南門位於南門圓環的中間,以前曾是恆春鎮的交通要道。敏迪提供

本文轉載自《敏迪散步》系列 Podcast

你對恆春的印象是什麼?我只去過兩種恆春,一種是衝浪的恆春,一種是墾丁大街的恆春,可能還有人是〈海角七號〉的恆春。

過去我們對恆春的印象大概只有玩水、古城,還有「好遠」,從高鐵左營站出來,還要搭兩個小時的車才會到這個國境之南。

其實,恆春沒有想像中的這麼簡單,它除了是全台灣最南的行政區,也是全台面積第五大的鄉鎮。而墾丁,只是恆春的一個里,大約只佔恆春十三分之一面積。

恆春幅員廣闊,加上地處熱帶,所以它擁有豐富的生態環境及全台灣第一座國家公園。不管是上山還是下海,都可以看到珊瑚礁的蹤影,馬路旁「小心陸蟹」的招牌,就是告訴我們:這裡陸蟹最大!

恆春還有台灣引以為傲的蝴蝶蘭,蝴蝶蘭的古名叫「瑯嶠」,就是排灣族語「蘭花」的意思。

恆春也擁有獨一無二的歷史,保有全台灣最完整的四面城牆。「牡丹社事件」及電視劇「斯卡羅」,都讓恆春成為一個迷人又神秘的地方。

這次的行程,是由屏東縣政府與恆春在地團隊《島風行旅》所安排,用不一樣的角度,體驗沒見過的恆春,相關行程請上《島風行旅》網站查詢。接下來,就帶著大家一起到恆春散步。

散步路線|港口風味餐→採茶遊程→寄居蟹換殼中心→啤酒3000博物館→秋月姐私廚料理→夜遊鵝鑾鼻→社頂部落:日間生態導覽→大光社區:海味漁夫套餐→大光社區-手工皂體驗→大光社區-日間潮間帶

 

 

活躍「港口村」的再生計畫

早上7:39從高鐵板橋站出發,一個半小時後抵達高鐵左營站,再搭將近兩小時的小巴士,才真正到了國境之南恆春,抵達時已經接近中午,所以我們的第一站就是「港口風味社區餐」。

2006年開始,墾丁國家公園為推動當地社區產業與觀光,選出11個社區,輔導他們進行生態旅遊推廣,內容包含生態環境的解說員培訓、產業知識培訓,或是學習如何把社區的農產品或是手工藝品打造成品牌。

我們現在要介紹的「港口村」,就是其中的輔導成果。

港口村因地制宜的農事活動與特色料理

港口村位於港口溪的出海口,村莊面向太平洋,沿岸資源非常豐富,大部分村民靠海維生。

也因為每年九月到隔年三月有強勁的落山風,使得港口村的作物難以收成,於是港口村的農民就改種牧草或是「港口茶」,因此成就了港口村極具特色的港口風味餐。

餐廳阿姨:「介紹一下菜色,這是半日曬的鬼頭刀魚乾,跟綠島或是蘭嶼的曬法不同,那邊會曬兩、三天或一個禮拜以上,因為這樣才能放的久,可是非常硬,沒這麼好吃。半日曬會留有一些水份,所以稍微烹調一下就很好吃」。

「『黑豆腐』也是我們的特色餐點之一,是經過有機認證、沒有經過基因改造的黑豆製成,天然的黑豆腐,顏色會像芋頭的顏色」。

「黑豆腐的凝固劑很重要,一般豆腐的凝固劑是化學的石膏,我們是用最天然的『鹽滷』。而鹽滷是採集自我們當地,任何交通工具都不能進入的保護區,所以很天然、很乾淨。吃的時候,可以先試試原味的黑豆腐,會有一點大海鹹鹹的味道,吃完原味再沾醬油」。

風味餐總共八菜一湯,除了前面介紹的兩道菜之外,還有火龍果鹹粿、紅燒豬肉、涼拌過貓、港口茶還有鳳梨做成的茶凍。

港口風味餐的菜單基本上是固定的,但也要看時令。例如剛好是飛魚季,那炸鬼頭刀就會改成炸飛魚。餐廳的叔叔阿姨一大早會到菜市場看看今天有什麼新鮮的魚貨或蔬菜,盡量使用當地食材。

有一道菜叫做「高纖多多餅」,長得很醜、像烤焦的飼料餅,我朋友還說像是給馬吃的飼料,但咬下去一點都不會乾,口感很軟,吃起來像可樂餅,用料也更實在、更營養。

「火龍果鹹粿」也給人很驚喜的感覺,裡面的菜脯是餐廳自己種的,外觀像一般的草仔粿,只是多了火龍果的粉色,也因為有火龍果,所以吃起來比一般的草仔粿甜,這個甜同時可以中和菜脯的鹹,整道菜恰到好處。

如果你想訂風味餐,大概需要20人才能成團,但每個人只要300元就可以吃到好吃又新鮮的八菜一湯加水果,CP值超高!

