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需要學文言文?文白之爭的3個哲思提問

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學習比例之爭,一直是國文學習的一個大哉問。到底是學習文言文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為了充實內涵?學習中華文化?還是只是為了考試升學?看似難以取得共識的問題,透過哲學提問的方法,可以從3個方向去思辨和討論「我們需不需要學文言文」。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文言文又稱古典漢文,是中國傳統上的一種書面語言,有其特殊的語法與格式,如今它不僅代表語言形式,同時也是思想內容的載體。也可以說,當我們論及文言文時,與中國傳統思想通常脫不了關係。

文言文在高中國文課本裡約占5成比例,難度也比較高。許多人認為,文言文的語法與內容,對日常生活都沒多少幫助,但為了獲取分數,學生們往往必須為此花費許多時間心力。社會上對於刪減乃至廢除文言文的倡議,即是由此而發。

一般而言,國文科具有3大目標:

  1. 語文教育:基本的聽說讀寫。
  2. 文藝教育:培養美感與審美觀。
  3. 文化教育:傳承中華文化。

支持文言文具有必修價值者,不僅認同這3大目標,更認定文言文是達成它們的最佳媒介;而反對文言文者,則可以分為質疑目標與質疑媒介兩種進路。

關於文言文存廢的3個提問方向

提問方向1:語文教育

讓我們從語文教育開始簡單檢視。聽說讀寫的訓練,的確應被納入必修科目,但文言文是訓練聽說讀寫的好媒介嗎?

這裡有替代性問題:反文言文者宣稱,既然我們日常生活都是使用白話文,用白話文教材來訓練聽說讀寫當然更好;支持者則會說,文言文才能使聽說讀寫的內容更豐富、更有深度,或者乾脆說,文言文能夠使語文能力更強。

文言文的確利於教導某些特殊的遣詞用字與成語典故,然而,它們值得納入必修嗎?這可能取決於,我們對一般人語文能力的平均水準有何預期。

支持文言文者多半會說,必得熟悉文言文,才能算是語文能力高於平均,才能看懂或寫出好文章;但反對者很可能不會認同此說。

因此你可以問:

  • 要看懂或寫出好文章,需要對文言文有多少了解?要有怎樣的了解?
  • 當今的文言文教育及考試方式,能增進這種了解嗎?為什麼?

提問方向2:文藝教育

其次是文藝教育。這裡有個多元性問題:我們可以承認文言文是一種很好的文學載體,帶有獨特的美感與審美價值。

但文學的形式與類別有很多種,為什麼國文科要獨尊文言文?相較之下,台灣本土的某些文學形式,譬如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等,占比則是極低。

若把文藝教育視為某些專業領域的必備能力,我們不妨承認它值得納入必修,但要選擇哪些文學類別、比例又該如何分配,是一件頗需討論的事。

因此你可以問:

  • 以台灣社會而言,哪些職業、領域或生活方式,需要特別強的美感能力?為什麼?
  • 要培養美感能力,應該要熟悉哪些文學類別?為什麼?

提問方向3:文化教育

最後是文化教育。由於文言文是中國傳統思想的主要代表,說它有助於傳承中華文化,應該沒有太大疑義。但一個重要問題是,為何獨尊中華文化,而非其他存在於台灣社會的文化?

有人會說,這裡涉及了民主制度的政治中立原則,即學校不得支持特定的政治立場或宗教信仰,而獨尊中華文化本身就是一種政治立場,所以文言文不該必修。另一方則會說,中華文化一直是台灣社會的主流,教導中華文化能促進民主社會的合作與共榮,這與政治立場無關。

因此你可以問:

  • 國家有權選擇一種文化,並規定大家都要學習嗎?為什麼?
  • 主流文化是什麼意思?台灣社會的主流文化是什麼?
  • 必修課程應該特別強調主流文化嗎?為什麼?

從上述討論可以看出,雖然文言文在語文、文藝與文化方面的培養,似乎能夠對應到必修測試的3個標準:生活技能、專業基礎與民主參與,但反對方的論點也有一定道理。

尤其在教導中華文化是有利還是有害於民主進展上,支持與反對雙方看來勢如水火,不易達成共識。

哲學提問的劃分目的與方法

原則上,任何政策都可以被進一步區分為2個部分:

  1. 要達到什麼目的?(What)
  2. 用什麼方法(或說媒介)達到目的?(How)

之所以要做這種區分,是因為我們在檢視政策成效,尤其是要找哪裡出錯時,可有2個角度:

  1. 目的本身就有問題
  2. 目的沒問題但方法不太好

同樣一個目的,可以有很多種方法去達成,譬如你要從台北去高雄,可以搭高鐵、搭台鐵、搭客運或騎腳踏車。在目的沒問題的情況下,爭論的主要焦點,往往會在哪種方法能夠更容易、更省成本,或更有效率地達成目的。

也就因為如此,區分目的與方法,並比較各種方法的好壞優劣或可行程度,可說是分析政策型議題的必備思維。

在面對明顯有些問題的政策時,不同角度也自然會導出兩派觀點:一是這政策該直接廢除;二是這政策用意良善,只是需要更多改進或配套。

*本文摘錄自時報出版《人生好難:現代公民九個麻煩的哲學問題》,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人生好難:現代公民九個麻煩的哲學問題

(責任編輯:劉映均)

延伸閱讀

周詠盛 周詠盛

周詠盛

專業講師

臺大兒童哲學研發中心 執行委員暨講師

沃草烙哲學作者群 沃草烙哲學作者群

作家

烙哲學是沃草支援的哲學普及社群。藉著書寫,我們這些哲學人想說:很多日常生活,都能烙哲學!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