我們出發下一個行程前,餐廳阿姨跟我們說,村長正在曬今年第一批的飛魚。第一批報到的飛魚叫做「頭海」,牠們是洄游性的魚類,大概會在每年三月春天的時候出現,整個飛魚旺季大概在四到六月之間。

其實以前恆春半島沒什麼人要吃飛魚,後來漁民發明獨特做法,把飛魚們做成飛魚乾或飛魚卵,用半日曬的方式保持魚肉的鮮美和細緻,才讓飛魚成為恆春半島的一項特色料理。

到全台最低海拔的「港口茶茶園」採茶去

導覽員:「前面那個角就是鵝鑾鼻,這個茶園面向太平洋,海霧也因此從這面帶過來,所以這邊的茶園,水分、濕氣比較重」。

擁有兩百年歷史的港口茶茶園。敏迪提供

擁有兩百年歷史的港口茶茶園。敏迪提供

「一般高山茶的茶葉比較細嫩,大約需要採收5斤,才能做成1斤的茶葉,因為植物也會適應環境,當大陸的雪梨種(茶葉名)移植到這邊,適應環境後,變得厚實,差不多採收4~4.5斤,就可以做成1斤的茶葉」。

「茶葉大部分一年可以採集4次,我們的港口茶,40~50天就可以採收一次,也因為吸收了太平洋海霧的水分,味覺比較敏感的客人,會說我們的茶有鹹味」。

前進港口茶茶園路上醒目的標示。敏迪提供

前進港口茶茶園路上醒目的標示。敏迪提供

解說員順哥一邊解說、一邊教我們如何採茶葉,曾有電視廣告:「摘茶葉,要摘一心二葉」,順哥說沒關係,多摘一葉也可以做成茶。

採茶過程很療癒,要先慢慢觀察,仔細尋找已經有一心二葉的茶苗,然後用手輕捻葉子,稍微用力一點,就可以把一心二葉摘下來。 

摘下來的葉子可以先放在口袋,不用擔心會折到,因為之後還會經過「揉茶」的手續,將茶葉的組織破壞。

港口茶一心二葉的茶葉。敏迪提供

港口茶一心二葉的茶葉。敏迪提供

港口茶茶園面向太平洋,是全台灣緯度最低、可能也是海拔最低的茶園,海景映入眼簾,採茶採累了,就站起來吹一下涼涼的海風,看著一望無際的太平洋,在都市的紛擾,就立刻煙消雲散。我們一群人粗手粗腳,加上是媒體團,總會一直拍照錄影,動作很慢,順哥等著等著,就哼起港口民謠。 

恆春鄰近太平洋的港口茶茶園。敏迪提供

恆春鄰近太平洋的港口茶茶園。敏迪提供

我們回到活動中心,立刻品嚐親手摘下的茶葉,村長說沒有烘過的茶叫「生茶」,讓我們和烘過的茶比較看看,差別在哪裡。

先聞聞茶香,味道很特別,一開始像芭樂,仔細聞,又有點像小麥草汁,同團有人說像草地的味道,不一定每個人都喜歡,但我很喜歡這種天然的味道,很少有機會可以喝到現摘的茶。 

還好港口社區有這樣一套的採茶遊程,從採茶、揉茶到喝茶,可以體驗1.5~2小時,也讓我這個鄉巴佬第一次嚐到生茶的味道。

 採茶後吹著海風,在樹下小憩。敏迪提供

採茶後吹著海風,在樹下小憩。敏迪提供

恰恰好的生態環境造就「陸蟹婦產科中心」

港口村在墾丁國家公園範圍裡面,村子裡的港口溪是墾丁國家公園內最大的河川,所以在港口茶茶園,可以看到港口溪和太平洋的交界。 

淡水與鹹水的交會,讓港口社區擁有豐富的陸蟹族群,以及生態多樣性。

陸蟹就是生活在陸地上的螃蟹,分為海洋型與陸封型。海洋型陸蟹小時候必須在海裡面才能孵育,長大後就可以在陸地上行走。恆春有蒼翠茂密的熱帶海岸林,正是陸蟹的最佳棲息地跟婦產科中心。

港口村目前已經找到50多種陸蟹,每一年持續會發現新的物種,所以港口社區特別注重陸蟹保育。

「蟹謝」你的殼!以小換大的「寄居蟹換殼中心」

「寄居蟹換殼中心」是港口社區特別在海邊圍起來的空地,大約兩坪大,裡面倒滿各式各樣的貝殼。 

因為寄居蟹長大後,原本的殼會不夠住,就需要找更大的殼來住,否則脫離殼、接觸空氣幾十秒,牠們就會慢慢死亡。 

所以導覽員順哥到處收集各式各樣的貝殼,無論大、中、小,通通都倒過來這個寄居蟹換殼中心,給牠們挑選新家。

寄居蟹換殼中心提供各式各樣、不同大小的殼。敏迪提供

寄居蟹換殼中心提供各式各樣、不同大小的殼。敏迪提供

順哥說很感謝高雄一家火鍋店特別幫忙,因為要收集這些貝殼非常麻煩,也需要用特別的方式清洗,不能使用一般的清潔劑,不然會把貝殼的味道洗掉,寄居蟹就會找不到這個換殼中心。

順哥有時候會帶學生團、親子團過來,會請他們挑一個喜歡的貝殼,簽名後再放回去。如果是夜晚團,甚至可以親眼看到寄居蟹脫殼,然後選中某個小朋友的簽名貝殼住進去。 

但寄居蟹也會挑殼,人家說:「頭過身就過」,挑選時,寄居蟹會先把頭伸進去殼裡,試試看尺寸適不適合,再看有沒有異物在裡面,然後翻一翻,看會不會漏水,可以的話會直接換,舊的貝殼就會留在這裡,帶走新的。

讓你喝酒也能懂酒的「3000啤酒博物館」

接著我們到一間收藏了3,000個來自世界各地啤酒杯的「3000啤酒博物館」。

一走進建築物,會先被整面玻璃杯牆給震撼住,還有一面牆是巨大版的蒙娜麗莎,仔細看,是上萬張的酒標拼湊而成,真的無敵巨大。

從3,000個酒杯到上萬張酒標就可以知道,啤酒博物館的老闆愛啤酒成癡,但又不太會行銷,所以《島風行旅》才想要開發博物館這條路線,把老闆一整間的寶物分享給大家。 

品嚐5種恆春在地精釀啤酒

在3000啤酒博物館裡面,有14種恆春在地精釀的啤酒,每一款都有不同的風味,甜的、濃的、苦的、辣的,通通都有,但因為我們晚上還有行程,如果14種都喝,應該會當場昏厥。所以《島風行旅》在安排的套裝行程當中,我們只體驗了其中5種。

這5種酒用顏色排序,從淺到深,分別是「白沙、旭海、瑯嶠、落山風、龍磐」,這些在地的精釀啤酒,都是用恆春的特色取名。 

啤酒有各種顏色、有深有淺,因為啤酒是小麥釀造的,小麥會先經過烘焙,淺焙的顏色比較淺,重烘焙的顏色就會比較深,不同顏色的啤酒,在不同的溫度下喝,也有不一樣的口感。

一開始5杯啤酒都上來的時候,還是冰冰涼涼的,接待人員叫我們趕快喝過一輪。 品酒的過程中,他們非常講究,還提供清水洗杯子,洗完再喝下一杯。

我最喜歡的啤酒是顏色最淺的「白沙」,代表它是淺焙,喝起來很順、很清爽,但是喝到一半,接待人員叫我們把酒放著,走去看博物館的內容。

再回來後,5杯酒已經變成常溫,這時候喝「白沙」就變得平淡無奇,倒是顏色最深的「龍磐」,味道幾乎沒變,所以我最喜歡的酒,反而變成「龍磐」。 

我很少喝酒,所以不知道啤酒有這麼多的學問,整個大開眼界。如果你以為3000啤酒博物館,光靠這3000個杯子跟酒標,還有5種、14種恆春在地的酒,就可以叫做博物館的話,那就太小看了。 

走上時光隧道 認識啤酒的歷史

最厲害的是2樓,走上樓梯,映入眼簾的是一整區的文物展。最早追索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釀酒文明,還有古巴比倫頒布的米酒法令,甚至到中世紀傳教士的釀酒圖,非洲、歐洲、埃及甚至中國等地的釀酒文化。 

每一幅畫、每一個文物都有非常精彩的故事,《島風行旅》的解說員花了將近40分鐘,卻只能講解其中3分之1的文物,而且每個故事都非常精彩。

啤酒最一開始出現在德國、法國,後來海尼根(荷蘭釀酒公司)跟百威(美國釀酒公司)偷偷把啤酒技術引進到美國,但是啤酒才剛引進沒多久,當時就被保守派視為邪惡的東西,於是酒在當時的美國,被視為禁品。

當時美國政治圈,有一大部分的人是被天主教把持住,天主教認為酒是惡魔的化身,因為喝酒會意識不清、做出奇怪的事情,所以他們覺得酒不是好東西,於是規定不可以「販售」酒,就有了「美國禁酒令」。

因為不能「販售」,有些富有人家會將家中的存酒,偷偷拿給朋友喝,這也是電影《The Great Gatsby 》(大亨小傳)的時代背景。

「禁酒令」也讓大家開始在自家浴缸私釀,但沒有經過過濾系統的酒,不好喝也不乾淨,所以開始加入其他的東西調味,例如糖、冰塊、雪克或是其他香料,所以這時期也產生了「調酒」跟「地下酒吧」的文化出現。

打開全身感官 夜探如夢似影的「鵝鑾鼻燈塔」

《島風行旅》有提醒我們記得帶手電筒,但事實證明,手電筒也不夠用。

我們拜訪的這一天剛好是新月,月光很微弱,在這樣的光線裡面,夜晚的鵝鑾鼻公園伸手不見五指。 所有人收起手上的相機裝備,改拿解說員發給我們的自然登山杖——竹竿,慢慢的跟著解說員的光線,用耳朵聆聽夜晚生命力。

解說員:「我們不要拿手電筒,關掉燈光,啟動你的自然眼。眼睛閉起來再打開,就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天空有3顆星連在一起,那是獵戶座的腰帶。」 

夜觀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剛剛解說員說的「打開你的自然眼」,自然眼就是除了你眼睛以外的感官,感受風的吹拂、腳底下成堆的落葉,聽見大自然的交響樂、蟲鳴聲、青蛙聲,還有海浪拍打在岸上的聲音。

另外一個重點,就是找尋只有夜間才會出現的生物們。 

鵝鑾鼻公園裡面有我這個都市俗沒有見過的昆蟲,可能一轉身,就有一隻好大隻的蜘蛛,或是抬頭看,就有靜止不動的灶馬,灶馬長得有點像蟋蟀,成語「蛛絲馬跡」的馬,就是指灶馬,形容牠移動時不容易被發現的樣子。

還看到小拇指大小般的攀木蜥蜴,攀在木枝上,乖乖的讓我們拍照,非常可愛。

要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叢林裡,找到這些有保護色的小家伙們,實在很困難。可是解說大哥非常厲害,拿著手電筒晃來晃去,就可以看到隱身其中的昆蟲們。

走到一半,引起大家注意的,是攀在樹枝上,一隻有著鮮豔綠色的青蛇,距離我們很近,同團的人都有點緊張,但是解說員說不要緊張,牠不會對我們怎麼樣。

但其實牠是有毒的赤尾青竹絲,因為數量很多,所以很容易遇到,而且體型小,不容易被發現,攻擊範圍很廣,甚至高達270度,所以根據醫院統計,赤尾青竹絲是全台咬傷就醫數量第一名的蛇。

解說大哥帶我們走出一個轉角,突然間,沒了兩側的珊瑚礁岩以及茂密的樹林,恆春的星空在我們的頭頂上展開,眼前是一片寬闊的草原,而在草原的盡頭,黑暗中如夢似影的,就是我們今晚的終點——鵝鑾鼻燈塔。

草原是一個緩緩的上坡,我們一步、一步慢慢往上走,燈塔在我們前方轉了一圈又一圈,永遠是那個速度,彷彿告訴我們:「不急,我都在這裡」。

那畫面就像一個夢,夢裡頭,全世界只剩下一片星空,燈塔是夢的終點,而我是追逐光的旅人,橫步向前。

下回預告

下一篇,要帶大家到恆春社頂公園和大光社區潮間帶,尋找一種長得像奸臣的鳥? !我們下篇見。 

延伸閱讀

敏迪散步 敏迪散步

敏迪散步

Podcast 頻道

由國際新聞 Podcast 頻道《敏迪選讀》所開的新節目,探訪台灣各個角落,認識這塊土地的故事。希望在這艱困的疫情下,讓大家回頭認識自己生長的這片土地,也讓無法回家的旅人們,在他鄉,也能回味台灣的故事。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